2011年日本福岛核泄漏事故之后,是否继续发展核电被打上了大大的问号。
而从成本角度考虑,作为清洁能源的核电又是治理当下中国大气污染的最经济的选择。
自去年年底以来,中国政府已经多次表态,在安全的前提下,适时在东部沿海地区启动新的核电项目。
2013年中国新增核电装机容量为2GW,据德意志银行预计,2014年新增核电装机容量为8GW,2015年13GW,到2020年投运装机容量达58GW,在建装机容量达30GW。
据中国核能行业协会估算,2020年前我国核电直接投资将达6400亿元,其中设备投资为4800亿元。
千亿市场即将开启,民营企业也已跃跃欲试,在这场核电盛宴中抢占先机。
平均每年开工6台机组
5月16日,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和环境保护部联手发布《方案》指出,核电是国家能源结构调整的重要组成部分,要继续安全高效地推进核电建设。
这被认为是中国应对大气污染治理重压的必然选择。
5月28日,国务院印发《考核办法》,明确提出,考核指标包括空气质量改善目标完成情况和大气污染防治重点任务完成情况两个方面。
中国工程院院士潘自强认为,发展核电是实现这一目标的现实途径。
潘自强表示,中国大气污染严重,化石能源利用是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特别是煤炭。在改善煤电燃料链环境影响的同时,加快发展核电是减少中国环境污染和温室气体排放的现实有效途径。
按照潘自强等业内人士的测算,一座百万千瓦电功率的核电厂和燃煤电厂相比,每年可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600多万吨。
根据《中国的能源政策(2012)》白皮书承诺: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将达到15%左右,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至少下降四成。
《第一财经日报》记者采访多位核电专家了解到,目前核电在中国能源结构中所占比例太小,核电在中国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根据《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至2015年底,中国已建和在建核电装机容量为5800万千瓦;至2020年底,中国已建和在建核电装机容量将达到8800万千瓦。
截至2014年3月末,中国已建和在建核电装机容量约为4870万千瓦。
中国目前在运21台、在建28台,共49台,这一数据在全球排名第四。今年第一季度,全国核发电量为259.84亿千瓦时,约占全国总发电量的2.04%。
以《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推算,按照每台机组装机容量为100万千瓦推算,那么到2015年前,中国平均每年将有5台机组开工建设,2020年前中国平均每年将有6台机组开工建设。根据上述规划,中国将迎来核电开工建设的高潮,高峰时段预计将同时在建约40台机组。
业界根据目前对2020年前项目建设进度的预测,按相关核电堆型的核电站平均单位投资为1.2万元/千瓦,设备投资占总投资的50%左右测算,设备投资总需求为4800亿元左右,2014年设备投资需求约为700亿元左右。
民企机会来临
大气污染治理带来低碳产业的增长潜力。在核电领域,民营企业将会面临更大的投资参与机会。
《第一财经日报》记者在国家核电技术公司和美国西屋公司共同主办的2014年三代核电AP/CAP合格供应商年会上看到,不仅是国有企业,一些民营企业也跃跃欲试。
国家核电相关负责人对本报记者说:“在今年三代核电AP/CAP合格供应商年会上,民营企业比以往要多得多。”
“公司现在已经向国家核电提供设备了。”苏州海陆重工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周华在会上告诉本报记者,这是一家上市的民营企业。
“包括国家核电的订单在内,苏州海陆重工股份有限公司目前拿到的核电制造订单额高达8000万元人民币。”周华告诉记者。
在他看来,像他的公司这样的民营企业,如今也能向中国核电项目提供制造产品,非常难得,而以前这样的机会几乎都被国有企业掌控着。
“民营企业的制造能力不但不差,而且在某些方面恰好很强。”周华对记者说。
其他接受本报采访的民营企业老板亦向本报表示,中国即将重新启动核电,民营企业也正在迎来新一轮的订单机会。
“我认为核电的高峰期今年就要来了。”一家不愿意透露姓名的民营企业总经理对本报记者说。该公司主要生产核电特种门。“我们今年非常忙,订单一下子多了起来”该总经理说。
而在全球市场上,世界核能协会称,到2030年,国际核电市场将新增160台左右机组,新增投资达15000亿美元。
国家核电董事长王炳华还介绍说,目前,英国、南非等越来越多的国家对AP1000或CAP1400表现出浓厚兴趣和合作意愿。
“我们的产品也用于出口。”周华对本报说。
相关链接
首届核电科普知识校园行启动
"绿色核电 魅力海南"首届核电科普知识校园行正式启动
中核勾勒核电建设路线图 负债率近八成缺钱喊渴
“核电中国”让世界刮目看 海外扩张竞争欧美日
核电领域3名高管落马 或涉及泄密或操纵招标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