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日是国际档案日,海南省档案局(馆)举行“走进档案馆”主题活动,接受省人大、省政府、省政协办公厅等移交的300件公务礼品,并对外展出部分馆藏精品档案。
据了解,公务礼品是指党政机关、人民团体、企事业单位和单位领导同志在公务活动中接受的具有职务性的礼品和纪念品,是一种实物档案,具有政治性、纪念性、艺术性和一定的保存价值。
来自斐济共和国的木斧,蒙古国草原的牛皮画,罗马尼亚的乡村风景油画……省档案馆一楼展厅迎来一批特殊的展品,这些风情各异的物件,有的价值不菲,也有的是礼轻情义重,但它们都有着一个共同的身份——公务礼品。
为迎接“国际档案日”,省档案局(馆)举行公务礼品档案移交进馆仪式和馆藏精品档案展等系列活动,10多件具有代表性的公务礼品从此次移交的300件公务礼品中遴选而出,公开亮相。
300件公务礼品公开存档
“公务礼品公开移交档案部门管理,这在我省尚属首次,不仅增强了公务礼品处置的公开性、透明度,还可以有效防范公务礼品流失。”省档案局(馆)征集编研处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6月初,省档案局(馆)针对公务礼品进行了一次详细的调研,得到各省直机关的积极配合。“从调研开始到今天举行移交仪式,短短几天时间,就收到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省政协办公厅等移交的300件公务礼品。”
记者在现场看到,当天移交的300件公务礼品包括书画作品、铜像、纪念牌以及展示各个国家、各个地区风土人情的礼品等,最早的可以追溯到1987年。
进一步完善公务礼品移交
“在人们的传统认知中,‘档案’大多是书籍、文件之类,如党政机关下发的‘红头文件’等。其实,公务礼品、电子音像和涉及老百姓衣食住行的粮票、证书等历史的载体也都是应该留存的‘档案’。”在刘玉峰看来,人们档案意识的淡薄还表现在公务礼品受限于隶属关系、管理权限、职能分工等原因而存在底数不清、管理不明、处置随意性等不良状态上。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省档案局(馆)对该类档案的征集管理工作。
记者留意到,此次征集而来的公务礼品部分甚至来自于建省初期,而早在2001年省委办公厅和省政府办公厅转发省档案局、省档案馆的《关于加强我省荣誉档案、声像档案管理的意见》就有明文规定,“全省重大活动档案属国家所有,应由省档案馆统一收集、保管和提供利用”,并要求保管单位列出移交清单,制定移交计划,与省档案馆协商移交办法,于2002年6月底前完成移交工作。很显然,该意见的执行结果并不尽如人意。
“目前我省相关档案移交工作确实相对滞后,但我们会把这项工作当作今后和一段时期的重点工作来抓。”刘玉峰同时表示。”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