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下午开始,有关沈阳取消限购令的消息引发舆论关注。腾讯财经从沈阳当地业内人士处得到证实,沈阳住宅限购令的确全面取消,因监管部门要求此政策调整时要保持低调,所以官方不会公开宣传。
据了解,沈阳当地的开发商和房地产中介机构已经得到通知:从即日起,沈阳市限购政策取消,外地人不限购,可以购买多套住房,沈阳本地人也可以购买多套住房。
这意味着,住建部党组书记陈政高曾主政过的沈阳市,成为国内第一个全面取消楼市限购政策的省会城市。
最先通过微博发布沈阳取消限购消息的上海易居房地产研究院副院长杨红旭表示,沈阳取消限购的原因是住宅库存压力山大!数据显示,截止今年5月底,沈阳新建住宅库存为1828万平方米,远超京沪,仅次于全国最高天津的2110平米。环比4月增长6%,同比增长28%。如此存货,按过去6个月的移动平均销量,需要22个月才能去化完,处于偏高水平,与杭州、天津相近!
在杨红旭看来,沈阳取消限购在意料之中。从数据看,沈阳的房价收入比超合理,近十年,全国及35个大城市的房价收入比,呈前低、中高、后落的轨迹。惟有沈阳,前高后低。由2001年的9.3降至2013的6.8。说明近十年沈阳房价与收入完美匹配,非常合理,无任何房价泡沫。本不需限购,纯属陪太子(一线城市)读书!
由于宏观经济面临复杂多变的下行压力、以及信贷政策的一再收紧,进入2014年后,持续繁荣多年的中国楼市就被悲观预期笼罩,始于杭州等二三线城市的楼市降价潮迅速蔓延至全国各地。中国楼市似乎是在一夜之间急转直下,进入阶段性下行周期。而包括沈阳在内的东北楼市因房企资金紧张、库存过大等多重因素叠加,成为此轮地产调整中最先遭遇寒流的地区。
据当地媒体报道,2013年,沈阳住宅用地出让收入333亿元,可建住宅建筑面积接近2000万平方米。而2013年沈阳实际销售的商品住宅面积仅1031万平方米,供销相差近一倍。从出让地块的区别布局来看,浑南新区是推地最多的区域,全年卖地56块之多,占到全市总量的三分之一。专家表示,沈阳已经被列入房地产供给过大的高危城市之一。
为了摸底楼市分化对各地经济的冲击,住建部在5月份派出调研组兵分几路,密集调研地方楼市,实地了解房地产市场下滑程度,并集中在5月24日向国务院高层汇报工作。据参与座谈的人士透露,
住建部调研结果显示,包括沈阳在内的一些二线城市面临的问题比预期要复杂严峻,甚至不如部分三四线城市的情况。
5月下旬,住建部被指已经默许地方政府根据市场情况对限购政策进行调节。这一消息得到住建部多位人士确认,消息称除北上广深之外,其它城市的限购政策可以自行调节,尤其是库存过大的地方,但不会明确发文。近期北上广深市场也有剧烈调整,住建部正在观察研究,但发文确认限购放开的可能性不大。
分析人士表示,监管部门的默许松绑限购令态度给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部分二线城市带来了曙光。在库存压力下,沈阳市在6月6日开始对楼市限购政策进行微调,将非本市户籍居民家庭购买住房纳税证明或社保证明要求从一年以上放宽为只需提供3个月的养老保险或1年的工作证明即可。两天之后的6月8日,沈阳市全面取消限购令得到了住建部的放行,住建部要求沈阳限购令取消在“不宣传,半公开”下进行。
沈阳全面取消楼市限购政策后,将会有更多深陷地产泥潭的城市跟进松绑楼市。在“崩盘风险”一步步逼近楼市的时候,地方政府的确比房企更着急。据统计,从3月份开始已经有多个城市微调了限购政策,通过调整限购范围、放松户籍限制、提供财税支持等看似迂回的手段,为房地产市场松绑,以期刺激日渐转冷的市场。除此之外,还有超过30个城市有放松楼市调控预期。
杭州、长沙也被曝出讨论过限购松绑的可能性。据报道,杭州、长沙有关部门早在3月底相继召开房企沟通会,由当地政府相关部门组织,地方实力房企参加。会议上,有关部门向房企透露,正在制定一系列促进房地产市场稳定发展的政策,其中包括松绑限购及降低二套房贷款门槛等。
4月中旬,被称为“闽十条”的福建楼市松绑政策内容流传出来。在这份没有抬头、没有公章的《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发展的十条措施》的文稿中,对房地产市场提出了10条意见,包涵了限购、限价和信贷等多个方面松绑调控政策。福建当地开发商称,这个政策目前还停留在内部征求意见的过程中,并没有下发执行。
除了上述地区,天津、宁波、佛山等地被指已经做好了放松楼市限购令的准备,计划在合适的时间跨入“救市模式”。
据了解,除了住建部,介入房地产调控的相关部委,在房地产行业陷入困境后都肩负了“稳楼市”责任。
在各地住房成交量陆续坠入冰点之际,金融监管层首先抛出了稳定楼市的措施。央行和银监会5月12日召集各银行负责人,要求提高贷款发放和审批效率,不许停止个人购房贷款。被分析人士视为金融监管层发出的救市信号。
相关链接:
住建部官员:楼市未拐点 没听说取消限购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