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日前曝光的河南高考替考案,已查实有127人充当枪手替考。这起跨省案件,由武汉高校大学生代替河南考生参加高考,枪手在中间人张罗组织之下,与考生、家长进行对接,顺利通过监考人员的检查,堂而皇之地完成答题。
高考舞弊经常伴生权力腐败,这次也不例外。在高科技防舞弊时代,枪手要越过指纹验证,要接受考场身份信息比对,如果没有监考人员做“内鬼”,要想进入考场完成答题,几乎就是不可完成的任务。
事实证明,此次替考案也涉及权力寻租。比如,替考的组织者“李老师”就说,找他的都是有钱人、当官的。通过重金铺路和关系打点,就能把考场方面安排妥当。于是,才会出现监考老师即便发现破绽,也任由枪手通过验证参加考试的现象。
高考一向被视为监管最严格的“国考”,然而在此案中,监管系统竟全面失守,程序正义被公然践踏。如此令人惊骇的替考案,是考生、家长、枪手、中间人、监考老师、考场主管以及更多关联人物的群体性合谋,背后很可能有着极其强大的保护伞,要不然,枪手和组织者又怎么会一脸坦然、从容呢?
太多细节都令人触目惊心,又让人无限遐思。在高考舞弊年年被喊打的今天,在反腐败仍然声势浩大的今天,到底是怎样的力量,能催生出如此嚣张的权力腐败?
我以为,一是拴在升学率上面的教育政绩与地方形象;二是高考舞弊背后那条坚实的利益链。
先说升学率。对教育部门、学校以及老师来说,升学率就是他们的政绩与业绩。教育政绩又是地方政绩的重要体现。如果高考集体作弊不被发现,从教育系统到地方政府,很可能都成为这种行为的受益者。这些年发现的高考集体舞弊常与监守自盗有关,就是最好的说明。
再谈利益链。高考集体舞弊背后是一条清晰的利益链,从设备开发到人力援助,从市场兜售到权力公关,已经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利益共同体,甚至还衍生出附加的产品与业务。比如,这起事件中,考上二本2万,一本3万,重点一本5万。还有说法,以往枪手一旦被抓,很快就有权力者去捞人。
由政绩和利益催生的腐败,让人不敢想象到底会有多么可怕。现在,当河南高考替考案呈现出集体性、系统性、有组织性、有规划等特点,就应该大胆追问:在这条利益链上,会不会还拴着更高层级的腐败权力以及更多的既得利益者呢?涉案的权力主体会不会早已超出教育领域呢?
制造出这种系统性失守的高考替考事件,让高考公平处于可怕的沦陷状态,严重侵犯到其他考生的教育权,对于这样丑恶的现象,不能再简单当作是教育领域的事了,也不必再感叹现行法规对考场舞弊行为处罚力度太低了,重复抱怨呼吁多年的《考试法》始终难产了。现在要做的就是,千万不能低估这起案件背后的腐败程度,而应通过积极的司法介入进行查处,依据《刑法》有关内容,来对背后的权力腐败进行问责,这样才能把高考腐败真正关进笼子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