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各级领导必须使批评和自我批评经常化、日常化,才能逐渐了解自己在不知不觉中“笑纳”了多少小权力,也才能了解自己与群众已相隔多远的距离。
最近,各地以各级领导干部为主要目标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继续深入开展,领导干部之间当面锣对面鼓展开批评与自我批评。如湖北省阳新县常委班子成员专题民主生活会上,县政法委书记对县委书记说,“上主席台前,提包别人拿,茶杯别人端,难道你就不能自己拿一拿?”海南省海口市委常委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上,一名常委批评市委书记说,“我觉得你身上不仅有官气,还有匪气,工作中存在耍派的现象。”
这次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主要任务,是集中解决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这“四风”问题。目前各级领导班子反对“四风”、查摆问题的一个重要形式,就是召开专题民主生活会,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领导干部之间展开的批评,有的不留情面,辣味十足,反映了党内民主的实际水平,也昭示了发展改革和制度建设的一些新思路。
领导干部让别人代劳拎包,这样边边角角的小问题也上了常委班子民主生活会,有网友吐槽“无关痛痒”。领导干部在批评和自我批评中,向拎包问题开炮是否真的无关痛痒?领导并非拿不动小小的皮包,让别人帮忙拎包,彰显的是“身份”。让别人拎包这类小事,暴露出某些官员已经习惯成自然的特权思想。曾几何时,领导干部的行为如果和普通人产生交集,都会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官员挤公交乘地铁屡屡成为新闻就是一例。领导亲自拎包、亲自打伞、亲自挤公交……很多应该做的事情,领导经常性地没有自己做或没有亲身体验,偶尔为之则备受关注。群众口中的“亲自”,其实是对一些官员长期脱离群众的嘲讽和批评。这个“亲自”反映出领导干部和群众之间的距离感,这个“亲自”就像一座无形的墙把领导和群众隔开。
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这个贴切的比喻现在已是尽人皆知。建立制度,按制度办事,把权力关进制度笼子,目的是要防止行使权力者滥权,防止手握大权的官员滋生腐败、以权谋私。其实,要防范的不仅是官员手中的大权,对从大权力中衍生出的小权力也要防范,也要关进制度的笼子。那些笼罩在特权光环下的小权力,就包括让别人拎包、乘公车上下班、看病不排队之类。试想,一个只是偶尔“亲自”坐地铁的官员,如何懂得百姓天天挤公交的不易?一个偶尔“亲自”去医院排队的官员,如何懂得百姓的“看病难”?运行于潜规则之下的领导的小权力,虽然公众对此已经司空见惯、见怪不怪,但这些小权力又无时无刻不在伤害着民心。只有把小权力也关进制度笼子里,才能让官员对百姓的疾苦感同身受,才能让官员解民情、知民意并真正服务于百姓。
“八项规定”颁布以来,中央采取一系列坚决措施,领导干部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逐步收敛,各种有形无形的利益也不断消失。管得紧了,受约束了,风险大了,不能坐好车了,不能喝好酒了,连办公室也要挤一挤了,于是一些官员感叹“为官不易”、“官不聊生”。官员有稳定的收入、优厚的待遇保障,其中一些人之所以感叹不易,是因为不能再像以前那样以权谋私,是因为各种大小权力正在逐步被关进笼子。
“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目前针对各级领导干部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一次问诊,也是一次“治病”。各级领导必须使批评和自我批评经常化、日常化,并对暴露出的问题进行认真整改。只有如此,领导干部才能逐渐了解自己在不知不觉中“笑纳”了多少小权力,也才能了解自己与群众已相隔多远的距离。领导干部必须克制各种习以为常的小权力,才能完成思想洗礼,真正实现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充分认清和防范小权力对领导干部的侵蚀,可以防止官员滑向违纪违法的深渊,也可以帮助他们更规范、有效地行使手中的大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