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白领和蓝领这两个概念引进来后,做个白领,轻轻松松拿高薪,也就成了许多人的梦想。可媒体调查发现,今年北京很多行业的蓝领劳动者工资,已超出普通白领的工资。比如说,拉面师月薪12000元;公交车司机月薪8000元;搬运工月薪8000元;更不用提耳熟能详的月嫂、速递员,收入动辄过万。(6月20日《北京青年报》)
“调查称北京众多蓝领工资超白领”,这让许多人产生了穿越感。再联系到此前舆论报道的,在苏州,泥瓦工日薪300元起,装修老板还得互相较劲才能抢得上;而硕士生月薪不到4000元,还得看用人单位脸色,似乎可以得出一个结论,现在读书无用了。这样的简单对比其实没有多大意思,白领不能也不应该把蓝领当成“工资假想敌”。
蓝领工资没有想象得高。虽然有不少招聘广告打出了高薪,但抛弃幼稚主义,深入下去就会发现,所谓高薪是有条件的,甚至是有陷阱的。真要去应聘,就会发现“说得比唱得好”。即使说有一部分人一部分行业,确实能够拿到高薪,这也不是普遍现象。在现实生活中,有一些蓝领确实收入不错,但放眼于整个市场,还只是凤毛麟角。就普遍而言,蓝领的收入还是居于社会中下层,而且他们还没有各种劳动保障,上一天班拿一天钱,甚至连工作、工资都不能保证。
蓝领想拿高薪也不容易。由于受到工资市场的整体影响,受着劳资地位的决定,能够拿到高薪的,一般是那些劳动力相对紧缺行业,需要当事人肯吃苦、有技术,甚至需要冒不少风险。比如过去媒体一再爆炒电焊工拿高薪,但想成为一名合格的电焊工,特别是具有特殊技能胜任特殊岗位的电焊工并不容易。这个行业对技术和体能要求高,而且还会对健康造成一定影响,不是一般人能够胜任,愿意胜任的。即便如此,想拿高薪也不容易。这个活有“季节性特点”,不能保证一年做到头,如果没有吃苦耐劳的精神,不玩命地找活干活,以年为时间刻度,并不能保证拿到满意收入。
更关键的是,白领没必要和蓝领比。白领和蓝领是一个“泊来语”,有着时代的印迹。如果说过去白领还有着“高大上”的味道,那么现在白领已经越来越不具有附加属性了。决定白领收入的,更多是白领在工资市场的话语权,和蓝领没有任何关系。并不是说蓝领收入高了,就一定会造成白领收入低;也不是说蓝领收入低了,就会让白领收入高一点。工资收入更多由话语权决定,而现在的劳动力市场上,白领和蓝领其实差不多,都处于相对弱势地位,并没有多少话语权。白领收入高低,与蓝领收入并无必然关系。
确实,这几年一些蓝领行业,收入出现了一定幅度的上涨,但这些行业对技术、体力要求较高,一些岗位还需要放弃“面子”、牺牲尊严,且上升到普遍层面,蓝领收入并不高。白领、蓝领都是劳动者,理想格局应是两者收入都能合理增长,并非互相比较,更不是互为假想敌。而这,既取决于能不能建立合理的工资增长机制,还取决于能不能形成利益均衡机制,提升劳动者的话语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