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华日军第731部队遗址 陆培法摄
7月7日,侵华日军第731部队遗址核心区清理现场。 新华社记者 王建威摄
陆培法摄
5月4日,日本医学代表团来华参观731部队遗址。 新华社记者 王 凯摄
2014年7月8日的上午,当记者抵达的时候,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平房区新疆街上空乌云密布。这里保存着骇人听闻的原日军第731细菌部队遗址。
1939年,侵华日军划定了哈尔滨平房区附近为特别军事区。1940年,加茂部队入驻, 5月改用秘密代号—满洲第731部队,专门从事细菌武器生产和细菌研究,开始了惨无人道的罪行。731部队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细菌研究和生产的秘密军事机构。
国家力量组建邪恶部队
731部队的一个关键人物是石井四郎,他向日军决策者献计说:“缺乏资源的日本,要想取胜只能依靠细菌战。”他的主张得到日军高层的高度重视和全力支持。
日本违背《日内瓦议定书》即《禁止在战争中使用窒息性、毒性或其他气体和细菌作战方法的议定书》,秘密组建了731部队,石井四郎担任这支邪恶部队的头领。这支部队共设有8个部,在8个部之外另设有5个支部,即海拉尔支部、牡丹江支部、林口支部、孙吴支部、大连卫生研究所以及安达野外实验场、城子沟野外实验场等,总人数达到3000余人。
从此,731部队就以关东军防疫给水部为代号,秘密开始了骇人听闻的细菌战、人体活体实验等反人类的罪恶活动。“耸入云霄的炼人炉的大烟囱在那里冒着黑烟……”这是731部队少年班学员笔下的细菌战魔窟实景。
中国和日本保留的资料已详细记录了这支部队的累累罪行,就连美国国家档案馆最新解密档案也证实:截至1942年,731部队共研制生产了2470枚细菌炸弹。至1940年,已经研制出9种用于细菌病原体传播的炸弹,并进行了实地测试。其中包括用于污染土地、制造传染性云雾以及爆裂弹药。
本报记者在陈列馆看到,1954年731部队林口支队长榊原秀夫供述:“1945年1到6月,生产了870支试验管的霍乱菌、伤寒菌和A型副伤寒菌,准备进行细菌战。”日本进攻内蒙古、浙江、江西、湖南、云南等地期间,在战场内外都大面积使用了这些细菌武器。
关于人体实验受害者的人数,本报记者专门查阅了一名战犯的供认记录。731部队第一部部长川岛清少将在伯力被审判时供述:“每年被押进监狱里用作实验材料的有400—600人。每年因受实验死去的至少有600人,从1940年到1945年至少有3000人被用作人体实验材料,至于1940年以前被杀害的人究竟有多少,我也不知道。”关东军宪兵司令部第三课长吉房雄中佐回忆说,“据估计至少有5000名爱国者,通过我们宪兵转到石井部队,最后成了实验品”。
731部队为了制造各种细菌武器,分别对鼠疫、霍乱、伤寒、炭疽、结核、病毒等至少50种细菌开展实验和研究,其细菌研究部以细菌研究科目区分设置了“高桥班”、“凑班”、“田部班”、“太田班”、“二木班”、“笠原班”、“吉村班”等专业研究部门。现存资料表明,731部队将用作实验的活体的每一个部分、每一个器官,分门别类都做了解剖和观察取样,以最迅速、最直观的途径,获得细菌武器作用于人体和各个器官的效果。其兽行兽性,令人发指!
血债至今未得以清算
日军的细菌战遍及其铁蹄所到之处,日军在中国的东北、华北、西北、华中、华东、华南和西南地区,都使用了细菌武器。特别是在内蒙古呼伦贝尔,吉林长春、农安,山东西部,江西上饶、广丰,江苏南京,浙江杭州、宁波、衢州、金华、义乌、云和、江山、龙游、丽水,湖南长沙、常德,云南西部等地区,细菌武器造成的危害巨大,致使以上地区鼠疫、霍乱、伤寒等烈性传染病发生爆发性大流行,造成了难以想象的人间灾难。
据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的《日本侵华细菌战罪行调研报告》一书的粗略统计:“日本侵华期间,在中国大陆对20个以上省市实施了细菌攻击,疫情爆发蔓延约298个市县旗,造成传染疫患者约237万人,其中死亡者约65万人。”
本报记者在陈列馆中还看到,据日本滋贺医科大学教授西山胜夫研究,二战中和二战后,731部队成员用人体活体实验的“成果”在京都大学申请获得博士学位的人员就达33人。这些毕业于日本著名大学的博士们纷纷加入731部队,使731部队的博士群体总人数达200人以上,他们是从事人体活体实验、细菌战、细菌传染和卫生防疫研究的核心力量,是名副其实的博士头衔掩盖下的人形兽。
日本投降前后,731部队绝大多数成员逃回日本。为逃脱战后审判,他们竭力掩盖其在731部队的经历,采取隐居、更换姓名、甚至假死的方式企图逃脱战犯审判。战后,美国的一些当政人,为了得到细菌战的相关资料,最后以豁免731部队成员的战争责任为条件进行了一场肮脏交易,拿到了731部队进行人体实验、细菌战等的秘密资料。此后,美日联手,刻意掩盖731部队的反人类罪行,甚至“遗忘”这支邪恶部队的存在,铁幕重重,秘而不宣。但中日已搜集到的大量第一手资料,以及目前美国国家档案馆解密的部分731细菌战情报,已经是铁证如山了!
这些原本应该被审判的日本战犯,脱掉恶魔的外衣后,后来堂而皇之地在日本政府机构、军事部门、医疗机构、学术机构和大专院校等社会各领域担任了重要职务,至今影响着日本社会。
从1995年开始,中国民间发起了“侵华日军细菌战毒气战中国受害者对日诉讼活动”。很多参加诉讼活动的受害者,没有得到日本政府的任何道歉信息,带着悲愤离开人世。如今,日本保存的大量731部队的档案资料仍然不对外公开,披露真相者受到各种威胁。
看清历史才能警醒未来
1939年,16岁的筱冢良雄应征加入731部队。还不到半年的时间,他和他所在的少年班就被动员,在哈尔滨市参加了细菌兵器的制造,同时,他和队友还参加了几次细菌战。
731部队的军官和士兵,目前活在世上的至少有上千人;在不同场合对当年在侵华战争中实行细菌战进行揭露和忏悔的有数百人;能够和敢于为中国受害者出庭作证的却只有寥寥数人。筱冢良雄,就是这些勇敢者中的一位,老人迈出了他一生中最光明磊落的一步。
从1940年5月到1942年6月,筱冢良雄和包括少年兵在内的731部队队员一起,参加制造了包括伤寒菌、副伤寒菌、霍乱菌、鼠疫菌和炭疽菌在内的大量细菌。“最多的时候,我们每30小时就能生产出10公斤以上的细菌。”筱冢良雄说,“731部队就用飞机把这种培养罐生产出的细菌空投到了中国的各个地方,让中国人感染上疫病,以达到大量屠杀中国人的目的。”
“我犯下了这样滔天的罪行,可是,中国人民却如此友善地对我。”老人充满深情地回忆说,抚顺的中国战犯所是他的再生之地。1956年7月,筱冢良雄和其他战俘被免于起诉,在接受了中国政府赠送的礼物之后返回了日本。回国之后,他们成立了一个中国归还者联络会,一直从事着揭露日本政府错误行为的工作。“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向中国人民谢罪。虽然目前联络会会员的平均年龄超过了80岁,但只要我们还走得动,我们会坚持不懈地做这件事!”
1997年,108名中国人走上了日本的地方法庭,要求日本政府正式承认日军细菌战的历史事实,向中国人民谢罪,并对这一战争犯罪造成的损害承担战争责任。这场诉讼一拖就是4年,直到今天都还没有结案。良心让筱冢良雄勇敢地作出了选择:“我到死都负有向世界介绍731部队战争犯罪事实的责任。为了对得起自己的良心,为了还历史一个真相,我将会不遗余力地为这些无辜的受害者作证。”
吉林省档案馆近日公布了450件日军侵华时期邮政检阅档案,涉及信件约4.5万封。在这些最新研究成果中,本报记者看到:侵华日军当年在中国秘密进行化学战与细菌战的通信邮政档案震撼人心。中国专家表示,中国应考虑用国际法的手段与程序,控诉日本侵华期间实施的化学战与生物武器战的罪行。
今年5月28日,中日律师和日遗毒气受害者在731遗址举行听证会,来自日本的南典男等5名律师首次接受采访,他们表示,日本政府应当正确面对毒气受害者,并表示该律师团将“坚持正义”,为“战争遗留物”的受害者争取权益。
日方律师团团长南典男自1992年起,为日遗毒气受害者向日本政府申诉。南典男表示,“日本政府没有正确面对受害者。我希望通过诉讼让更多的日本人知道当年日军侵华的真相,以此引起日本政府的关注,承认日军侵华的事实,并进行道歉和赔偿。”
今年5月,由日本全国保险医团联合会和全日本民主医疗机关联合会组成的26人代表团,来华参观了731部队遗址。代表团成员、日本京都民医连中央医院院长吉中丈志表示,此次参观731遗址主要是为了考察过去战争医学犯罪,并向2015年召开的日本医学总会提交提案。吉中丈志说,日本医学界不应对731部队发动的细菌战持否认态度,应当认清历史,直面未来,承认细菌战历史,勇敢地揭开过去伤疤。
本报记者从哈尔滨市政府获悉,731部队旧址保护利用工作已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申报世界遗产工作也进入到实质阶段。日前,哈尔滨市成立了市政府申遗工作领导小组,决定投入资金3.2亿元对旧址核心区及731战争遗址公园建设用地区域内的环境进行整治,现已启动前期准备工作。
在多年专门研究和专题调研论证的基础上,专家们提出:哈尔滨市应尽快制定《哈尔滨市侵华日军第731部队罪证遗址保护条例》,使731遗址得到依法保护和管理;应建立731国际研究中心,引进高水平的学术研究人才,并吸引各国研究者前来调查研究,进一步扩大731遗址的国际关注度;同时做好罪证挖掘工作,集中力量全方位、立体地展开申报格局。
放眼世界,二战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已有先例。
毫无疑问,坐落在哈尔滨市平房区的侵华日军731部队遗址,完全符合了申遗的标准。
相关链接
大明宫遗址公园免费开放 持身份证可领票
首次发现旧石器时代早期遗址
广东首次发现旧石器时代早期遗址 本地人类活动推早数十万年
揭秘克里米亚“人造月球”遗址 曾为前苏联登月做准备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