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口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 海南交通安全综合服务管理平台
首页   |  观点PK  |  海口建言  |  评论  |  名人堂  |  社会长焦  |  椰风视点
新闻搜索:
  广告热线:0898-66835635
 您当前的位置 : 草根酷评>社会长焦>
不必担心机器人抢我们的饭碗
不必担心机器人抢我们的饭碗
来源: 环球时报 作者:剧锦文 时间:2014-07-24 07:50

  7月上旬,富士康公司董事长郭台铭表示,公司计划大举投资自动化生产,以便解决熟练工人短缺的问题。早在2011年11月,郭台铭就曾宣布,富士康将以日产千台机器人的速度,在未来三年投入100万个智能机器人,主要用于单调、危险性强的工作。郭台铭关于加大自动化生产的最新表态迅速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和争论。一方认为,机器人将会在我国制造业广泛使用,并造成对人工的大规模替代;而反对者认为,机器人在我国制造业中广泛使用是长期趋势,短期内不可能被大量使用,也不会很快造成对人工的大规模替代。笔者基本赞同后一种观点。

  首先,从我国三次产业结构变化来看,2013年,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0.0%,第二产业为43.9%,第三产业为46.1%,而第一和第三产业恰恰是资本有机构成低的产业。第一产业就业人数从1978年的70.5%下降到2010年的36.7%,下降幅度达33.8个百分点,降幅达年均1.06个百分点。第二、第三产业吸纳就业人数的比重都有所上升,第三产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上升更快,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从1978年的12.2%上升到2010年的34.6%,而第二产业就业比重增长率近66%。第三产业之所以能够吸纳大量劳动力,就在于其特性决定了它很难实现高水平的自动化和智能化。

  其次,从我国制造业的发展水平来看,发达国家制造业的自动化已经在其生产中占据重要地位,每单位的工业机器人比例都远超过国际55的标准。然而,目前我国制造业的自动化仅有22,还不及发达国家的一半。制造的智能化至少要满足这样一些条件:清楚掌握产销流程、生产过程的可控性、生产线人工干预少、能够及时正确地搜集生产线数据和更加合理的生产计划编排与生产进度等,从而使产品开发、设计、外包、生产及交付等每个环节都实现了自动化和智能化,显然,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即便是大型企业达到这个水准的并不多。因此,我国制造业的自动化、智能化即便在不远的将来有很大发展,也不足以形成对劳工的大规模替代。

  第三,从企业的角度看,有关资料表明,目前我国中小企业达到4200万户(包括个体工商户),约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8%。中小企业主要分布在服装、纺织品、玩具等家居用品及轻工制品等劳动密集型行业,这些企业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十分有限。有调查显示,即便在比较发达的珠三角地区,中小企业的技术水平,达到国际先进的不到1%。很显然,这些企业是不能一下子大规模使用机器人的。再则,假使中小企业有意愿使用机器人等智能化设备,而机器人高昂的成本不仅中小企业一时难以拿得出来,同时也会使加工型企业的利润空间被大大压缩,导致企业在智能化上面的投资难以收回,而短期内人力成本的运作优势依旧存在。事实上只有那些生产规模大、资金实力雄厚的大企业才有使用机器人的条件。

  中国作为制造业大国正经历着转型升级的重要转变期,大力推进企业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是大势所趋。但我们必须正视现实,在制定技术进步的政策上,尤其需要顾及我国人口众多、劳动力丰富这一基本特点和基本优势。▲(作者是社科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编辑:李琳)

网友回帖

       www.hkwb.net AllRights Reserved      
海口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21001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898—66822333
举报邮箱:jb66822333@163.com
琼ICP备20230082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