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29岁的徐青(化名)大学毕业后一直闲在家里等吃喝,还将一名女网友带回家长期同居。面对父母劝说,他称父母有义务养自己。最近,被啃老长达7年的徐先生和朱女士夫妻将儿子诉至海淀法院,并申请强制执行赶独生子出门。
   
 您当前的位置 : 社会新闻>

29岁男子啃老7年被赶出家门 称父母有义务养自己

海口网 http://www.hkwb.net 时间:2014-07-30 09:41

  

  

  今年29岁的徐青(化名)大学毕业后一直闲在家里等吃喝,还将一名女网友带回家长期同居。面对父母劝说,他称父母有义务养自己。最近,被啃老长达7年的徐先生和朱女士夫妻将儿子诉至海淀法院,并申请强制执行赶独生子出门。

  徐先生和朱女士在1980年结婚,5年后儿子徐青出生。夫妻两人对儿子百般疼爱,徐青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想要什么就给什么。徐青在小学时当过班长。听儿子说任务重,朱女士便专程到学校找班主任,要求别让儿子当班长。此后,徐青考上本市一所大学,住校不满一个月,他就提出在宿舍和同学相处不好,朱女士便让徐青回家住。

  大学毕业后,徐青说找工作难,徐先生便把儿子安排到同学的公司。工作了3个月,徐青说工作没意思,干脆辞职不干。尽管帮儿子联系过几个工作单位,但徐青总推说:“没意思,不想干。”自己则闲在家里睡觉、上网、要钱花。

 

相关链接:

啃老族当7岁女儿面喂老母水银 伴尸体两个多月
曲线救国:不“啃老”照样买房
用法律手段解决“啃老”欠思量

 

  

  

  

  

  2013年,徐青在网上认识了一名女网友,他把女网友带到家里长期同居。徐先生和朱女士从教导儿子到开始斥责,最后双方竟然升级到大打出手。徐青仍振振有词地说:“没工作也有权利恋爱……作为父母,你们有义务养我。”

  无奈,徐先生和朱女士将徐青诉至海淀法院,要求其限期腾房。海淀法院审理后判令徐青在判决生效后60日内搬出徐先生和朱女士夫妻的房子。没想到判决生效后,徐青仍拒不履行。最近,被啃老7年的徐先生和朱女士向海淀法院申请了强执。执行中,徐青百般阻挠,还吼父母称:“你们就是想逼死我,我让你们断子绝孙。”

  

  

  

  

  海淀法院法官认为,我国《婚姻法》等相关法律规定,父母对子女有抚养教育的义务,这是对“不能独立生活的子女”,是指尚在校接受高中及其以下学历教育,或者丧失或未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等原因,而无法维持正常生活的成年子女。

  该案中,徐青已成年,身体健康,有劳动能力,但因其拒绝劳动,不愿自食其力,不符合法律意义上的没有独立生活的能力。因此,父母对“啃老族”没有抚养义务。

  该案中,涉案房屋登记在徐先生名下,属于夫妻二人的财产,徐青作为有独立生活能力的成年子女,强行占有、居住在父母房屋内,故徐先生和朱女士可要求徐青腾房。

  (原标题:大学生啃老7年被赶出家门)

  

  

  

  当前中国正面临自然新生劳动力的高峰期。专家统计,城镇新增劳动力中只有40%~50%能够实现就业,新成长失业青年增幅为63.2%,青年就业问题已成为劳动力市场的主要矛盾。

  

  就业形势严峻大学生也不另外

  

  严峻的就业形势,使得许多年轻人的就业之途变得坎坷曲折。这其中,一些人由于学历低、技能差,在就业市场上没有竞争力,很难找到就业机会,或者由于收入太低而不愿就业。即便是大学毕业生,也感到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一些人似乎很难找到自己想要的工作,所以干脆自愿选择失业、待业。

  

  独生子女就业者高不成低不就

  

  广西儒学学会副会长钱宗范教授说,这一现象提醒我们反思这些年来的独生子女教育。“啃老族”绝大部分源自最初的几代独生子女,从小就在被“捧着”的状态中成长,家庭应该传输给他们的勤劳、孝顺、责任感等价值观他们根本就没有得到,相反还养成了不能独立、追求享受、缺乏责任感的性格。在社会就业岗位有限的情况下,他们对职位的期望值却过高,偏离自己的实际能力,因此造成就业困难。

  

  应试教育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北京大学夏学銮教授认为,在以升学为导向的应试教育中,在中等教育阶段,年轻人根本就得不到职业技能训练,这使得许多人在就业市场中没有优势。

  宁夏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陈通明认为,市场经济要求青年人在各种风险中博弈,而应试教育使得年轻人思想、心理都不成熟,对社会竞争缺乏价值观的准备和心理准备,一些人由于害怕在摸爬滚打中寻找自己的位置,干脆逃避竞争,封闭自我。

  

  

  

  

  对中国来说,治理“啃老”的主要手段就是加强宏观调控,特别是房价调控,降低城市化成本,缓解青年一代压力的同时,也解放他们的父辈,“啃老”现象自然得到控制。

  

  创造就业岗位并刺激青年人就业

  

  广西师范大学硕士生导师廖国一认为,在加强政策引导、帮助青年人就业的同时,各级政府、劳动社会保障部门还应尽快完善针对社会各层次人才的培养和资格认证体系,鼓励在校学生积极参与多种职业资格认证考试,让他们在参加工作之前就获取多种资质,增大就业可选择度,适应社会需求。

  

  立法“禁止啃老” 有比没有好

  

  山东省在《山东省老年人权益保障条例(修订草案)》中写入“禁止啃老”条款——“有独立生活能力的成年子女要求老年人经济资助的,老年人有权拒绝。成年子女或者其他亲属不得以无业或者其他理由索取老年人的财物。”

  

  家长该狠下心来给孩子“断奶”

  

  专家指出,对家长来说,也要在适当的时机狠下心来给孩子“断奶”。我们的社会是一个充满竞争的社会,父母百般满足子女的需要,而不是积极培养其自主、自立意识,就会使子女丧失成长的机会,从而导致他们很难在激烈的竞争中取胜。纵容子女“啃老”,到头来既害了父母,也害了子女。

  

  

  

  

  中国人讲究家庭观念,习惯家族式生活,年轻人依赖父母生活的方式不少见。有意思的是,这个颇有些“中国特色”的现象,近年来由于欧美地区经济衰退,就业形势不景气,也变得越来越普遍。

  

  “啃老”问题中美同病相怜

  

  中国:当前,“啃老”已经渐成一种社会现象,“啃老族”的种种行为也让社会尴尬。据中国老龄科研中心统计,目前有30%的年轻人靠“啃老”过活,65%以上的家庭存在“啃老”问题。

  美国:美国的经济虽然在持续复苏中,但“啃老族”对父母的依赖却没有减轻,在二三十岁的年龄层里,五分之一仍和父母同住,更有60%还在接受父母的财务援助。

  

  中美“啃老”原因并不相同

  

  中国业界专家分析称,如果说中国“啃老”现象是两代人分摊城市化发展的成本,即“发展型”;那么对于欧美高失业率国家来说,“啃老”就是两代人分摊经济不景气的负担,即“危机型”。

  布鲁金斯学会的人口统计学家傅瑞表示,引发美国青年“啃老”的现象有两大原因,一是经济衰退,毕业生找不到工作,只好待在父母家中;二是与之前相比,申请房屋贷款的难度加大,造成一些人买房困难。

  

  美国人认为“啃老很丢人”

  

  出于不同的家庭观念和文化传统,中国“啃老族”对靠父母供养的做法往往觉得“理所当然”,心安理得;而美国的“啃老族”则觉得非常“丢脸”,甚至不愿与别人交流这件事。

  “啃老”在美国是一件非常丢人的事,成年子女到了该独立的年龄却回家与父母同住,一向被视为事业或人生不成功的“不甚光彩”的事情。一些年轻人就算偶尔失业,也不会与别人交流这件事。

  

  

  日本

  

  政府调查了15至34岁青年的就业状况,其结果显示“啃老族”的人数已达63万。从比例上来看,“啃老族”人数达到创纪录的2.3%。

  

  韩国

  

  一项调查结果显示,与父母同住的30至40岁年龄段的子女从2000年的25.3万人增加到2010年的48.5万人,近10年来增加了91.4%。

  

  英国

  

  英国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显示,英国“啃老族”人数约为300万,其中男青年近200万,女青年超过100万,比1997年增加了五分之一。

  

  比利时

  

  18岁至34岁的年轻人,至少有100万人在父母家过着“啃老”生活。而25岁至34岁的比利时成年人,也有超过20万人在啃老。

  

相关链接:
用法律手段解决“啃老”欠思量
啃老族当7岁女儿面喂老母水银 伴尸体两个多月
[来源:京华时报] [作者:] [编辑:覃业伟]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图解海口一周热闻:海口日报海口网入驻“新京号”
图解海口一周热闻|多彩节目,点亮缤纷假期!
图解海口一周热闻:海口新年音乐会将于2024年1月1日举办
图解海口一周热闻:海口招才引智专场诚意揽才受热捧
图解海口一周热闻:海口获评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
灾后重建看变化·复工复产
圆满中秋
勇立潮头踏浪行
“发现海口之美”摄影大赛
     
     
     
排行
 
旅客注意!海口美兰机场T2值机柜台17日起调整
寻旧日时光 海口部分年轻人热衷“淘”老物件
海口:云洞衬晚霞 美景入眼中
嗨游活力海口 乐享多彩假日
海口:城市升腾烟火气 夜间消费活力足
海口:长假不停歇 工地建设忙
市民游客在海口度过美好假期
2023“海口杯”帆船赛(精英赛)活力开赛
海口天空之山驿站:晚照醉人
千年福地寻玉兔 共庆海口最中秋
 
|
|
 
     www.hkwb.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海口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21001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898—66822333  举报邮箱:jb66822333@163.com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

琼公网安备 46010602000160号

  琼ICP备2023008284号-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