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网7月30日消息(海口晚报全媒体记者 童言 石中华 摄)超强台风“威马逊”来了,海口近十万株行道树被刮倒或是折断,砸断了路灯,砸坏了车辆,堵塞了交通。为了清除这些倒伏的树木,累坏了园林工人,也累坏了武警战士。与此同时,人们发现,在这些倒下的行道树中,却少见椰子树。一时间,市民议论纷纷,抗风能力强的椰子树,为什么不作为行道树多种植?倒下如此多的树,未来海口要如何做好合理的树种选择和植物配置?
近十万株树被毁 行道树何不多种椰子树
回忆起台风后海口道路两旁行道树的惨状,许多市民记忆犹新:偌大的榕树被连根拔起,成片成片的树齐齐倾倒,不少树木被拦腰折断。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长长的滨海大道上几乎见不到几棵椰子树“弯下腰”。
据海口市园林管理局统计,受超强台风“威马逊”影响,海口市区320条受灾严重的道路及公园、小游园的各类树木被刮断刮倒,全市倒伏、折断树木9.65万株,被水浸泡绿地26.5公顷,经济损失约2.137亿元。
海口市园林管理局有关负责人介绍,除了几条路段(如红城湖延长线)新种的椰子树因为还没有长根而出现部分倒伏之外,其他路段的椰子树基本没有倒伏。据估计,海口椰子树倒伏率不超过种植总量的5%。
这引起了许多市民的疑问:这次倒伏的树木中,椰子树很少。为什么海口市区不多种椰子树?
对此,海口市园林管理局局长刘名松说,虽然椰子树树形美观、抗风性强,但遮荫效果较差,不像非洲楝等速生型植物,树冠大、遮荫效果好。同时,椰子树属于坚果类植物,而海南台风较多,果实如果不能及时采摘,椰果砸伤人和车的事故时有发生。此外,根据国家住建部要求,不赞成把椰子树作为行道树进行种植,但可以成片种在公园、小区等地。
市民青睐椰子树 已成为海口独特的文化印痕
海口常遭台风,选择哪一种树更能有效地减少风灾损失,引起了不少市民的讨论。
“‘遮荫’并不是惟一诉求。海口是一个滨海城市,每年过境的台风不少。我觉得,和‘遮荫’的诉求比起来,‘防台风’的诉求更值得重视。”市民李自明说。
也有不少网友认为,椰子树在海南大面积种植,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抗台风还是得种椰子树。
“一个城市、一条街道选择什么树种作为行道树,需要综合考虑自然人文等多方面因素。海口人民对椰子树的青睐,不仅由于椰子树能防台风,还有历史文化原因。据《海口城建志》记载,早在清光绪时期,椰子树就作为行道树种植,美化、绿化着海口,体现了海口独特的生态文化印痕和浓郁的地域特征。椰子树已成为海口文化的一部分,在海口人心中的情感难以割舍。”海口市风景园林学会理事长蔡昌运说,“我希望椰子树适量增加,更能展示椰城特色。”
记者走访发现,市区一些新建或重新拓宽的道路上,椰子树已经不再是优势的绿化树种,取而代之的是大王棕、印度紫檀、油棕等一些树种。
12级台风标准已过时 抗风种树需重新选择和配置
“椰子树抗风性强,又沉淀了椰城的历史人文,我们肯定会逐年增加种植,如在街边公园、小区等市民较为密集的地方,让人们感受到海南的椰风海韵。”刘名松说,目前,我市主城区的椰子树大约16万株,占种植树种量的20%左右,并不算少。
海口市园林管理局于7月27日邀请有关专家对此次台风造成树木损失的原因进行了研讨。专家通过实地调查与研讨,发现传统上认为一些防风抗风的先锋树种,如木麻黄、台湾相思等,在此次台风中几乎遭到全军覆没。万绿园、金牛岭公园等地的木麻黄、台湾相思大多数的植株被摧毁,位于文昌市境内海南岛东林场约5万亩木麻黄林遭风刮折,受损严重,各类大榕树也有很多植株被连根拔起,木材非常坚硬的荔枝、母生等树木也被拦腰折断。因此,原来用12级台风的标准确定的一些抗风树种,经过这次超强台风后,需要重新审视,重新提出适合海口市不同地段的抗风树种选择方案。
专家认为,抗风性虽是城市园林树种选择的重要标准,但不能成为惟一标准,城市园林树木的适生性、多样性、景观性、功能性等需全盘综合考虑,科学合理地做好树种选择和植物配置。
“通过实地检查在本次台风中部分倒伏的树木,暴露出部分行道树扎根不深、浮在地表的问题。除了像榕树类等一些本身是表根性树种外,还有一些情况是绿化工程施工中监管不到位的问题,如挖树坑时部分施工队未将路面水粉层、夯实层挖穿,或建筑垃圾未清理等,造成植株根系不易扎深,本是深根树种,在这种特殊不良环境下长成了浅根树,既影响树木生长,又影响抗风性等。”海口市园林管理局新闻发言人杨胜先说。
杨胜先说,海口应根据不同树种、不同路段制订科学合理的修枝整形计划,有效提高树木的抗风性。如利用冬春季对较速生树种修枝整形,待夏季时即可长成一定绿荫,又能保持较好的抗风性。而对于一些慢生树种,则宜于采用疏枝的手段,既能较好保留完整树冠,又增加了风透性。
相关链接:
台风无情 海口平凡所长冯尔平站在抢险第一线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