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六九等”的员工分级制度
逼迫员工逃离央视的,还有深根于央视的员工等级制度。
根据公开资料,央视作为副部级事业单位,内设24个机构以及6个台属单位,现已拥有42个电视频道,开办452个栏目,所属员工有几万人。
“用三六九等来形容央视的员工一点也不过分。”陈荣向澎湃新闻表示。
关于央视员工分成三六九等的说法也由来已久。
在央视,级别最高的是“正式职工”,拥有正式的国家事业编制。
尽管央视早已实行国企改革,但依然拥有3000名左右的正式职工。他们是央视最早的员工,当年由刚毕业的大学生、部队转业人士、外单位转入的人士以及早年进入央视的工人组成。
“因为是正式员工的身份,他们在台里享受着天然的优越感。”陈荣说。
第二层级是“台聘职工”,与正式职工享受着一样的工资待遇,但没有事业编制。
央视前台长杨伟光曾在受访时说,“当时《东方时空》这样的节目许多正式员工做不了,不得不对外招人。但当时没有编制就只能采取台聘的方式,就是用他们创收的钱给他们发工资,收入不低于台里的老职工。”
之后,央视快速发展,亟需人手,但正式员工与台聘职工的人数有限,只能从外单位或外地聘用临时工,由各部门根据创收解决工资。
央视大发展时期,各个部门逐渐都采用了这一做法,临时工数量迅速膨胀,最高峰时曾达到几千人。
2007年,日渐膨胀的临时工终于因“纸箱陷包子”的假新闻这一导火索而被央视“大清洗”。根据《法制日报》当年的报道,在三周内,央视共裁减了1800多名临时工作人员,估计占央视员工总量的20%,甚至更多。
其实,早在2003年,央视就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人事改革,通过央视旗下的子公司中视汇才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下称“中视汇才”)建立了劳务派遣制度,想以此来纠正央视用人制度的混乱。
公开资料显示,中视汇才成立于2003年8月,是一家专门从事人员派遣业务的有限责任公司。公司立足中央电视台和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广阔的平台,提供人力资源服务。
央视将大批非台聘的编外员工转送至该公司名下,因而被称为“企聘职工”——地位比临时性的被雇佣者高些,待遇却远低于正式员工与台聘员工。更严格地说,他们不算是央视的人,而是属于中视汇才的员工。
根据《环球人物》报道,2005年,郭振玺刚担任财经频道总监后,该频道成为频道制改革的试点,由频道直接对栏目管理。因而郭振玺依然拥有充分的权利来管理员工。
在2009年之前,央视各中心、栏目的负责人还拥有用人权,中视汇才当时只是一个为各中心、栏目服务的机构,没有实权。
2009年,时任台长到职后,坚持进行了招聘改革,把用人权收回到自己手中。
时任台长要求所有与中视汇才签订合同的员工,都要通过中央电视台人事办公室安排到各个栏目中。从接受报名、招考、面试、分配等各个环节,各个中心、栏目没有了用人权,但又持续需要大量人手,因此,为了“夺回”用人权,郭振玺想了一招,利用财经频道下属的公司——中视广经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招人,提供就业。
李渊告诉澎湃新闻,除了中视广经,临时工还与中视科华有限公司(下称“中视科华”)签订合同。
公开资料显示,中视科华成立于2005年11月,是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旗下的技术管理公司。据李渊透露,该公司承担了央视相当一部分的人才派遣,一些频道里的财务、车辆使用,也是通过该公司走账。
“项目制聘用”应运而生。中视广经、中视科华等公司和员工以项目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
陈荣表示,这是一个很不规范的方式,对员工没有任何保障,随时都可以让人走。但因当时不少人看重央视的光环,与该公司签订合同的人数越来越大。
陈荣告诉澎湃新闻,其他中心的负责人见郭振玺这招管用,也有人利用自己台属的公司效仿这一做法。
多位受访者透露,央视企聘的派遣公司众多,比如中视汇才、中视科华、中视广经、中视北方等。如果是项目制和临时工,就和这些公司签短期合同。
李渊说,企聘员工中,和中视汇才签约的待遇最好,每月税后一般能拿到2万左右。中视科华其次,每月1.2万上下。和其他公司签约的,往年也有一万多,但是今年降低了不少。
对于前段时间传得沸沸扬扬的减薪风潮,李渊表示,现在可以确认的是,财经频道项目制员工还没有拿到去年的年终奖。
据他介绍,财经频道年终奖,一般是8万-15万。这笔钱往年编制内、台聘、企聘以及项目聘的人都会有,但是去年年底,由于审计部门进驻,财务称要第二年4月才能发。
几个月后,随着郭振玺等财经频道多名领导被查,这笔钱现在还没有下文。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