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厚感情与淡漠印象
2008年春天,这是田瑞最后一次见到华国锋。当时,他带着刚刚完成的《华国锋在湖南》赶到北京。
此时,华国锋的面色有些苍白,他从头到尾简单翻了翻,深深叹了口气,“唉,田瑞,看不完了。”
几个月后,2008年8月20日,87岁的华国锋与世长辞。
华国锋的侄女苏凤仙,今年刚刚做完膝部手术。卧床休养的她并没有参加8月17日的祭拜,说起叔叔仍然悲痛不已。
“上学时老师布置作文,让写 心目中的英雄,我就写了叔叔。”对于华国锋,苏凤仙既尊重、又敬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她因为出差,每年都会去北京1-2次,华国锋最常叮嘱的话,就是好好学习,把工作搞好,不要搞特殊。
82岁的交城书法家韩学武,与华国锋相差12岁,两人因为书法这个共同爱好成为了“忘年交”。
“北京那么多大书法家,他愿意找我,也是因为我肯给他提意见。”韩学武对澎湃新闻感慨,华国锋留给他最深刻的印象就是为人宽厚——他愿意听取别人的看法,也会尽可能提别人着想。
2004年,韩学武个人书法展在交城开展,曾向华国锋同志求字。已经83岁的华国锋说,“体力现在不行了,已经封笔不写字了。”
此后没几天,韩学武收到一个写有“国务院”字样的信封,打开一看,竟然是华国锋给韩学武的亲笔题词——“德艺双馨”。
类似的情况几年后再次出现。2006年左右,县里有人托韩学武向华国锋求字,写一幅“卦山书画院”。华国锋有些为难,但最终还是把字写好,这也是韩学武向华国锋求的最后一幅字。
对60岁的丁保洲来说,没有求得华国锋的亲笔题字已是永远的遗憾。
这位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收集华国锋资料的玉雕厂老板,花在藏品上的费用已经超过50万元。他的这些藏品,都摆在家中二楼面积大约500平方米的五间资料室,其中有华国锋当年影像资料、年画、物品等。
华国锋去世前几年,丁保洲终于和他敬重的这位老人见面。当时,他曾希望华国锋能给他题字一幅,但是华国锋表示,已经封笔,不再写了。
不过,长辈们的惦念,是交城大多数年轻人无法理解的。
8月17日傍晚,交城沙河街头,两个少年描述了对华国锋仅有的印象:交城人、当过主席。
也是在这天,交城大胖子书店店员小武拿出一本封面上印有“怎样公正看待华国锋”的杂志——这是他试图了解这位同乡最主要的信息来源。
第二天上午,华国锋的墓碑前,5位12岁以下的孩子对“华国锋是谁”这个问题表示了疑惑。一位老人牵着孙女,不停重复,“刚刚那是华爷爷,你记住了没?”
和每一件舶来品刚刚进入市场一样,这里的年轻人崇尚品牌,热衷电子产品和流行歌曲,反而是这位家乡名人,像一个似有似无的影子。
稍显深沉的年轻人更是搬出了自己的理由,“政治上的东西我们不懂,也不敢乱说”。
对于这一切,田瑞不以为然。在他看来,华国锋出现在公开报道中,也是近几年才逐渐放开的事。特别是2009年2月19日,华国锋诞辰90周年之际,《人民日报》发表文章《为党和人民事业奋斗的一生》,给予这位前领导人非常高的评价。
不过,在书籍、影视作品中,华国锋出现的几率非常有限,这也使年轻人很难对他有直观的认识。
几个小时后,交城街头,面对“你对华国锋了解多少”这样的问题,一位“90后”年轻人匆匆搪塞,“等他在电视上多出来几次再说吧……”
相关链接:
作文素材:《邓小平》剧还原华国锋等值得称道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