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打上来的井水看上去很浑浊,而一位村民却立刻趴到水桶上喝了起来。宁柏灵和另一位村民则挑着自己的水桶往家里走去。从水井到宁柏灵的家虽然只有一百多米远,但是由于是上坡路,随着坡度越来越陡,每走一步,都可以听到宁柏林粗重的喘气声。终于走完了这段几十米的上坡路,宁柏林也再次放下担子舒了一口气。
宁柏灵:我得歇歇。
记者:这估计得多沉,这一担水?
宁柏灵:我觉得有个三四十斤没有,像我们两个都得节省,这一担水俺都得两天吃,俺要不吃两天,俺这都不行。
记者:像这样的水还能做饭吗?
宁柏灵:这不能,这水担回去都不往缸里倒,搁那澄着。
宁柏灵告诉记者,由于持续干旱,现在井底的水十分浑浊,桶里的水要澄一天再吃,但是当她在家门口放下担子时,一位村民立刻从屋里拿出了一个小盆从桶里舀水喝了起来,还有几名村民也纷纷过来,轮流吞咽刚从井里提上来的水。对于这些连续几个月与干旱抗争的村民们来说,再浑的井水也依然珍贵。截图
村民:凉水,才担上来,水鲜,赶紧喝。
村民们喝足了水,宁柏灵便将担子放到院子里,准备澄上一天再倒进缸中。
而此时,从早上起便一直等待送水车的村民们终于接到了通知,送水车已经开到了离村子大约一公里远的地方。宁静的村庄立刻喧闹了起来。大家纷纷发动起了农用车,载着早已准备好的水桶向着送水车的方向驶去。今天来村里送水的是宜阳县的一辆消防车,消防员们用喷水管依次将车上的水桶注满。大部分村民不仅载着大水桶,还带着几个小水桶。有的村民发现自家的小水桶忘了装水又半路返回来继续装水。
河南省洛阳市宜阳县消防中队队员:咱们这个车一次可以装10吨水。
截至7月底,洛阳市共出动了1200余台次送水车。送水车到达的时刻,也是村里最为热闹的时刻。在洛阳市嵩县何村乡箭洼村,送水车一到,等候已久的村民们便立刻将大大小小的水桶围了上去。一些村民在送水车自带的出水管道下面排队接水,心急的村民则干脆爬到了送水车上,将自家的水管插到水罐中取水。家远的用车拉水,家近的则直接用扁担来回挑水。
记者:一桶能吃个三四天?
村民:也就三四天。
记者:一天挑几次水?
村民:没有水就去拉,有车去拉点水。
村民们齐出动拿工具接水
村民们告诉记者,自从三月份干旱以来,他们每隔两三天就要到附近的村子去拉水。随着旱情的持续,县里也分配了多台送水车不定期地给严重缺水的村子送水。今天是送水车第四次来到箭洼村,不到半小时,装满10吨水的水罐便空了。
送水车司机:我们大概送水有十来天左右吧。
记者:每天走几个村?
送水车司机:每天根据旱情不同,每个村需要的话都给它送,哪个地方最困难,先给哪个地方送。
持续的旱情不仅使村民吃水成了难题,也让洛阳的玉米遭遇“卡脖旱”,在洛阳市嵩县田湖镇崔元村,《经济半小时》记者见到了在地里一筹莫展的李振卿
河南省洛阳市嵩县田湖镇崔元村村民李振卿:这是玉米。
记者:怎么才长这么点?
李振卿:天旱,长不成,没水。
李振卿今年61岁,眼前的这几亩地便是他今年6月份麦收后种下的玉米。原本即将收获的玉米如今却连苗都没有蹿出几颗,偌大的一片地里,只能零零星星地看到几颗矮小如杂草的玉米苗。只有临近路边的一块洼地里蹿出了几颗一米来高的玉米杆,然而掰开一看,依然没有结出玉米棒。
李振卿:这是从沟里过来了水。
记者:这也不中?
李振卿:这样都没出(玉米棒)。
记者:一点都没结?
李振卿:一粒都没结。
李振卿今年种了五亩玉米,往常一亩地便能有千八百斤的收成,如今他估算了一下,五亩地加起来也不过一两百斤的产量。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