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国内新闻>

白恩培落马牵出神秘袁家沟 一村出了4位白姓省委书记

海口网 http://www.hkwb.net 时间:2014-08-30 14:09

  这里只是陕北一个普普通通的小山村,普通得在地图上都找不到它的位置。然而就是这个537人的小山村,却成了闻名全国的“传奇”村。因为这里是千古名篇《沁园春·雪》的诞生之地;是伟人毛泽东向全国发出著名的《东征宣言》之地;是陕北最早的革命策源地之一;是养育出共和国四位省委书记和百余名中高级领导干部之地。这四位省委书记是白如冰、白栋才、白治民、白恩培。前山东省委书记白如冰于1994年4月逝世,前江西省委书记白栋才、前陕西省委书记白治民现退居二线,最年轻的白恩培,56岁的现任云南省委书记,正活跃在西南开发的改革大潮中。这里,就是位于清涧县城东55公里处的高杰村镇袁家沟村。

  小山村诞生千古名篇

  在袁家沟村党支部书记白江思的带领下,我们来到当年毛主席在这里居住了16天的地方,一进大门就看见院子里两棵枝繁叶茂的老槐树,白江思说村里没有人知道这两棵老槐树有多少年了,从老人们记事起就一直存在,至少有百年的历史了。院子里一线五孔窑洞,毛主席当年就居住在中间那一孔,右边相邻的一孔住贺子珍,靠左边的两孔窑洞住着警卫人员,进大门右边的第一孔窑洞住着勤务人员。

  窑洞里一应陈列着毛主席当年用过的物品,窑洞最里面是一个黑色的屏柜、再往前是一张八仙桌,左右分别放着两把太师椅,八仙桌上是一个竹篾编的暖壶,还有喝水的茶缸。炕上是一床简单的被褥和枕头,除此之外,是已经保护起来的一个小炕桌和麻油灯,还有一件蓝布大衣。

  关于这件蓝布大衣,还引出了一个感人的故事。有一天,毛主席的秘书在袁家沟村头给大家讲述毛主席和战士们同甘共苦的故事:“主席现在穿的那件蓝布棉大衣还是在吴旗缝的,那时主席说什么也不穿,他说战士们不也穿着单衣吗?后来在警卫员贺清华等人的再三说服下才勉强穿上,现在主席连件像样的衬衣也没有。”

  当时的村支书白发云一边吧嗒吧嗒抽着旱烟,一边听黄秘书讲故事,感到一阵阵难过。晚上,白发云偷偷给婆姨白玉桂说:“我今儿才晓得,毛主席尔格连件像样的衬衣也没有,你抽空给他缝一件。”白玉桂一听给毛主席做衣服,高兴地说:“我怕笨手笨脚做不好,毛主席笑话呀。”白发云说“你放心,毛主席身材高大,你缝宽套些。”于是,白玉桂把家里仅有的珍藏多年的一块白细布拿出,精心地缝起来。

  过了两天,白发云把做好的衬衣送给毛主席,主席高兴地说:“发云,你媳妇的手艺真不错,真是个好媳妇!”说着,顺手拿出四块红军票递给他,白发云赶忙说:“主席啊,你怎么把我们当外人?你为受苦人操碎了心,难道缝一件衬衣,也要算钱?”毛主席笑着说:“你媳妇给我缝衬衣,关心我,我很高兴。给你四块红军票也是合情合理的,不拿群众一针一线,这是我们红军铁的纪律嘛!”白发云听主席这么一说,只好把钱收下。从此,他把这四块红军票当做传家宝,生活再困难也舍不得花。

  1971年,毛主席当年的警卫员贺清华、白海山等人和延安纪念馆的同志来到袁家沟时,白玉桂才把这四块珍藏多年的红军票交给他们,贺清华还给她写下了字条。

  我们很难想像,毛主席当年就是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写下了千古名篇《沁园春·雪》。

  1936年2月,已经到了冬末,这一年冬末的气候很特别,天气十分寒冷,而且从2月2日(农历正月初十)开始一直到2月7日(农历正月十五),百年不遇的鹅毛大雪整整下了五天五夜。整个陕北高原白雪茫茫,所有的交通道路都被封得严严实实。

  2月7日早晨,毛主席带领随行人员,踏着积雪,亲自到距离袁家沟村10公里的高家洼塬察看地形,了解渡口情况,准备挥师东征。

  在此之前,毛主席苦苦寻求救国之路,发出了“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疑问。而站在白雪皑皑的高家洼塬上,目之所视,万里雪飘,千里冰封。一代伟人触景生情,谈古论今,感慨万千。当晚,毛主席回到袁家沟村所居住的窑洞里,就用那个小炕桌做办公桌,点着白蜡挥毫泼墨写下了名垂千古的《沁园春·雪》:“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伟人毛主席的《沁园春·雪》在高家洼塬激发了灵感,创作完成于袁家沟村的土窑洞里,但最终发表却是在1945年8月底。抗战胜利后,蒋介石采取“假和平,真内战”的策略,在重庆摆下“鸿门宴”,口出狂言:“中国不能有两个太阳”。毛主席临危不惧,笑答:“两个太阳应该由人民选择一个”。伟人离开重庆后,《沁园春·雪》正式发表,词中那种胜利姿态宣告蒋家王朝必然灭亡。老蒋恼羞成怒,邀请多位大诗人比试毛主席的代表作,但谁能有伟人的襟怀和文韬武略?毛主席嘲笑此“小动作”:“可以喷饭”!

  直到现在,这个小炕桌上依稀还能看见一个被白蜡燃烧过的痕迹。毛主席东征离开后,窑主白育才非常珍惜这个小炕桌,他80多岁临终的时候留下遗言:这炕桌有毛主席办公时点蜡烧的印记,娃们可要记住,咱毛主席为穷人操心费力,不分昼夜啊,这张小炕桌以后就作为咱白家的传家宝永远保存下来。

  小山村发出《东征宣言》

  一代领袖毛主席翻山越岭来到偏远的袁家沟村,不是为了作诗留念,而是为了抗日救亡,解救正处在水深火热中的中国人民。

  1936年2月5日,毛主席率领中央红军机关总部翻山越岭,傍晚时分到达袁家沟村。当时,毛主席住在白育才家的五孔窑洞里,沟道对面是红军总部机关驻地,博古等人居住在此,相邻的同一排窑洞设有警卫排、伙房、机要室、电台部等。

  1936年2月5日这一天,天气十分寒冷,早晨起来,袁家沟的村民们发现村里突然来了不少人马,村民白育才家门口还站着警卫员,当时人们还不知道是毛主席率领的东征的红军。“根据村里老人流传下来的话,当时人们都觉得很神秘,看见门口站着警卫员,谁也不敢靠近,并不知道是毛主席,就是后来也只有几个人见过毛主席,一个是当时的窑主白育才,另外便是当时的贫农会主任和村支书白发云。”白江思这样告诉我们。

  2月7日,毛主席视察东征地形时,登上高家洼塬,留下了千古名篇《沁园春·雪》。

  2月8日,视察渡口情况,督促渡河准备工作。

  2月12日,毛主席同彭德怀致电叶剑英、杨尚昆等人并告周恩来:“东征命令即兴发布,于十三日、十四两日传达解释完毕。十五日一军团,十六日十五军团及方面军直属队向渡河点开进。各以四天行程到达准备渡河位置,待命渡河。在开进时,连队中讨论东征令,在指挥员中建立巩固的信心,发扬高度的积极性。”“东征行动在渡河之日前对居民仍严守秘密,每个指战员注意严守秘密。”

  2月17日,毛主席发表著名的东征宣言:“一切爱国志士,革命仁人,不分新旧,不分派别,凡属同情于反抗日本帝国主义者,本军均愿与之联合,进行民族革命之伟大事业。”并且说明:“为实现抗日,渡河东征。”

  2月20日晚,毛泽东主席与彭德怀总司令发布了东征作战命令。当晚,红军抗日先锋军分三路大军强渡黄河天险成功。

  2月21日早上,毛主席和东征红军机关总部机关离开了袁家沟。之后,经高杰村、高家洼、辛关房儿沟乘木船渡河,踏上了艰险的东征征途,奔赴抗日前线。当时,袁家沟村就有10多名青壮年加入了东征红军的行列,跟着抗日先锋军冲向抗日杀敌的战场。其中有一个人后来也成了袁家沟村的骄傲,他就是白炳炘(化名马义,意思是坚定不移地信仰马列主义),后来任当时的中共陕北第一分区特委书记、政委,陕北省委组织部副部长、部长,陕北东地特委书记兼政委,从事秘密交通工作,建立联络据点,运送武器弹药,迎接谢子长回陕北,支援东征红军渡河,打土豪,杀贪官,英勇奋斗,不怕牺牲,为开创陕北东部革命根据地做出了巨大贡献。

  毛主席在袁家沟村生活和战斗了16个昼夜,为后来白如冰、白栋才等一大批热血青年坚定革命热情,投身革命事业产生了深远影响,以至袁家沟村户户有红军、家家有烈骨,更使得袁家沟村在中国革命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小山村养育出4位省委书记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江西的兴国,湖北的红安被誉为将军县,以全县诞生百名将军而闻名,而袁家沟村的闻名全国却是因它为共和国养育了4位省委书记:原山东省委第一书记白如冰、原江西省委第一书记白栋才、原福建省委第一书记白治民、现任云南省委第一书记白恩培。同时,这个神奇的小山村还走出了8位副省级干部、28位地师级干部和70多位县处级干部。这不能不说是个传奇。

  村里很多村民至今认为,袁家沟能出这么多高官,是因为袁家沟的地形奇特,风水好。正如村民白云富所说的民谣“凤凰山下藏龙虎,面对公案福千秋,山山环抱水环绕,代代富贵不断头。二泉会溪流当沟,土鱼抱鳖万年留。风水生成聚宝盆,世世代代出名流。”

  民谣中所说的凤凰山是袁家沟村子正中央的一座山,叫龙凤山,龙凤山前南北对应有两座山,南边的高大,北边的雄伟。龙凤山左右两面各有一股泉水昼夜流淌,龙凤山对面有一道绵长而平缓的山梁南北贯通,四周的山将整个村子包围的严严实实、深藏不漏。民间传说玉皇大帝驾御龙查看凡间,飞在黄河两岸时突然看见沟壑纵横的山沟里有一潭清水十分壮观,于是驻足看到山沟里的人们在悠闲的耕种、鱼儿在深潭中嬉戏,老龟在河滩上晒太阳,半山上落一只凤凰,凤凰周围飞翔着五颜六色的鸟儿,好一番人间胜景。 

  御龙回到天庭后对他看到的景象念念不忘,于是趁玉皇大帝不注意偷偷溜出天庭,来到他梦寐以求的地方,玉帝得知后勃然大怒,传给御鹤法器,并派他除掉御龙,御鹤飞来后啄瞎御龙的眼睛,又准备去啄凤凰,这时御龙紧紧缠住凤凰沉入潭底,御鹤没了办法,只好利用法器化成看风水的人,告诉村民要想得到上天的保佑,必须在村子里修两座庙,一座娘娘庙保子女平安,一座文星魁星庙保代代出人才。

  这都是古老相传,袁家沟村真正能养育出这么多杰出的人才,是有深层次的客观原因的。

  不少人误以为,袁家沟村便是袁姓为主的村庄,其实袁家沟村是单一的白姓,全村136户人家都姓白。那为何叫袁家沟呢?据说是因为袁家沟村有三股碗口大的泉水昼夜流淌,形成小河,村民们纷纷在河边筑起菜园并利用泉水灌溉,周围村庄的人羡慕地称其为园则沟,后经演变取谐音为袁家沟。

  从袁家沟最古老的白氏家谱记载,曾有皇帝亲批得嘉奖诰书十二统,可谓是科甲绵延,忠良世家。但是,袁家沟村能出这么多高官最重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首先当然是对教育的重视和后人自身的勤奋努力。袁家沟村自古以来就崇尚文化,注重教育。在村子中修建文星魁星庙,在教育上,村民们信奉“宁可一日无餐,不可一日无教”的古训,大力注重教育的结果就是古代有“明朝汉州知州白行顺”,现代有四位省委书记以及百余名中高级干部。

  其次是第二高小的影响。第二高小的创办人是白雍熙,生于高杰村,民国初就读于陕西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在校接受孙中山三民主义,追求进步,立志教育救国。1914年返乡从事教育事业,积极宣传和倡导用新思想办学。1920年创建第二高小,任校长,白雍熙任职时将家中12孔窑洞拿出当做校舍,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废旧立新。并且聘请白明善、白自强、李宗白等共产党员担任教师,为党培养出了白如冰、白治民等一大批优秀的革命人才。

  其三是因为袁家沟村较早的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思想。1919年“五四”运动后,在北平的学生李子洲(子洲人),呼延震东(清涧人)受李大钊派遣一起回陕北,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1924年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的李子洲出任校长,呼延震东出任榆林中学训育主任,他们带来了先进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影响了一代人。

  除此之外,1923年创立的绥德师范也为培养这些人才起了重要作用。绥德师范是陕北地区为数不多的高等学府之一,这所学校不仅在陕西,而且在全国都有着相当大的影响。从清涧出去的高级干部中,大多为上世纪20年代末和30年代初绥德师范学校的学生。白如冰、白栋才、白治民等人也都曾就读于绥德师范,可见绥德师范的教育对袁家沟也有不可忽视的重要影响。

  除了这四位省委书记,袁家沟村还养育出了一大批杰出的人才。比如,原陕西省委副书记、省地质学会理事长白耀明;原陕西省烟草专卖局副局长白海延;西安理工大学党委书记白珍实;兰州医学院副教授白润江;现深圳市委副书记白天(白栋才之子)等。

  袁家沟村这个偏远的小山村因为一代伟人毛主席和东征宣言,在中国革命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也因为为共和国培养和输送了100多位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而闻名全国。我们相信,袁家沟村会有更多的后人沿着前辈们走过的路,走出一个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光辉未来!


  四位省委书记

  白如冰 1912年出生,原山东省委书记从袁家沟走出的四位省委书记中,年岁最大的当数白如冰。1927年11月,仅15岁的白如冰便加入了共产党。后来,白如冰在谈到他参加革命的经过时,不止一次提到白明善是自己的引路人。白明善在1924年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按亲戚关系,他是白如冰的六叔。1925年至1927年7月,正在清涧县高杰村县立第二高小读书的白如冰听到白明善是共产党员,就怀着好奇的心情给在外地工作的白明善写了两封信。白明善在回信中热情鼓励他要好好学习,长大参加革命,还寄来《共产党宣言》、《共产主义ABC》、《马克思主义浅谈》和《向导》、《中国青年》等革命书刊。白如冰正是由于如饥似渴地学习了这些书刊,从中受到了启发、教育和鼓舞而走上革命道路的。他积极地参加学生运动,宣传和组织农民协会,发动农民群众与贪官污吏、土豪劣绅作斗争。此后,由于他工作出色,从1928年起,他在不同的岗位上担任过众多的领导职务:历任袁家沟党支部书记、清涧县东区区委书记、中共陕北特委候补委员兼横山县委书记、延川县工委书记、中共西北委特派员兼延长县委书记等。1935年10月任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晋军委供给部长,同年11月至1937年7月,任中国工农红军总供给部副部长、后方供给部长。后任中共三边特委书记,中共蒙古工委书记,中共绥远省委书记兼蒙民部长。

  1940年3月至1941年10月,中央决定将晋西北的雁北地区划归绥远省委领导,并将绥远省委改为中共晋绥边区党委,白如冰被任命为党委书记兼大青山游击二支队政委。以后其职务多次变动:解放前夕,任陕甘宁边区政府财政厅厅长。解放后曾任西北军委员会委员、西北财经委副主任、党组副书记、西北财政部部长、党组书记、中央手工业管理局局长、中华全国手工业合作总社主任、党组书记,后任山东省常务副省长、省长,中共山东省委书记,山东省革委会副主任、主任,1974年11月至1982年12月任中共山东省委第一书记。  

  白栋材 1916年出生,原江西省委书记白栋材,1927年在清涧县第二高小读书期间加入共青团,并担任过学校团支部书记。他曾回忆说他经常看的一本小册子是《共产党ABC》,由于当时这类进步书籍比较少,他经常与其他党团员及进步青年抢着看。1935年白栋材加入中国共产党后,曾任陕北苏维埃主席巡视员。由于他具有较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1936年被调到中央党校任教员、班主任、区主任,后任中共陕北三边地委书记,中央党校五部主任。1945年调任吉林省工委组织部长,后任吉林省委秘书长、图门市委书记。从1949年开始,历任江西省南昌地委书记、江西省委第三书记兼南昌市委书记、市长。1956年4月任江西省委书记处书记。“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像多数干部一样,他于1967年被^造**派“夺权”,受到不公正的审查。1970年4月起担任江西省委副书记、革委会副主任。粉碎“四人帮”后,1979年起历任江西省委副书记、书记、省长。他积极响应中央的号召,投身于恢复经济和拨乱反正的工作,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1982年8月任江西省委第一书记、省军区第一政委。

  白治民 1918年出生,原福建省委书记白治民,1930年加入共青团,193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他也是清涧县第二高小的学生,在校期间加入共青团并曾担任团小组组长。由于当时第二高小已经成立了党团组织,活动比较多,因而他能够接触较多的有关革命的书刊资料,如《马克思主义浅说》、《红军战报》、《向导》、《红色中华》等。1935年入党后,他曾任共青团陕北特委宣传部部长、陕甘宁省委书记、西北青年救国会主任、中共延长中心县委书记、绥德、三原地委书记。建国后,历任中共陕西省委秘书长、副书记、书记处书记,中共中央西北局书记处候补书记兼组织部部长,中共福建省委书记,中共中央组织部副部长、顾问等职。

  白恩培 1946年出生,现任云南省委书记白恩培是袁家沟的“后起之秀”。与前三位生于斯长于斯的省委书记不同,白恩培在12岁时就跟随父亲搬到延安,父亲白炳信时任西安草滩农场党委副书记。在那里,从初中、高中到大学,白恩培完成了人生的第一次转变。大学毕业后下派到农场锻炼,后分到延安柴油机厂。之后,白恩培担任延安卷烟厂党委书记,延安地委书记。后调任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副书记、组织部长,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副书记,青海省委副书记,青海省省长,青海省委书记,一直到云南省委书记。作为袁家沟走出的四位省委书记中最年轻的一位,白恩培无论是在革命老区,在无边的大草原,还是在广阔的青藏高原,他的身影总是出现在工厂、农家、牧区,与人民群众在一起,在每个岗位上都作出了卓有成效的政绩,受到了当地人民的赞扬。也因为白恩培从小就离开了袁家沟,因此记者在清涧甚至袁家沟采访时,村民对白恩培的情况知之甚少,连清涧县志也仅有年鉴记录,缺乏详尽资料。  这样偏僻的小山村,竟然先后走出了四位省委书记,而更巧合的是,白如冰、白栋材与白治民的父亲是堂兄弟,白恩培是白治民的侄子。这种情况在全国恐怕是绝无仅有的。

  在袁家沟,流传着很多和几位省委书记有关的故事

  故事一:“磨磨军”围捕白如冰

  按辈份说,82岁的白进美老人是白如冰的堂兄,他曾经亲眼目睹了白如冰逃过敌人围捕的情形。  1932年腊月,北风凛冽。12岁的白进美在后沟里给牲口喂水时,看见有一个人老在村口走过来走过去,那装扮一看就知道是国民党的探子。白进美起初不以为意,后来有人在村口大声叫嚷:“磨磨军已经出了清涧县城,正奔袁家沟方向来了,要抓‘白拐子’”。 “白拐子”就是白如冰的外号,他打小患了小儿麻痹症,走路一拐一拐。1932年,白如冰虽然才刚刚20岁,但已经是中共袁家沟支部书记,在当地算是有影响的人,更重要的是,袁家沟在白如冰的领导下,已经成为当地白色政权的心头之痛。于是,磨磨军(在榆林方言中,磨有守侯的意思,磨磨军实际是接受蒋介石国民党政府领导的地方军阀)未到之前,就已经有人通知白如冰赶快撤离袁家沟。无奈,磨磨军行军很快,迅速把两条沟前前后后都包围了起来。12岁的白进美,听到村口响起枪声之后,马上跑到山上的土堡躲藏了起来,居高临下,无意中目睹了白如冰从袁家沟逃走———因为地形熟悉,白如冰没有顺沿着大路,而是由西沟跑到东沟,一拐一拐地翻山逃跑了。从袁家沟走了之后的第二年四、五月间,白如冰参与了红2支队的创建准备工作。6月,任安定县区委宣传委员,9月复任清涧东区区委书记。1934年1月,白如冰和白雪山等共谋,在解家沟杀豪绅衙役9人,揭开了清涧革命新的一页。

  故事二:省委书记回乡修路通电

  据清涧县委宣传部同志说,四位省委书记中,有两位后来回过袁家沟,给村子里修路通电,还捐资修建了村里的小学。但记者在袁家沟村询问此事时,村民们居然大都不知情。村长、村支书当时也都因为不在村里而缺席了此次探访。有位村民告诉记者,很久以前有一位“大干部”到袁家沟来,看到当时的袁家沟没有一条通向外界的像样的公路,回去后不久,县里就听他的意见修了现在这条路。还有另外一位干部捐了十万元,在这里建了一所希望小学。但是,甚至白进美、白荣贵,他们也说记不得有这么一回事。后来,记者在延安见到白林,他的爷爷和白如冰是同胞兄弟,他的父亲与兄长曾陪同白如冰前往袁家沟。在他的办公室里,他向记者讲述了那段故事:1985年,白如冰回到袁家沟,只住了一个晚上,村民们跑来反映说,袁家沟没有电,路也不好走。他说,如果是在山东的话,这我可以解决,但这是在陕西,我们也只能反映给当地政府了。后来,陕西省听了白如冰的反映后,拨了12万元。他当时说,你们修这个路可以,拉电也行,但是要考虑到路要通到周围的村子,这个电,也不能只考虑袁家沟,把周围能用上的也要考虑进去。袁家沟小学的修建不是哪个干部捐资的,据白林介绍,当时白恩培在青海任省委书记,一次听了老乡的汇报后,就联系了一位商人朋友。为了防止捐资被滥用,白恩培还特别交待,修好之后,必须给他拍些照片寄来,看钱是不是用到要点上。

  故事三:袁家沟没有“问题官员”

  几年前,清涧县为袁家沟做过一次统计,发现仅400余人的村子竟然有72个县级以上干部,72名干部中没有一人因作风问题而受到处罚。谈到这一点,袁家沟人的自豪感油然而生。在袁家沟采访时,不少村民认为袁家沟的先祖应该是书香子弟。延安府志这样评价清涧:学成斯文,民扶农桑。而清涧县志也提到“斯文佳气袁家沟”,意指袁家沟人大都知书达理,尤其注重仕途。值得一提的是,明朝末年时,村里有个叫白行顺的人做了都御史(清涧县志记载,此人是白如冰的先祖),后明被清亡后,白行顺告诫后代要忠顺亡明,即便读书也不能考取功名,不做清朝的官,要守“忠义孝道”。到了近代,袁家沟人仍尊崇家风为善。据72名干部之一、清涧县环保局局长白世东说,袁家沟出来的人才不少,奇怪的是,袁家沟的学生最后总能成才,而其他村一起上学的伙伴却大部分读不成。就算是同样出去工作的,袁家沟人的出息也比较大,而且没有犯错误或中途有什么意外挫折。归究其原因,白世东认为,一是家庭教育比较严格,二是袁家沟形成已久的积极向上的村风,特别是袁家沟书香门第的传统已印烙于民心。

[来源:共青团清涧县委] [作者:] [编辑:李文霆]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图解海口一周热闻:海口日报海口网入驻“新京号”
图解海口一周热闻|多彩节目,点亮缤纷假期!
图解海口一周热闻:海口新年音乐会将于2024年1月1日举办
图解海口一周热闻:海口招才引智专场诚意揽才受热捧
图解海口一周热闻:海口获评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
灾后重建看变化·复工复产
圆满中秋
勇立潮头踏浪行
“发现海口之美”摄影大赛
     
     
     
排行
 
旅客注意!海口美兰机场T2值机柜台17日起调整
寻旧日时光 海口部分年轻人热衷“淘”老物件
海口:云洞衬晚霞 美景入眼中
嗨游活力海口 乐享多彩假日
海口:城市升腾烟火气 夜间消费活力足
海口:长假不停歇 工地建设忙
市民游客在海口度过美好假期
2023“海口杯”帆船赛(精英赛)活力开赛
海口天空之山驿站:晚照醉人
千年福地寻玉兔 共庆海口最中秋
 
|
|
 
     www.hkwb.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海口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21001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898—66822333  举报邮箱:jb66822333@163.com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

琼公网安备 46010602000160号

  琼ICP备2023008284号-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