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对于自主保洁有争议之时,也正是考验教育者的水平、眼界和胸襟之时
在大学校园中度过青春时光者,可能都对宿舍生活有着美好的回忆。不过,南昌大学的在校生们,最近却比较苦恼——该校从9月1日起推行“学生自主保洁”改革,让学生自主维护宿舍楼栋卫生,结果一些宿舍垃圾堆成山,造成生活混乱的同时,也遭致学生的强烈“吐槽”。
虽然可能只是一时的混乱,虽然不一定能得出大学生“娇气”或“被宠坏了”的结论,但“垃圾与抱怨齐飞”的情况,却也显示出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还较弱、动手劳动能力待提升的事实。或许正因此,才有校方强力推行这一新举措,才有九成以上的家长表示赞同让自己孩子动手打扫卫生。
从校方看,推行学生自主保洁的目的,是想“增强大学生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意识”,是要“立德树人”。这听上去很美,却与大学生的思想认识有一定的错位。在年轻学生们看来,是否自己动手扫厕所、倒垃圾,与道德品质关系不大。对于市场经济条件下成长起来的一代人,对于从小有强烈专业分工意识的一代人,有这样的想法,也确实可以理解。从根本上看,学生自主保洁遇到这样的窘境,其实是一种观念的冲突。
更典型的例子,是关于保洁费的争论。有学生质疑,在学费中已经包括了管理费、住宿费、卫生费等费用,如果要自己动手的话,这部分钱花在哪儿了?很大程度上,这样的说法反映的是90后大学生不同的思维方式——他们更倾向于就事论事,对于简单的唱高调,难免会有些抵触情绪。
增强责任意识,立德树人,当然是大学教育的重要使命。但这是一个系统工程,是全方位的。面对大学生的代际更替,面对不断变化的时代语境,在德育方面,教育者确实需要有新办法,确实需要做得更细、更实一些。现在,学生对于自主保洁有争议,反过来看也是一个德育的契机。如果只是简单地恢复原状,或者只是粗暴地排除异议,结果都会是既达不到目的,而且事与愿违。“帮昌大校长上头条”成为微博热门话题之时,也正是考验教育者的水平、眼界和胸襟之时。
学生自主保洁的尴尬遭遇,也可放在当前高校教学、管理上改革不断深化的视角中去考量。这些改革,很多都直接或间接涉及学生的利益。在这些改革中,需要改变“把学生当做管理对象”的观念,而是视其为管理主体,以更好地沟通和交流,取得理解、信任和支持。如果贸然出台措施,很可能因为学生的反对而难以推行。前段时间,北京大学的“燕京学堂风波”,正可谓典型案例。其实,大学生们思想活跃,有着很强的参与愿望和很高的参与水平,激发蕴藏于他们身上的能量,应当能让学校建设和教育都更上一个境界。
100多年前出版的《大学的理想》一书写道:“一所大学如果不能激起年轻人一些诗心的回荡,一些对人类问题的思索,那么,这所大学缺少感染力是无可置疑的。”大学之中有争议,能让学生和高校更多地思考个人、集体和社会,更多地感受权利、责任和义务,对于他们的成长、对于中国教育的发展,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陈向阳)
相关链接:
海口6名大学生创业破解旧衣回收尴尬 半年收10万件媒体评大学生拒绝“自主保洁”:学校也有责任
自主保洁大学生有“自主权”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