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主席习近平18日在印度世界事务委员会发表题为《携手追寻民族复兴之梦》的重要演讲。习近平阐述中印友好合作,强调中印两国要做更加紧密的发展伙伴、引领增长的合作伙伴、战略协作的全球伙伴。习近平介绍中国发展目标,阐述中国和平发展道路,展望中国同南亚合作前景,表示中国愿同南亚各国和睦相处,为南亚地区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当地时间下午4时30分许,习近平在印度副总统安萨里陪同下步入演讲大厅,全场起立欢迎。在热烈的掌声中,习近平发表演讲。
习近平指出,中印两国人民毗邻而居,古有往来互鉴之情,近有患难与共之交,现有共同复兴之业。两国有文字可考的交往史长达2000多年。圣雄甘地说:“中国和印度是同舟共济、患难与共的同路人。”近代以来,中印两国人民在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的斗争中彼此同情、相互支持,共同推动了亚洲的觉醒。中国、印度、缅甸共同倡导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就了国际关系史上的一个创举,是东方智慧对现代文明的杰出贡献。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印两国建立了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双方关系进入了发展快车道。我同莫迪总理一致同意,充实两国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内涵,建立更加紧密的发展伙伴关系,两国关系发展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
习近平强调,我们所处的时代,国际格局正在发生前所未有的深刻调整,其中一个重要趋势就是亚洲在全球格局中的地位不断上升。中印两国作为世界多极化进程中的两支重要力量,作为拉动亚洲乃至世界经济增长的有生力量,又一次被推向时代前沿。中印关系已经远远超出双边范畴,具有广泛的地区和全球影响。邓小平先生说过,只有中印都发展起来了,才会有真正的“亚洲世纪”。尼赫鲁先生也说过,印中走到一起是亚洲乃至世界的一件大事。作为亚洲最大的两个国家,中印在维护亚洲和平稳定、实现亚洲繁荣振兴方面承担着历史责任和时代使命。中印携手合作,利在两国,惠及亚洲,泽被世界。
习近平为此提出3点主张。第一,中印两国要做更加紧密的发展伙伴,共同实现民族复兴。我们应该聚焦发展、分享经验,深化互利合作,实现优势互补,推动中国向西开放和印度“东向”政策对接,打造世界上最具竞争力的生产基地、最具吸引力的消费市场、最具牵引力的增长引擎,弘扬两国古代人文精神,重现中印两大文明交流互鉴的盛景。
第二,中印两国要做引领增长的合作伙伴,携手推进亚洲繁荣振兴。中印两国要成为地区驱动发展快车,与相关国家一道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和互联互通进程,做地区和平的稳定双锚,共同致力于在亚太地区建立开放、透明、平等、包容的安全与合作架构,实现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安全。
第三,中印两国要做战略协作的全球伙伴,推动国际秩序朝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中印两国要继承和发扬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坚持主权平等、公平正义、共同安全,坚持共同发展、合作共赢、包容互鉴,以自身发展为世界经济增长和全球治理作出更大贡献,为全球性问题提供代表广大发展中国家利益的方案。
习近平强调,中华民族历来爱好和平,历来注重学习,历来注重敦亲睦邻。中国珍视和平、珍爱和平、维护和平的决心是不可动摇的。我们提出了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理念,就是要诚心诚意同邻居相处,共谋发展,共享发展成果。中华民族主张的“天下大同”和印度人民追求的“世界一家”、中华民族推崇的“兼爱”和印度人民倡导的“不害”是相通的,我们都把“和”视作天下之大道,希望万国安宁、和谐共处。作为两大古老文明,中印两国有能力、有智慧走出一条相邻大国友好相处之道。
习近平强调,一个和平稳定、发展繁荣的南亚,符合本地区国家和人民利益,也符合中国利益。中国和南亚各国是重要的合作伙伴。中国愿同南亚各国和睦相处,愿为南亚发展添砖加瓦。中国希望以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为双翼,同南亚国家一道实现腾飞。中国愿同南亚国家携手努力,争取在未来5年将双方贸易额提升至1500亿美元,将中国对南亚投资提升到300亿美元。中国是南亚最大邻国,印度是南亚最大国家,中国期待同印度一道,为本地区发展贡献更大力量,让喜马拉雅山脉两侧的30亿人民共享和平、友谊、稳定、繁荣。
习近平寄语中印两国青年从中印古老文明中汲取智慧,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一路向前,心心相印、共创未来。
习近平最后强调,在印度人民实现发展复兴的道路上,中国人民愿意始终同印度人民走在一起。我相信,深刻影响了人类文明发展的中印两国人民,一定会为亚洲和世界发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印度各界代表、各国驻印度使节共400多人出席演讲会。
演讲结束后,习近平接见了中印两国青年代表。
彭丽媛、王沪宁、栗战书、杨洁篪出席上述活动。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