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编外地”投入有需求
在长江、黄河流域和两湖地区农村,还存在一个历史遗留问题没有解决。一些洲滩民垸被国家防洪法列入分泄洪区,成为肥沃的“编外地”,不能搞建设。这些年由于没有大的洪涝灾害,尤其是长江流域,在三峡水库建成后,一些洲滩民垸已不用行洪。相关地区群众对于基础设施投入尤其是农田水利投入非常期盼,他们希望蓄滞洪区能重新规划调整。
记者在汉江边上的张新民垸聂滩村看到,堤防的路仍然是坑坑洼洼,一座上世纪70年代修建的泵站已经破败不堪,这个垸子里近3万亩耕地仍然是“靠天收”。湖北省水利厅农水处处长程国银告诉记者,由于洲滩民垸过去是蓄滞洪区,国家有具体规定,不能搞建设,很难列入申报范围。而且农田水利建设本来就是还账建设,有限的投资和项目肯定会首先用于基本农田。
此外,一些地方农田水利建设还存在“门脸地修得好,往里走就怨言多”的问题。记者在湖北一国家小农水示范县调研了解到,县里计划整合水利、国土、财政、农业等多个部门涉农水建设的项目和资金,在前几年整治过的大型灌区选择部分区域进行“农田水利生态示范区”建设。对此,一些群众有意见,认为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应该把钱用在刀刃上,而不是用在锦上添花的面子工程上。
改革任重道远
在水利一线工作20多年的田志力认为,目前我国农田水利建设基本上还是依靠政府主导,而且处于初级阶段,建设和管护机制的科学化程度不高。国家投入应该更多地用在覆盖建设盲区上,改善农村生产经营基础环境,为农业现代化建设夯实基础。
部分基层干部认为,农田水利建设如果不补齐这些建设短板,会拉低整个农田水利设施水平,不利于农业现代化和粮食安全战略实施。他们建议从两个方面拿出措施,补齐短板。
一是结合政府职能转变,下放一部分行政审批权。田志力说,目前一些国家项目执行起来缺乏灵活性,与基层现实需求有出入。比如,建设完农田水利工程,还要配套一些道路建设,但是由于国家项目里没有这项,即便是资金有剩余也不能建。希望国家在下放行政审批权的过程中,对于小农水这种与基层实际紧密结合的项目,能给予基层更多灵活处置权。
田志力说,在给予基层更多权力的同时,要强化工程项目的审计和监管,防止贪污腐败。
二是拓宽投资渠道,让有意愿、有能力的社会资本进入农村水利建设领域。有水利干部反映,对于面广量多的小农水建设维护,政府投入资金相对有限,主要还得动员社会各界,尤其是要动员受益群众投资投劳。
朱拥政等表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要尽快改变“靠‘上’吃饭”“靠财政吃饭”的现状,加快多渠道的政策“松绑”,拓宽土地流转、租赁、资金筹集等渠道,吸引民间资金进入其中。
相关链接:
京津冀水资源环境严重超负荷 水利一体化亟待破冰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