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门城楼毛泽东画像的八次更迭第一幅画像悬挂时间:1949年2月12日,庆祝北平解放大会 主笔:董希文
第二幅画像悬挂时间:1949年7月7日,纪念“七七”抗战12周年大会 主笔:董希文
第三幅画像悬挂时间: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主笔:周令钊
第四幅画像悬挂时间:1950年“五一”国际劳动节主笔:辛莽
第五幅画像悬挂时间:1950年“十一”至1952年“五一” 主笔:辛莽
第六幅画像悬挂时间:1952年“十一”至1963年“五一” 主笔:张振仕
第七幅画像悬挂时间:1963年“十一”至1967年9月30日主笔:张振仕
第八幅画像悬挂时间:1967年10月1日至今
原标题:毛泽东画像:八次更迭确定最终版本
北纬39度54分26.37秒,东经116度23分29.22秒,从这个点向四周扩展44公顷土地,铺着特制的浅色花岗岩条石,这里是天安门广场,也被比喻为整个中国的心脏。
60多年来,这个广场不仅记录了若干重大的历史事件,依托它形成了各种永久或临时的建筑,也成为代表这个国家的符号。在国庆来临之时,北京青年报记者再次靠近这些举国熟悉的符号,去发现其中那些鲜为人知的细节。
天安门城楼上悬挂的彩色巨幅画像,是全中国人最为熟悉的一幅肖像画。
这也是全亚洲最大的手绘领袖画像,用20天的时间完成,每年重画一次。
画中主人公的形象经过了8个版本的变迁,最终的版本是1967年10月1日确定的。之后的47年里,广场上的人不论走到什么位置,都会发现画像中那位老人的目光,始终都在注视着你。
主席像画室:
天安门城楼后身8米高的铁棚子
深夜,两辆重型吊车从天安门城楼的中间门洞中缓缓驶出,新绘制的毛主席像在一辆小货车上静静等待。头戴安全帽的工作人员先缓缓下到城楼画像的后方,用绳子做好固定,吊车稳稳地将悬挂了一年的毛主席旧画像吊起,缓缓落地。
紧接着,吊车的挂钩会被固定在新画像顶端,新画像随即开始起吊,经过天安门城楼门洞上方悬挂在城楼的正中。整个更换过程一般不会超过40分钟。
这样的仪式每年一次,已经持续了48年。在1966年8月以前,每逢重大节假日,天安门城楼上才悬挂毛泽东画像,平时在城楼上是没有的。1966年8月以后,经中央决定,天安门城楼上的毛泽东画像天天悬挂,每年国庆节前要更换一幅新的。
和绘制其他位置的领袖肖像画不同,绘制悬挂在天安门城楼上的毛泽东画像设有专门的画室。为了便于绘制完成后的画像运输、悬挂,它就设在天安门城楼后边院内。很长一段时间,这是一座90多平米,8米多高相当于三层楼高的铁棚子,用铁皮搭画室主要为了防火。
据领袖肖像组邢秋成回忆,师傅王国栋和师兄葛小光使用的这个画室,顶部都是由半透明的玻璃搭成的。“这叫天光,画油画自然光非常重要,而且太阳光还不能直接照射在画板上,光线一定要柔和。”如今,铁棚画室已经升级改造,添加了空调和很多设施,更新了画像的吊装设备。
1978年8月,邢秋成承担了天安门广场历史博物馆正中毛泽东画像的绘制工作。在绘制的间隙,他也会来到师傅王国栋绘制主席像的画室。走进画室,巨幅的毛主席像就在眼前,其他地方还摆放着正在绘制的孙中山、列宁、斯大林等领袖的画像。
师傅站在6米,两层楼多高的木制梯子上,聚精会神地画着主席像。“这时,我往往会一言不发,就站在师傅身后,认真体会师傅在画像时对每一个细节的处理,仔细地看着、学着。”如今,画室的条件改变了很多,可以推动的木梯早已经变成了省力的液压电动升降梯,给绘制者提供了不少的便利。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