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亮相的处突车旁,民警正在展示处突叉装备。
今年国庆日当天,预计将有超10万人前往天安门观看升旗仪式。新京报记者昨日从北京警方获悉,国庆日凌晨3时起,广场将对观升旗群众开放。
今年国庆,天安门广场周边增设4台安检机8个安检门,对团体预约开放快速通道;安检通道新增可移动金色护栏。
金水桥至长安街区域封闭
去年,国庆日观看升旗的群众人数约12万。昨日,北京市公安局天安门分局副局长李东山据此估计,今年国庆日观升旗人数也将超过10万人。据悉,国庆日当天清晨的升旗时间为6时10分,天安门执勤警力将于凌晨1点30分左右全部到位。凌晨3时,广场将对观升旗群众提前开放。
届时,为避免人流量过大造成事故,天安门广场中心区将分为6个格区,将观旗群众“分组”,武警、民警将在格区中间担任“隔断”。
李东山介绍,广场观旗的容纳量约为5万多,长安街东西两侧5万多,总容量将能达到11万。国庆日当天不会限制观看升旗群众流量,但金水桥至长安街区域将封闭,引导群众在长安街两侧观看升旗。
团队预约安检省时一倍
天安门广场已于近日增设了部分安检通道。李东山表示,天安门广场周边已增设“4机(安检机)8门(安检门)”。记者在广场周边看到,昨起在所有安检通道入口处,警戒线均已撤除,取而代之的是可移动金色护栏,“更加美观,又具有防冲撞作用。”李东山说。
针对游客量增大可能出现的安检滞留现象,李东山昨日表示,今年7月启动的团队预约安检机制已初见成效,80%到天安门旅游的团队都已通过预约安检,每天约500团,近2万人。“以往高峰期游客进入广场可能会滞留40分钟,现在仅20分钟。
■ 现场
防暴处突车配齐“新装备”
天安门广场周边巡视的防暴处突车辆及其装备昨日现场亮相,据警方介绍,每辆处突车上大约有10件左右装备,其中包括防刺背心、盾牌、警戒线、约束带等常用装备,另外还增配了一些“新武器”。
处突叉
最长伸3米可避免损伤
记者看到,一柄新型的防暴处突叉可伸缩,最长能伸至将近3米长。和以往的“虎叉”相比,新型处突叉已更新至第六代产品,采用合金材料,重量仅为2.7公斤,比原先的钢质4公斤明显减轻。处突叉前端可以开启闭合,适用于不同体格的嫌疑人;顶端还有弹簧设计,既能有效将嫌疑人“锁”住,又可人性化地避免将嫌疑人弄伤。
约束毯
包裹后粘贴控制醉酒者
警方介绍,“约束毯”也是天安门地区特有的警用装备之一,主要用于“柔性案件”,比如控制醉酒、精神异常等人员。
这张毯子长为1.8米,宽1.2米。两个民警可以迅速地用它将被控制的人员“包”起来,再用毯子两侧的条形粘扣“粘”住,该人员躺平后,民警还可以手握毯子两侧的拉手将人抬起。
■ 揭秘
天安门民警特殊在何处?
“稍息,立正。”昨日清晨,天安门分局院内,由10名民警组成的小分队完成了集结。按规定,他们必须每天在院里整装待发,升旗前提前1个半小时到位。
从外形、素质到装备,以及每天的日常工作,天安门警察有什么“特殊”之处?昨日,北京警方介绍,“外树形象,内强素质”是天安门警察形象建设的目标。
培训
新警上勤先补“天安门文化”
天安门警察目前编制约500人。天安门分局副局长李东山介绍,天安门警察招收时都是择优录取,全为大学毕业生,很多是硕士生。
此外,新进民警必须要过英语“四级”。目前,这些民警日常都可用英语回答指路等问询。同时,民警们也“通晓”各地口音。
另外,民警从整理内务、着装列队上勤,都必须保持警容严整,警服干净整洁,按要求携带警用装备。
在新警上勤前,首先要补的一课是“天安门文化”,弄清楚天安门城楼、金水桥、故宫等典故,像天安门城楼高35米,国旗杆高30米、人民英雄纪念碑高38米等,天安门民警都如数家珍。甚至连华表上蹲兽,城门内叫“望君出”,城门外叫“望君归”,民警们都要清楚。
执勤
民警帽子里藏“秘密武器”
“问路”是天安门民警执勤工作中很重要的一项服务内容。据巡警四大队民警彭祖桓统计,高峰时一个民警在岗位上平均10秒钟就要回答一次问路。2小时执勤时间,要回答700余次。
李东山介绍,很多民警执勤时,为了指路更直观,常常将小册子搁在警帽里,顶在头顶。有游客问路,民警“哗”地摘下帽子,就可“变”出一张详细地图。
此外,天安门警方平时还要演练反恐处突的桌面推演、消防安全、应急处突拉动、警棍盾牌术等警务培训内容。
装备
两轮车3分钟可穿越广场
除民警标配的手铐、电台等“八大件”外,天安门警察腰间还别有特殊材质的“防割手套”,戴上它可以用手抓利器。
由于天安门警察执勤巡逻时间长,他们的腰带不是皮带,而是透气的尼龙材质。冬天由于棉衣沉重,在警服内侧会穿着羽绒背心。此外,鞋子也是适合巡逻的厚底鞋。
目前,天安门警方还配备了“单警两轮车”。这种车可站可坐,最高速度40迈。民警在遇到突发事件时,从广场一头到另一头880米的距离,3分钟内可达。(记者温薷)
相关链接:
天安门毛泽东像画师:从哪个地方看他都在注视你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