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贪吃蛇”:钢铁生产型服务商
中钢的扩张之路,一是在国内与民营钢厂合营,另外是在国外大肆购买矿山。
早期的中钢集团,一直从事矿石进出口以及钢铁设备制造等业务。2003年12月,黄天文上任集团总经理兼党委书记,中钢发展出现了转折点。
“当时有一个背景,是时任国资委领导曾提出把央企做大做强,要把160多家央企重组为80到100家,行业前三名以外的企业都有可能被重组。” 国务院国资委研究中心研究部部长许保利对新京报记者表示。
在这样的背景下,为了不被重组兼并,很多央企都开始加速扩张,中钢也不例外。
为了扩大集团规模,上任之后的黄天文开始推动中钢集团的转型,意在将集团从单纯的钢铁贸易服务商向钢铁实业中的生产供应和销售环节延伸,成为“钢铁生产型服务商”。
2005年之后,按照黄天文的设想,经过一系列的重组和并购,中钢集团构建起了“矿业、碳素、耐火、铁合金、装备制造”五大产业运作格局。
“那会儿正是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起始阶段,国内钢铁和矿石价格猛涨,上有国家政策支持、企业本身有发展需求,外加银行对央企信贷青睐有加,中钢就此进入高速扩张的通道。”西本新干线钢铁研究员邱跃成表示。
公开数据显示,从2004年到2010年间,中钢集团的资产规模从201亿元迅速膨胀至1800亿元之上,6年时间翻了9倍。
他介绍,为了转向生产型钢铁服务商,当时中钢开始和山西、河北多地的民营小型钢厂展开合作。具体来说,就是和钢厂签订协议,让其购买集团的矿石原料,同时利用自己的贸易渠道为钢厂销售钢材,而钢厂则成为集团的“加盟商”。
在这个过程中,为了扩大与其合作钢厂的销售规模,中钢通过直接为企业垫付运营资金,或为企业融资进行担保的方式为中小钢厂进行资金托盘。
2005年之后,中钢先后在西安、洛阳、衡阳、吉林等地投资控股和设立子公司。一时间,中钢在各地的钢贸销售网点迅速铺开,集团旗下的子公司也多如牛毛,错综复杂。在产业规模不断壮大的同时,中钢和民企间的资金轮盘也逐步放大。
此外中钢还在矿业领域屡屡出手,2008年9月,中钢以13亿元的价格完成对澳大利亚中西部公司的收购;同时,中钢还在非洲投资和增设10家子公司,以投资铁矿石和镍矿的生产。“中钢希望通过购买矿山资源,以控制未来国内矿业市场的占有率。”邱跃成说。
但好景不长,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随后,钢铁和矿石市场几乎同时急转直下,公司遭遇滑铁卢。
由于此前给民营钢企做了大量资金托盘业务,在钢铁市场遇冷,钢价持续暴跌的情况下,钢企经营状况恶化,中钢大笔托盘资金回笼困难,开始出现坏账。
2007年,中钢与山西中宇钢厂开始巨额的资金往来,2008年对方欠款一度达20亿元;至2010年下半年,山西中宇对中钢欠款已达近40亿元,成为中钢财务黑洞的开始。由于前期为民营钢企垫付的贷款资金还款不力,后续的资金还在不断跟进,中钢集团被占款现象严重,资金黑洞如滚雪球一般不断壮大。
同时,在海外收购的矿产项目中钢也是“霉运不断”。原本计划矿石年产量3000万吨以上的中西部铁矿石项目,在2009年当期亏损9281万元。此后,项目被迫停工,投资价值严重缩水。
因为中钢集团本身出现亏损,导致与澳洲矿业巨头力拓公司合资的恰那铁矿被关闭,也造成巨额损失。
“在高速发展的过程中,企业内部的风控和管理没有跟上来,后来市场出现急速滑坡,企业效益大幅下降,前期信贷堆积的成本太高,自然导致债务压顶的局面。”许保利说。
行业下滑和经营不善让中钢集团的债务变得危如累卵。从2008年到2011年,集团的资产负债率分别为89.99%、90.65%、91.14%、95%;同时,2010年,公司净利亏损14.7亿元。
2011年,因与某民营钢企资金往来形成的“财务黑洞”,国资委宣布对黄天文免职。 对于中钢的失败案例,冶金规划研究中心副主任刘海民认为,表面来看,是这家公司战略投资失败,内部风控混乱,导致在市场急速下滑时,企业陷入债务泥潭;深层次原因还是出在体制上,央企治理本身上问责机制的缺位,导致企业管理者带有强烈的政绩倾向,“对企业的管理层来说,只要没有贪污,扩张成功就是我的政绩,扩张失败也不会有人追责,政府和国家兜底。因此,管理层往往忽略企业扩张的风险,把公司往大了做。”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