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成养老机构老无所“医” “医养结合”渐行渐近
华夏时报记者 王晓慧 北京报道
人老了,最大的需求是什么?是医疗。
10月12日,《华夏时报》记者从“社会资本如何抓住健康养老产业投资机会”主题交流会上了解到,众多投资方对“医养结合”的养老模式情有独钟,但是,由于政策和资金的不明朗,这条路如何走下去始终是个问题。
“多年来,我国的养老模式一直比较封闭,绝大多数的养老院只是单一地为老年人提供基本生活需求,老人一旦患病,不得不经常往返于医院和养老机构之间。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医养结合模式将是未来养老的趋势。目前,相关部门对此明确表示支持,但相关的细则尚未出台。”10月14日,中国健康养老产业联盟秘书长蒋洪卫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养老机构老无所“医”
医养结合就是集医疗、护理、康复和基础养老设施、生活照料程度、无障碍活动范围于一体的养老模式,它的优势在于突破了一般的医疗和养老分离的状态,最大的特点是为老人老年期各种病症进行临床诊疗,提供及时、便利、精准的医疗服务,将生活照料、身体康复和临终关怀相结合。
早在去年9月份,国务院印发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中就明确提出,积极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探索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合作新模式。为此,江苏、新疆等地还纷纷出台了相应的实施意见,医养结合模式纷纷以医院新增养老设施,养老院引进门诊或新建医养结合养老院等方式在各地运作开来。但是真的执行起来却是步履维艰。
民政部统计数据表明,我国各类养老机构已达4万多家,但调查显示,各级、各类养老机构中,有医疗支持的不足20%,其中,大部分已设置的医疗机构并未被纳入医保定点范围,这无疑加大了老人的养老成本。
“‘医养结合’有助于解决养老机构缺乏医疗支持的‘硬伤’。但是,我国的医疗机构和养老机构互相独立、自成系统,综合能力强的大型医院往往把主要精力放在盈利高的常规医疗上,不愿参与低盈利的养老领域。”10月14日,清华养老产业研究所一研究员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为此,有些老人不得不长期占用医院的床位。而“医养结合”模式一旦成熟,有利于形成新的养老格局。
尚需政策扶持
目前,由于缺少资金、不能纳入医保定点、监管主体“多龙治水”等问题,养老机构发展“医养结合”面临重重困难。
“目前的‘医养结合’大都处于摸索阶段,如何真正让这跨界的两者完美衔接,确实尚未有成功案例出现,关键就是如何找到盈利模式。”10月14日,江西华仁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徐升亮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强调,虽然养老属于关爱型事业,但企业也需要持续发展,相应的扶持尤其重要。
据记者了解,长期以来,民政部门对于养老机构的界定属于民办非盈利机构(以下简称“民非”),也就是即便是社会资本开办的“养老机构”也可以享受国家和政府的优惠政策,但盈利部分不能分红,只能用于养老机构滚动式发展,这样一来,养老机构的融资渠道无疑受到了限制。
蒋洪卫表示,我国95%的养老机构都是在民政机构注册的民非企业,只有不到20家是在工商注册明确表示以盈利为目的的养老机构,但由于高昂的税费以及无法享受到政策补助,大部分此类养老机构均处于半死不活的状态。
长久以来,我国一直通过提供运营补贴、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养老,虽略见成效,但依然是隔靴搔痒,民办养老机构觉得扶持的力度不够,入住老人同样觉得得不到实惠。在日本,政府直接对老人的养老服务费进行部分份额的负担,而就我国现状而言,将养老服务费纳入社保似乎比任何一种形式的政府购买服务更加立竿见影。比如,健康的老人一个报销级别,患病老人针对疾病的等级不同来报销不同比例的养老服务费,居家养老另设一个标准,入住养老院的老年人则可根据此减免相应的入住费用。
“如果真的有这种政策就太好了,这也算是政府购买服务的一种,民办养老院不用政府的太多补贴便可以运转起来,很多问题将迎刃而解。”徐升亮表示。
而据记者了解,很多政策难以落地跟相关部门之间的协调有关系。比如,养老机构由民政部门管理,居家养老服务由老龄委主管,医疗事业由卫生部门主管,分而治之的格局造成医疗和养老资源相互阻隔,难以做到互惠互利、优势互补,同样容易形成更多的扯皮和“三不管”地带。
相关链接:
调查:丹麦养老系统全球最佳 澳洲荷兰居前列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