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时间7日11时26分,我国自主研制的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将中巴地球资源卫星04星准确送入预定轨道。这是我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200次发射。
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先后把载人飞船、月球探测器、北斗导航卫星等250余颗国内外航天器成功送入太空,我国航天事业走出了一条独立自主、创新超越的发展道路,运载火箭的可靠性、安全性和发射测控能力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据介绍,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研制生产,实现第一个100次发射,从1970年到2007年历时37年;第二个100次发射仅用了7年。44年间,我国运载火箭经历了从无到有、从串联到捆绑、从常温推进剂到低温推进剂、从一箭一星到一箭多星、从发射卫星到发射载人飞船和月球探测器的重大跨越。
据了解,我国正在按照“通用化、系列化、组合化”的思路,研制新一代无毒、无污染的大推力运载火箭;用于发射新一代运载火箭的海南航天发射场,经过5年多的建设已初具规模,未来我国航天发射测控能力将实现新的跃升。
专家透露,火星探测器2020年前后在海南发射 探测火星从海南起步
据新华社北京12月7日电7日11时26分,我国自主研制的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将中巴地球资源卫星04星准确送入预定轨道。这是我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200次发射。
来自中国的探测器什么时候抵达火星?中国何时拥有自己的载人空间站?重型运载火箭研制情况如何?在长征火箭成功实现第200次发射之际,中国航天科技集团董事长雷凡培就这些航天热点问题接受了新华社记者采访。
火星探测器在海南发射
近年来,火星探测已成为航天领域的热门话题。“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已完成论证工作,任务工程目标是通过一次任务实现火星环绕探测和巡视探测,获取自主火星探测科学数据,实现深空探测技术的跨越。”雷凡培说。
他说,科学目标是通过环绕器与火星车独立探测和联合探测,实现对火星的表面形貌、土壤特性、物质成分、水冰、大气、电离层、磁场等科学探测。
据介绍,火星探测器系统由环绕器和着陆巡视器组成。环绕器将携带着陆巡视器完成地火转移飞行和近火制动,进入环火轨道后择机释放着陆巡视器,开展环绕科学探测;着陆巡视器将实现火星表面软着陆,并分离释放火星巡视器,开展巡视科学探测。
雷凡培透露,火星探测器计划于2020年前后由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在海南发射场发射入轨,直接送入地火转移轨道。
载人空间站将分三步走
针对我国载人空间站的建设问题,雷凡培说,目前载人空间站工程各项研制建设工作正按预订计划稳步推进。各类飞行产品研制、地面设施建设、大型综合试验已全面展开。
他说,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天舟货运飞船、长征七号运载火箭、神舟十一号飞船和长征二号F遥十一火箭等主要飞行产品目前已进入研制生产的关键阶段,空间站核心舱和两个实验舱也将全面转入飞行产品的研制试验阶段,海南航天发射场已基本完工、具备投入使用条件。
按照计划,我国将在2016年发射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并在随后发射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和天舟一号货运飞船与之对接,以突破和掌握航天员中期驻留、再生式生命保障以及货运飞船补加等空间站关键技术,开展一定规模的空间应用。
“2018年前后,我国将发射试验性核心舱。在2022年前后,研制并发射基本模块为20吨级舱段组合的空间站,突破和掌握近地空间站组合体的建造和运营技术、近地空间长期载人飞行技术,开展较大规模的空间应用,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先进的空间技术平台。”雷凡培说。
重型火箭2030年左右首飞
大家很关心我国载人登月的计划,但实现这一目标,要靠火箭来完成,目前我国重型火箭是否开始了预研,研制进展怎样?
对此,雷凡培说,我们计划通过四五年的时间,突破重型火箭总体设计、460吨液氧煤油发动机、220吨氢氧发动机和8.5直径火箭结构设计制造等关键技术,为重型运载火箭工程研制打下基础。
他透露,目前相关技术攻关工作已启动并取得实效。我们将组建重型运载火箭研制队伍,充分吸取新一代运载火箭研制经验,用15年左右的时间完成重型运载火箭研制,2030年左右实现首次飞行。
重型运载火箭是指火箭起飞推力在3000吨上下,近地轨道运载能力在100吨左右的火箭,主要用于载人登月任务和发射大型深空探测器。
新闻链接
据介绍,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研制生产,实现第一个100次发射,从1970年到2007年历时37年;第二个100次发射仅用了7年。44年间,研制形成了长征一号、二号、三号和四号4个系列13种型号的运载火箭,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先后把载人飞船、月球探测器、北斗导航卫星等250余颗国内外航天器成功送入太空,我国航天事业走出了一条独立自主、创新超越的发展道路,运载火箭的可靠性、安全性和发射测控能力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相关链接:
印度火星探测器传回首张火星照片(图)
赞印度火星探测器,是风度也是态度
印度首个火星探测器成功进入火星轨道 中日落后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