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风云,尽在一桌饭局之间。据说,现在饭桌上不谈“互联网思维”,就会显得特别low,都不好意思与人聊天了。
这从一个侧面,折射出互联网无远弗届的影响力。毋庸赘言,这是一个互联网的时代。当阿里巴巴在纽交所敲响上市钟声,全世界为之驻足倾听;当“双十一”纪录不断刷新,全球网购版图一夜逆转。即便在日常生活中,谁谁自创APP获得风投也是时有耳闻。互联网蕴藏的无限可能性,带来的机会开放性,缔造的草根创业传奇,足以让无数屌丝血脉贲张。
不仅如此,互联网正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开始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升级。无论是家电巨鳄海尔,还是饮食宠儿海底捞,都开始用互联网思维改造营销模式,就连体制壁垒极为森严的金融业,也出现了“互联网金融”这条鲶鱼。打掉一切中间环节,再造一切商业模式,互联网一路攻城略地、势不可挡,豪情万丈地缔造着新世界:未来的企业,要么就是互联网,要么被互联网改造。
“在当今时代,互联网是颠覆一切的力量”,360公司董事长周鸿祎的这一论断,就像为互联网时代拟就的一道宣言书。然而,随着炒作热度不断升温,“互联网思维”越来越神乎其神、玄乎其玄,似乎成为解决一切问题的灵丹妙药,我们面临的任何疑难杂症、大事小情,一经挥舞“互联网思维”的魔术棒,就能出现点石成金、妙手回春的奇迹。
然而,互联网真的如此神乎其技、无所不能吗?
不妨设想这样一个场景:人们可以通过网络购物,轻松跨越重洋买到德国的奔驰、瑞士的劳力士、法国的LV包,但这只是方便了产品消费,却不那么容易提升制造业水平,也难以一夜之间改变中国处于价值链末端的事实。也就是说,在人类经济生活的生产、流通和消费等环节中,互联网最大的颠覆在流通和消费,但是不好意思:生产是流通和消费的前提。
诚然,互联网已广泛应用于制造业,产业之间的界限日益模糊,但是生产制造仍然是创造价值的主流,是衡量生产力水平的先锋。同样的零部件,中国师傅组装只能用5年,德国师傅组装却能用10年;同样精度的材料,美国生产的就能满足要求,中国生产的总是差之毫厘。无论怎样创新商业模式、吸引海量用户,生产能力总不能无中生有吧?我们说的是“生产能力”,全球最大的高科技公司不是“亲”天天逛的淘宝,而是苹果。
站在产业结构的高度来看,如果一个社会过度追捧互联网商业短频快的效应,而忽视了提升生产能力这个根本,就会造成社会风气的浮躁。“头条新闻”上市聚讼纷纭,有人评论说:新媒体大肆抄袭传统媒体的内容,制造噱头、打包上市,然后转过身来嘲笑传统媒体没有出路。如果每个人都走此捷径,那么媒体的内容谁来提供?其结果,必然是新闻生产能力的总体下降。相同的逻辑,一样存在于制造业,如果我们的企业满足于在淘宝上兜售低廉产品,那么提升制造业水平、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就一定会是一句空话。
我们错过了前两次工业革命,却赶上了信息革命。但是我们不能在“云计算”里云里雾里,在虚幻的亢奋中自我麻醉。睁眼看看世界吧,德国在推进工业4.0计划,美国在呼唤“再工业化”。谷歌是全球最大的搜索引擎,同时创造谷歌眼镜、引领3D打印;特斯拉纵然不通过互联网,恐怕也能风靡全球。在多数人都热闹的时候,我们期盼有那么一批人闲看庭前花开花落,静静地做一个小的零部件,直到臻于极致。
一位咨询师曾这样形容历史发展:19世纪是帝国的世纪,20世纪是跨国企业的世纪,而21世纪,则是每一个个体的世纪。这是因为,在21世纪,互联网将成为人类活动最基本的基础设施,它将为每一个人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比2000年前后的鼠标加水泥,今天的网络化已渗透到制造领域,我们既要用互联网优化商业模式,更要运用互联网提升生产能力。
互联网是伟大的,却不是全知全能的救世主。我们不应盲目崇拜,我们不能制造泡沫,而应该让所有的互联互通,都指向社会创造力和生产力的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