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媒体报道,备受关注的江西南昌大学原校长周文斌受贿、挪用公款一案将于12月9日上午在南昌市中级人民法院开庭审理。
周文斌被带走调查的新闻首播之时,该校记者群就有过相关讨论,气氛像过年一般热闹。这种现象显然会让人感到意外——为什么自己的校长被抓了,学生反而会那么高兴?
按常理,对于母校,很多人会有护短情结,因为国人大多有家丑不可外扬的习惯。人称“根叔”的原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李培根也曾经说过,“什么是母校?就是那个你一天骂他八遍却不许别人骂的地方”。然而,昌大的学生却支持媒体报道,据说有记者还拿到了高校基建问题的相关卷宗。毫无疑问,事物若反常态,一定有其原因。而这种原因说到底还是归属感,是久积不满情绪的一种暴发。
清华大学前校长梅贻琦先生曾说过,“大学不在于有大楼,而在于有大师”。周文斌的基建模式,肥了自己,也造就了昌大华丽的今身。但是,他实际上却损害了很多学生的利益。公开资料显示,周文斌任内停发学生伙食补贴。南昌大学2006年在校本科生有6万余人,按当时最低每人每月40元计算,每年停发的国家补贴就有2880万元。拿学生的钱乱用,不仅不让学生知道,而且时不时在校报上刊登“校长周文斌周游欧美”的新闻,如此,学生怎么会有归属感?
此外,现在大学之间存在竞争,这种竞争不是比喊口号,不是比高校领导谁更会讲大话。正如在自然界,鹰捕雀,不声不响的是鹰,吱吱叫喊的是雀;猫捕鼠,不声不响的是猫,吱吱叫喊的是老鼠;结果,还是乱开口的被不开口的吃掉。以高校新闻课程设置为例,在全媒体时代,大多一流学校都已经将专业细化,有专门的新媒体专业,而一些装在套子里的学校却依然固步自封,沿袭旧制。如此学生进入职场岂不吃亏,他们怎么会有归属感?
在高校,某某腐败下台,某某顶缺上位,这都不是高教的希望和目的。因为如此并不能说明学校身上的“梅毒”就好了。这就好比病人改了名字,可病人终究是病人,是同一个人。在大学校园,如果让谋稻粱者以师之名毁人不倦,只会笑料不断,校长们吁求的归属感只会如笑声一样,在那偌大的几千亩校园飘荡。
前段时间,该校“自主保洁”不由自主地变成了“掏粪事件”,落马校长周文斌的微博成了亮丽风景,很多学生在微博上留言泄愤。从这个角度看,新校长所谓的新政,是新的希望还是另一张自取其辱的写真?
丑是一种客观存在,只有正视了,才有改变的可能。时常会听到辅导员说,这是你的母校,你把母校的丑倒出来晒太阳,会影响学生找工作。这其实是一种逻辑紊乱。周文斌是周文斌,南昌大学是南昌大学,南昌大学的学生能否找到工作是看自己有没有手艺,何必冠冕堂皇地把堵丑与学生利益胡乱连线?要知道,对热爱的事物,我们更该学会审视它的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