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在树林小路中骑行。记者 黄一冰摄
海口网12月14日消息(海口晚报全媒体记者 林韦玮)合肥滨湖湿地森林公园位于安徽省合肥市包河区大张圩,靠近巢湖北岸南淝河入湖口,是中国首个退耕还林并经生态修复建成的国家级森林公园,开创了人工林成功晋升国家级森林公园的先河,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城市之肺”和“城市之肾”。
据了解,此地自清朝以来,百姓围湖造田,导致生态环境日渐破坏。2002年,包河区大力实施退耕还林,万亩林区悄然形成。2012年8月,包河区积极响应“生态强省”战略和环巢湖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将公园建设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一号工程,作为惠及全市人民的民生工程,奋力打造环巢湖绿色明珠。2012年10月1日,公园一期建成开放;2013年5月1日,公园二期对外开放。
这是安徽省“区划调整、生态强省”战略助推效应的生动体现,也是合肥“大湖名城、创新高地”建设的重要成果,更是环巢湖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成效的集中缩影。在2013年12月30日国家级森林公园专家评审会上,专家组21位评审专家一致认为,滨湖是我国首个在退耕还林工程基础上经科学合理生态修复取得突出成效而建立的国家级森林公园,因其位于省会城区,生态和社会意义更为重大。
突出生态自然,打造城市生态修复的新范例
以生态和自然为公园建设最高宗旨,大力实施丰富植被、恢复湿地等生态修复工程。高度重视改善林种单一问题,先后实施彩林叠翠、林下植被、樱花谷、动物投放等生物多样化工程,植物种类由10多种增加至281种。尽量减少施工面积和人工雕琢痕迹,对原有灌溉渠等人工设施,采用木桩护坡、去直成弯等“去人工化”措施,恢复自然河流形态。确需建设的配套设施,尽量采取环保材料和生态措施,生态公厕全部配套污水处理系统,实现达标排放、综合利用的目标。
林区内服务驿站全部建成生态木屋,游步道采用生态路面和木栈道。大型配套、餐饮、停车服务等项目全部布局在林区之外,严控体量和外观,使其与生态环境相适应。公园建设以来,已有千余批次全国各地考察团前来参观考察,平均每天接待2—3批次已成常态,该公园是国家林业局积极倡导的城市生态修复新范例。
坚持规划先行,打造环湖生态旅游的绿明珠
按照“世界眼光、国内一流”品质要求谋定后动,先后引进北京笛东、武汉大学、南京大学、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省建筑设计研究院等10多家专业设计团队,参与总体规划以及景观设计、林下植被、林相改造、活水净水、旅游策划、建筑设计等专项规划设计。
考虑到公园水域面积占林区面积的24.5%,公园突出“安徽省内唯一的万亩城市水网森林”特色定位,围绕环巢湖生态文明示范区和环巢湖国际度假旅游目的地建设,建成自然生态和历史人文2大主题游览区、12大景观、2大观景平台。集水网森林、城市森林、文化森林于一体,城、湖、岛、山、河、桥、路、林“八种景观”交相辉映。
据东南大学与合肥市城调队联合调查,游客对公园的综合满意度达到91.54%。
注重学习超越,打造全省绿道建设的示范区
公园建设中,始终等高对接,注重学习借鉴先发地区成功的建设案列。例如,学习广东绿道建设经验,规划建成安徽首个三级绿道和三级驿站体系,打造全省绿道建设的示范区。三级绿道总长度为72km,其中,一级观光电瓶车道12km,二级自行车道和游船水道22km,三级木栈道和游步道38km。
同时,布局三级生态驿站体系。一级驿站(总站)衔接公园内外,服务范围覆盖整个公园;二级驿站4个,主要提供导游、茶社、公厕、线路指引等服务;三级驿站13个,主要提供电瓶车、自行车、游船换乘。游客可以凭着绿道“一卡通”,畅游三级绿道,享受驿站服务。
秉持公益为本,打造市民生态体验的好去处
树立“生态为民建、让民享”理念,当地区委区政府研究后决定,永久免费对市民开放,打造公益旅游项目,构建青年健身休闲、老年康体娱乐的重要载体。公园开辟公交专线,建设大型树阵式停车场,让城市走进森林、城市拥抱森林。
公园通过各种传媒平台,多层次、多形式宣传营销,提升了自身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此外,园区还通过搭建森林课堂、森林游乐区、森林文化馆等平台,弘扬生态文明,提高公众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和文化素质。
相关链接:
志愿者呵护热带雨林获批建森林公园
公园里的建筑。记者 黄一冰摄
公园小河倒影。记者 黄一冰摄
公园里的特色桥梁。记者 黄一冰摄
住户在小河中洗衣服。记者 黄一冰摄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