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政府大楼办事,经常能遇到警容严整的警察对往来人员盘查,很少有人觉得有什么不妥。“新华视点”记者近日在黑龙江省佳木斯市采访时却发现,这些着警服、佩警衔的政府机关保卫人员,大多是“冒牌货”,甚至连这里的派出所也是违规私设的……“虽然穿警服并不合法,但都有领导批示同意,警衔、警号也是公安局发的。”市机关事务管理局局长张洪斌说,“这些年上访的人员增多,每年硬闯市政府的就有上万人,穿上警服有时还管不住呢。”(12月16日新华社)
既有领导批示,又获警方默许,如此这般,佳木斯政府机关私设假警,可谓底气十足。而面对舆论质疑,当事人的一番说辞,似乎同样很是理直气壮。就这样,“设假警”的违法行为,被描述成无可奈何的“自我防卫”……其实,诸如此类的诡辩逻辑,公众并不陌生。
政府大楼里,“假警”居然堂而皇之长久存在。倘若追溯其根源,无疑还是源于所谓“上级官员的协调”。基于固有的、绝对化的职权分工模式,不同领域都会对应有一个支配型的“实力官员”。他们凭借个体意志和临机决断,就能轻易绕过纸面规定的约束。在此语境内,公权的运作轨迹,充斥着高度的主观色彩。原本不容撼动的程序规范,几近形同虚设。
警方的业务章程,有时竟抵不过“现管者”的一声令下。更不用说,在政府大楼设假警、假派出所等行为,看起来还符合各职能机关共同的安保需要。所以此事的本质,无疑是“地方权力主体默契配合,内部挪用公共资源,从而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我们固然可以将之视作由领导绝对支配权所衍生的恶果,却又何尝不可以把它看成是机关公职人员为了一己之需而形成的某种共谋呢?
由来已久的“假警”,不仅有“实力官员”的力撑,也迎合了大多数机关人员的内心需要,故而能屹立不倒。然而问题在于,这种不惜代价打造的“警察安保”,能否真正确保安全?显而易见,即便内保伪装成警察,保卫力量也未曾明显强化。由警服、警衔、警号等标签构成的“身份威慑”,或许会在一段时间内,将“闯入者”阻截在外。可从长远看来,这种回避问题的姿态,难免会让上访者偏激化。彼时,“假警”防线的外强中干,也便会暴露无遗了吧。
倘若总是本着拒绝对话、压抑诉求的立场,来应对民间的陈情,那么再强大的安保,都无法保障机关大楼的清静安宁。假警事件,一方面暴露了“以权扰法”的乱象流毒之深;另一方面也传递了一些职能部门因履职不力而深陷安全焦虑的现实。毋庸讳言,此一行为试图以一个错误掩盖另一个错误,最终只能是麻烦不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