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占有兵最难忘的一张照片,图片里女工的眼神让他感觉“女工想从那个环境里挣脱”。
流水线上,日复一日的机械劳作,让很多工人眼神空洞。
占有兵也拍摄人物肖像照,也能从女工的眼神里读出期盼。
占有兵
41岁,湖北襄樊人,退伍武警,打工16年,目前在某杂志工作。2005年开始用相机记录打工者生活,拍摄图片超过40万张。近期出版名为《我是农民工》图文作品集,呈现农民工最真实的生存状态。
对话动机
用坏了3部相机。
废弃的工厂、铁皮搭建的商铺、染着黄头发的农民工、胸口文身的打工妹,全出现在他的取景框里。
9年记录,在国内,少有人像他一样系统全面地用相机来关注农民工。当初拿起相机,是因为内心的不安定,在外打工漂泊,对失业的恐惧掩埋了很多理想。
从亲历者变成观察者,占有兵在年轻的打工人身上找到了自己的过去,他也更关注这个群体的未来。
镜头里的他们 是我的过去
新京报:关注了9年打工群体,你一共拍了多少家工厂?
占有兵:拍摄以我所在的工厂为主,其他还有五六家,其实整个镇里的工业区都逛过,以东莞长安镇为样本。
新京报:拍摄的照片里,让你印象最深刻是哪一张?
占有兵:女工休息的那张。那是2011年1月5日上午10点多,拍摄地是女工进无尘室之前换衣服的地方。
新京报:为什么印象深刻?
占有兵:女工们平时是站着工作的,工作时用显微镜,眼睛会很疲惫。她们站了几个小时以后,会闭眼休息。我进无尘室时要戴着两层口罩,呼吸不是很通畅。才待了2个小时,就觉得非常不舒服。可她们平均每天要在那个环境工作10小时。
新京报:图片中一个女工直盯着你的镜头,你怎么理解她的眼神?
占有兵:在那之前我已经拍了几张。一个女工听见快门声,回过头看我。后来再解读这张照片,那目光里透着“想从这个环境中挣脱出来”。
新京报:你拍照时,打工者的第一反应通常是什么?
占有兵:其实绝大多数人没有抗拒,也没有反应。有很多人会好奇,问“你拍照做什么?”我会把随身带着的、已刊登出来的作品拿出给他们解释,有时候会开玩笑,“明天给你上个头版”。
新京报:你和被拍摄者的关系是怎样的?
占有兵:他们每个人的生活我都经历过。比如找工作、面试、培训、上生产线、被解雇。他们是我的镜子,是我的过去。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