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一个本不成新闻的事儿成了新闻:四川师范大学“大学生性文明与性健康”课程的期末“压轴题”——大学生如何看待“约炮”,在网上引起热议。
引发争议的原因之一其实是,网上一度误传题目为“如何看待大学生约炮”。先说说“误传”。弗洛伊德有一本书叫《日常生活的心理分析》,主要剖析日常生活中的无心之“误”。他认为,看似无心的错误,其实都隐藏着深层的“潜意识”。由此看网络误传,其实应了禅宗那句老话:“不是风在动,是心在动。”之所以会发生误传,一是对目前大学教育潜在的不信任,二是对时下大学生性现状的不放心;还有可能的一点,那就是,大众多少存在着鲁迅早就批评过的误区:“一见短袖子,立刻想到白臂膊,立刻想到全裸体,立刻想到生殖器,立刻想到性交,立刻想到杂交,立刻想到私生子。中国人的想象唯在这一层能够如此跃进。”
问题是,即便搞清楚了题目是“大学生如何看待‘约炮’”,也还是有很多人难以接受。设身处地也容易理解。笔者的伯父如今七十多岁,上个世纪80年代时他有个刻板的规定,不允许女孩穿裙子。严令之下,我的四个姐妹在初中毕业之前,都没有穿过裙子。——当然,上了高中后,一方面有了自主叛逆意识,另一方面社会风气也更开放,伯父也就只能睁一眼闭一眼了。
说明了什么?我们的思想需要与时俱进。当然,这并不等同于向“坏”现象妥协:要知道,无论是裸体还是性,在人类的发展史上都曾经是健康的东西,只是我们的文明将之层层包裹了起来。自由当然有个限度,但爱美之心,甚或谈虎色变之“性”,都还没有逾越正常的人性范畴。在传媒如此发达、年轻人普遍早熟、自我意识日益解放的今天,大学生在校期间达到法定年龄即可结婚;避孕套也早已进入大学校园;曾经羞答答的“性教育”,也已成为大学的公开课甚至是热门课。这是时代向前发展的标志,如果看不到这种发展还固守老一套,其实是刻舟求剑。
我们曾经习惯了“被管”,于是也就习惯了“管”。不只是管幼年,还想管他们的青年时代。但是,被管的孩子往往长不大。“管”正如“堵”,而堵不如疏,“管”是治不了个性的“洪水”的。时代已经发展如斯,试问有多少大学生不知道“约炮”一词,不知“约炮”可能潜在的危害?因此,网友和家长们实在是有些过虑了。既然我们不是生活在真空里,与其掩耳盗铃,不如让年轻人正视现状。像该校这样,对社会存在的热点话题,通过考试让学生们答题思考和辩论,反倒可以产生抗体,更好地实现自我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