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知有争议,偏要炒一把,即便再惹祸,亦非我的错。在这个靠点击论英雄的时代,专业新闻媒体须有所坚持。面对“大新闻”,舍,有时才是更高的职业境界。
法国《查理周刊》编辑部遭袭,让人惊愕,暴徒的作案对象、行凶方式,令人发指。此后数十个小时,少数媒体的兴奋和躁动跃然于各种新闻终端,细节描写、讽刺谩骂、疯狂转引乃至所谓挖掘和分析一股脑儿地出现在大大小小的屏幕上。就这桩本该悲哀的新闻,一些媒体人借着新媒体快速传播的平台又“热闹”了一番。
对恐怖主义行为予以谴责,毋庸置疑。上至各国领导人,到各类大众团体,再到普通民众,恐怕没有人需要媒体去提醒,才能对这起枪击案的性质作出判断。而作为新闻媒体,报道的取与舍,牵扯到职业修养和道德素养。
在第一时间,恐袭事件就被一些媒体打上如此烙印:“漫画引起的宗教仇恨”。确实,这家杂志社先前曾因发表涉及宗教问题的漫画而受过威胁、遭到袭击,但在缺少法律依据的情况下就下此结论,即便今后被证明正确,也是一种不够职业的表现。
正因为先入为主这一印象,一些活跃媒体开始挖掘这家杂志社曾经发表过的漫画,甚至下结论是哪一张漫画捅了娄子。更有甚者,直接把这些漫画转载转发,博取了不少点击率和转发量,这些新闻甚至一度占据一些媒体平台的头条。
纯粹的新闻,并不介意转发和转引。但一些媒体忽视了漫画作为一种新闻载体的特殊性。相比文字、图片、图表类新闻,漫画的最大特征就是它的观点性,漫画往往承载的是画家、编辑乃至媒体的观点,是一种极其强势的内容表达,它可以隐晦、可以直观、可以含沙射影、可以点名道姓。如果漫画内容涉及政治、宗教等敏感问题,这些画面通常就会被认作是发表媒体的基因特性。所以,漫画是一种极为“专”与“特”的内容表达。
遗憾的是,一些媒体或媒体人习惯了ctrl+c和ctrl+v的键盘操作,不假思索地就把《查理周刊》曾经发表过的一些有争议的漫画直接拿来转发,用来说明“正是这些漫画惹了祸”。明知有争议,偏要炒一把,即便再惹祸,亦非我的错。
诚然,这类转发新闻博人眼球、点击率高、转发量大,但点击率和转发量并不是衡量新闻好坏的标准。记得英国第一大正统报纸《卫报》曾这样调侃第一大小报《每日邮报》:贵报读者喜欢在读报纸时骂骂咧咧,而鄙报读者往往在读报纸时心怀敬意。可见,读的人多,并不见得就是好新闻。
这些年,媒体市场化,加上新媒体的介入,似乎在改变着新闻的规则。在一般新闻报道泛滥的今天,“深挖新闻”正成为媒体竞相追逐的手段。但其实,挖来的东西并不一定都有新闻价值,有时候,某些细节反而会成为新闻的拖累。例如犯罪细节,向来就是新闻报道的敏感素材。
无论媒体生态怎么变化,新闻的本质并没有发生改变,优质新闻始终要富含优质的新闻价值,而新闻是否有价值则需要看它是否符合公共利益。以此作为判断,转发那些漫画,过度地报道犯罪细节,无助于新闻事件的表达,无助于对新闻本身的解读。
在这个靠点击论英雄的互联网时代,专业新闻媒体须有所坚持。面对“大新闻”,面对可轻易“取”到的大把素材,“舍”,有时才是更高的职业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