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人员正在整理沉船遗址出水的瓷器。
五彩开光杂宝花卉纹罐。
海口网1月15日消息(海口晚报全媒体记者陈小萍摄影报道)大约300多年前,一支满载清代景德镇民窑精制瓷器的船队,向东南亚起帆远航,行至福建福州时不幸触礁沉没。如今,这艘古船“穿越时空”驶入海口,带来了在海底沉睡300年的宝藏。
记者昨天(14日)获悉,由福州市博物馆、海口市博物馆联合主办的《海丝遗珍———“碗礁一号”沉船出水瓷器展》将于1月16日开展,届时100件出水瓷器将会重现一段不为许多人知晓的历史,让人们一睹这艘永远定格在历史汪洋中的“遗珍”芳容,寻觅它饱经磨难又传奇的故事。
100件出水瓷器首现海口
走进海口市博物馆二楼展厅,一股海洋的气息扑面而来。海蓝色背景,让人仿佛走进了一艘巨大的古代沉船。
纹饰精美的清康熙青花八开光杂宝花卉纹盘、釉色莹润的清康熙青花山水纹杯……一件件色泽优雅、造型优美的“碗礁一号”沉船出水瓷器令记者赞叹不已。展品中,一件名为“清康熙青花黄釉葫芦瓶”十分引人注意。此瓶器型精美秀巧,整个器型呈五节双葫芦形,下层是青釉、黄釉,上层是青花釉,既别出心裁又浑然天成,可谓匠心独运。
据介绍,“碗礁一号”沉船遗址于2005年6月发现,中国国家博物馆水下考古研究中心历时三个多月,完成沉船遗址及周边范围水下发掘清理工作,共发掘出水文物17000余件。福州市博物馆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碗礁一号”沉船出水文物主要以瓷器为主,涵盖了将军罐、大盘、花觚、尊、香炉、碗、深腹杯器盖、粉盒、笔筒等器型,纹样和图案的题材丰富多样,有山水楼台、草木花卉、珍禽瑞兽、人物故事、吉祥文字等,“此次展出的100件瓷器是从沉船出水瓷器中遴选出的代表作品,多数为青花瓷器,少量青花釉里红器、五彩器、单色釉器等。”
工作人员正在整理沉船遗址出水的瓷器。
300多年沉睡冰冷海底
在福建省平潭县海域,有一座礁石,当地渔民称之为“碗礁”。渔民们捕鱼时,他们的渔网里经常会有大大小小的瓷碗被打捞上来,而他们自己也不知道,他们的祖上从何时起就在这里不断地捞起过瓷碗了。
2005年6月下旬的一天,有渔民在碗礁附近捕鱼时意外捞出几个瓷器,上面的花纹精美而古朴。经过考古调查,发现水下十几米处有一艘沉船。随着考古工作的推进,专家认定这是清康熙年间运送瓷器的船只。当年7月6日,国家文物局批准对沉船进行抢救性发掘,并命名为“碗礁一号”。
“300多年前,它满载清代景德镇民窑精制瓷器,预备销往遥远的东南亚,不幸的是航行到福州时触礁沉没。”福州市博物馆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碗礁一号”沉船遗址地处传统的海上丝绸之路航线,北至长江流域和北方各港口,南达泉州、广州等贸易港口远至东南亚地区,是南北海上贸易的必经之路。“碗礁1号出水的文物具有相当高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该工作人员表示,福建东南沿海古为“海上陶瓷之路”,沿着这条海上交通航线,中国的古瓷器源源不断地销往海外,“碗礁一号”沉船中发现数量巨大的瓷器,从侧面证明了清康熙年间我国对外贸易相当繁华。
出土的瓷器纹样如新。
清康熙青花黄釉葫芦瓶。
重温繁华海上丝绸之路
记者注意到,这些展品虽被海水浸泡了300多年,却依然富有光泽,花饰、纹样如新。“不论从胎质、釉色和装饰来看,这些瓷器堪称清康熙景德镇民窑中的精品,希望海口市民在参观的同时,不仅可以一睹康熙景德镇先进的制瓷技术、艺术,还可以从中领略当时的社会文化生活”。福州市博物馆工作人员说道。
“碗礁一号”沉船的发掘,为中国古代青花瓷器的外销及其相关重要历史的研究提供了来自海底的宝贵资料,也为中华文明宝库增添了一笔精彩的历史遗产。为了拉近观众与历史的距离,海口市博物馆还精心设计了“碗礁一号”沉船位置、沉船遗留物、沉船瓷器纹饰等展板,让广大观众在重温当时繁华的海上丝绸之路的同时,体验一次难忘的海航之旅。
据介绍,此次展览将持续至3月26日,感兴趣的市民和游客可从海口市流芳路五公祠后门进入海口市博物馆参观。若从海口五公祠正门穿过五公祠而进入,按照规定需购买五公祠门票。
相关链接:
明代鸡缸杯拍出逾2.8亿港元 创中国瓷器拍卖纪录
河北书画家茶具上画“造纸术” 展别样瓷器艺术
海南文昌一古墓被盗玉石瓷器全没了
文昌一古墓被盗 玉石瓷器洗劫一空尸骨衣物散落一地
武汉家长花20万办谢师宴 名贵瓷器赠送宾客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