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海南新闻>

海南食安办发布消费提示:谨防食用河豚铜铸蟹中毒

海口网 http://www.hkwb.net 时间:2015-01-16 22:21

  1月16日,海南省海南省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发布2015年第1号食品安全消费提示。提醒市民切误食用河豚鱼、铜铸蟹、蟾蜍、织纹螺等,防止中毒事件发生。

  为保护公众身体健康,避免发生误食河豚鱼、铜铸蟹、蟾蜍、织纹螺等导致的中毒事件,提示如下:

  一、任何食品生产经营单位不得采购、加工和销售河豚鱼、铜铸蟹、蟾蜍、织纹螺。

  二、广大群众要提高自我保护意识,不购买、自行捕捞和食用河豚鱼、铜铸蟹、蟾蜍、织纹螺。误食后,如发生口唇、手指麻木等类似神经系统中毒症状的,应当立即到医院就诊。

  三、蟾蜍是传统中药材,但含有剧毒,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如果盲目自用,容易导致中毒。

  四、若发现食品生产经营单位采购、加工和销售河豚鱼、铜铸蟹、蟾蜍、织纹螺的,应当及时向12331或当地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举报。

  资料:

  河豚鱼,又称“河鲀鱼”、“龟鱼”、“鸡抱”、“气泡鱼”、“气鼓鱼”等,大部分生活在海中,但在淡水及海、淡水汇合处也可发现。一般体长在10~30cm左右,大的可达63cm以上。全体椭圆形,前部钝圆,尾部渐细。吻短,圆钝;口小,端位;眼小,鳃孔小,为一弧形裂缝,位于胸鳍的前方,体表密生小刺。体背灰褐,体侧稍带黄褐,腹面白色;体背、侧面的斑纹随种类不同而各异。引起河豚鱼中毒的主要原因是其含有的河豚毒素,食用后可产生头晕、呕吐、口唇及手指麻木、全身无力等中毒症状,严重者可危及生命。潜伏期为0.5~3小时。

  铜铸蟹,又称铜铸熟若蟹。头胸甲壳呈横卵圆形,背部隆起分区明显,表面光滑。全身表面呈青绿至紫褐色,其间有白色,褐色与青橙色的不规则花纹,形成特殊的斑驳色彩,甲长约5公分,甲宽约10公分。可能含有麻痹性生物毒素,中毒病人表现为口唇、手脚发麻,步态不稳等症状。

  蟾蜍是无尾目、蟾蜍科动物的总称。最常见的蟾蜍是大蟾蜍,俗称癞蛤蟆,在我省广为分布。其背部皮肤上有许多疣状突起的毒腺,可分泌蟾蜍素,尤以眼后的椭圆状耳腺分泌毒液最多,其卵也有同样毒素。人在食用后数分钟即可发病,先是口唇发麻、上腹部不适、腹痛,随即出现恶心、呕吐、腹泻、头晕等神经症状,严重的会出现昏迷,呼吸循环衰竭而死亡。

  织纹螺,俗称海丝螺、海狮螺、麦螺或白螺等,织纹螺有多种,主要分布于浙江、福建、广东、海南沿海。织纹螺的外形特征表现为尾部较尖,细长,一般长度约为1厘米左右、宽度约为0.5厘米,也有的种类长度约为2~3厘米,宽度约1厘米。织纹螺引起中毒的主要原因是其含有的河豚毒素,食用后可产生头晕、呕吐、口唇及手指麻木等中毒症状,潜伏期最短为5分钟,最长为4个小时。

 

 

相关链接:

夫妻外地购买河豚鱼干煲汤致全家5口人中毒
老外也“拼死吃河豚” 巴西11人就餐时中毒瘫痪
到美国旅游不能带的食品:日本河豚 鱼子酱
海口食安办发布食品安全消费提示:严禁食用河豚鱼
海南:河豚鱼、铜铸蟹、织纹螺等4种动物不得食用
江苏扬中7000万元建地标河豚塔引争议(图)

 

相关链接:
海南:河豚鱼、铜铸蟹、织纹螺等4种动物不得食用
海口食安办发布食品安全消费提示:严禁食用河豚鱼
夫妻外地购买河豚鱼干煲汤致全家5口人中毒
[来源:南海网] [作者:刘麦 王刚] [编辑:杨雨霞]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图解海口一周热闻:海口日报海口网入驻“新京号”
图解海口一周热闻|多彩节目,点亮缤纷假期!
图解海口一周热闻:海口新年音乐会将于2024年1月1日举办
图解海口一周热闻:海口招才引智专场诚意揽才受热捧
图解海口一周热闻:海口获评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
灾后重建看变化·复工复产
圆满中秋
勇立潮头踏浪行
“发现海口之美”摄影大赛
     
     
     
排行
 
旅客注意!海口美兰机场T2值机柜台17日起调整
寻旧日时光 海口部分年轻人热衷“淘”老物件
海口:云洞衬晚霞 美景入眼中
嗨游活力海口 乐享多彩假日
海口:城市升腾烟火气 夜间消费活力足
海口:长假不停歇 工地建设忙
市民游客在海口度过美好假期
2023“海口杯”帆船赛(精英赛)活力开赛
海口天空之山驿站:晚照醉人
千年福地寻玉兔 共庆海口最中秋
 
|
|
 
     www.hkwb.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海口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21001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898—66822333  举报邮箱:jb66822333@163.com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

琼公网安备 46010602000160号

  琼ICP备2023008284号-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