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海南新闻>

海南种稻已有3000年历史 改写世界水稻育种史

海口网 http://www.hkwb.net 时间:2015-02-02 10:43
  海南岛:中国栽培稻种起源地

  虽然春天还没有正式到来,但是海南岛煦暖的中南部地区已经开始插秧,播种新一年的新希望;北部部分地区,也有一些农民开始育秧,不过,多数地区普遍在春节过后才开始育苗和插秧。

  海南岛的水稻栽培历史不可谓不悠久,大约在三四千年前就有稻谷栽培,是我国栽培稻种起源地之一;海南岛野生稻资源也丰富,是我国水稻育种的资源库;海南岛长夏无冬的独特气候条件,更是我国少有的一年能种三造水稻的地区。

  1月,中国粮食主产区的土壤已经进入“冬眠”,而在海南三亚,一粒粒稻秧正在从土壤中“伸出头”来。这些稻秧正在承担着“中国饭碗底部支撑”的使命,一是为内地春种提供稻种,另一是检验稻种的质量。

  这些稻种,有相当一部分是袁隆平的杂交水稻,其祖本就是海南土生土长的野生稻。

  海南岛水稻栽培历史悠久,大约3000—4000年前就已有稻谷栽培,是我国栽培稻种起源地之一。海南岛野生稻资源也丰富,是我国水稻育种的资源库。而且,因其独特的气候条件,是我国少有的一年能够种植三造水稻的区域。

  “禾虽三熟,而往往不给”,海南历来粮食不能自给,要靠岛外输入,苏东坡贬谪儋州时曾感叹“北船不到米如珠”。

  3000年前

  琼岛已种稻

  三亚落笔洞周围就有野生稻。落笔洞是一万年前的海南岛最早居民“三亚人”生活的区域,上世纪30年代的这一发现,让不少专家为之振奋。虽然,发掘鉴定未见稻谷遗存,无法证明“三亚落笔洞人”已经种稻,但至少可以说,具备了野生稻栽培的前提条件。

  海南岛有种植稻类的文献记载始自汉代。《汉书·地理志》记:“儋耳、珠崖郡,男子耕农,种禾稻苎麻。”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教授陈光良认为,海南岛有文献可证的种植稻谷的历史年代至今大约2200年。由于考古学成果已经一再证明,我国稻作的产生及其扩展,是由于古代百越族群的不断迁徙而“连稻声和稻种一齐传播的”。据此推测,海南岛引入种植稻谷的年代应早于文献记载的一至两个千年,至今大约3000—4000年。

  从汉初到唐中期大约一千年,由于海南岛人口增长缓慢,特别是水利设施落后,海南稻谷的种植处于一种迟缓的拓展状态。宋元时代,占城稻的引入和推广,海南粮食生产开始出现转机。所谓占城稻,是宋真宗遣使取种占城(今越南)而得名,适宜山田生长、收获期短、产量较高,海南人也称之为“安南占”(安南也是越南的古称)。

  占城稻种的引进,让海南稻谷从汉代的1-2熟,开始有三熟。明正德《琼台志》记述:“自宋播占禾种,夏种秋收今有三熟者”。

  明代实行奖励开荒、移民屯田、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生产,是本岛全面开发时期。引进的稻谷品种也大大增加,据载粳稻有54种、糯稻有23种。

  但直到新中国成立前,海南米谷尚难自足。民国《海南岛志》称,“全琼所产谷米不足自给,每年由安南、暹罗(今泰国)、安铺(广东安铺镇)各地进口米价,其数达200万两以上。”每逢风灾雨灾,就会引发饥荒。

  海南野生稻改写

  世界水稻育种史

  时常出现饥荒的海南岛,却为解决世界“饥荒”做出了贡献。让中国水稻亩产从350公斤增长到1000公斤以上。

  2014年10月10日,经过农业部现场验收,袁隆平团队研发的超级稻新品种,平均亩产量突破一千公斤大关,达到1026.70公斤。而在袁隆平杂交水稻出现前,中国常规水稻亩产仅为350公斤左右。

  1970年11月23日,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的助手李必湖和三亚南红农场技术员冯克珊在南红农场发现了野生稻雄性不育株。袁隆平带领科研人员,以这棵野生稻雄性不育植株为祖本,育成不育系品种,与保持系、恢复系配套,并于1973年成功培育出三系杂交水稻,亩产量大大提高,被誉为水稻的“第二次绿色革命”。

  海南野生稻资源丰富。1932年和1933年,中山大学植物研究所在崖县南山岭下和小抱扛田边发现疣粒野生稻种。1978年-1982年全国开展野生稻资源普查,查明海南岛生长有普通野生稻、疣粒野生稻及药用野生稻三种,分布各县65处,以普通野生稻为多,有32处,是栽培稻的祖先。(《海南省志·农业志》)

  据省农科院粮食作物研究所所长孟卫东介绍,全国同时分布有3种野生稻的省份,只有海南和云南。

  但是,海南野生稻处于濒危境地。2002年至2012年,省农业厅、省农业科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等单位对上世纪80年代发现并记载的海南野生稻分布点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118个普通野生稻分布点仅剩18个,84.7%的普通野生稻分布点消失,75%以上的药用野生稻分布点消失,83.9%的疣粒野生稻居群受到中重度外界干扰。

  千年山兰稻再焕光彩

  海南稻谷品种数量多,水稻品种,明代有77个,民国时期有240个,上世纪70年代有560个。陆稻品种有44个,按本地习惯分为坡稻和山兰稻,其中坡稻品种13个,山兰稻品种31个,此外还有不少小米品种。(《海南省志·农业志》)

  然而,随着高产稻种的推广,不少本地产量低的特色品种开始逐渐消失。1956年,我省陆稻种植面积达到56万亩,如今,只有中部市县零星种植,品种也仅两三种。

  海南文史专家王俞春说:“过去我们吃过的鸭脚粟、狗尾粟,因为其穗梗的形状像鸭脚和狗尾而得名,上世纪60年代种植面积还有7万亩,现在基本上看不到了。”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旅游业的发展,那些海南独有的和有历史文化的稻谷品种,值得发展。”王俞春说,人们现在吃不仅是为了填饱肚子了,开始注重质量安全和文化历史。

 

 

相关链接:

中国转基因水稻受困产业之难 公众质疑声高涨
"好专家"李开斌:37载水稻育种为让农民"多收三五斗" 被誉云南"袁隆平"
文昌内六村水稻因台风再度绝收 重拾重建信心再建家园
2015年到海南琼海看彩色水稻
中国转基因水稻安全证书今到期 是否续签未公开

 

相关链接:
文昌内六村水稻因台风再度绝收 重拾重建信心再建家园
"好专家"李开斌:37载水稻育种为让农民"多收三五斗" 被誉云南"袁隆平"
中国转基因水稻受困产业之难 公众质疑声高涨
[来源:海南日报] [作者:况昌勋] [编辑:杨雨霞]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图解海口一周热闻:海口日报海口网入驻“新京号”
图解海口一周热闻|多彩节目,点亮缤纷假期!
图解海口一周热闻:海口新年音乐会将于2024年1月1日举办
图解海口一周热闻:海口招才引智专场诚意揽才受热捧
图解海口一周热闻:海口获评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
灾后重建看变化·复工复产
圆满中秋
勇立潮头踏浪行
“发现海口之美”摄影大赛
     
     
     
排行
 
旅客注意!海口美兰机场T2值机柜台17日起调整
寻旧日时光 海口部分年轻人热衷“淘”老物件
海口:云洞衬晚霞 美景入眼中
嗨游活力海口 乐享多彩假日
海口:城市升腾烟火气 夜间消费活力足
海口:长假不停歇 工地建设忙
市民游客在海口度过美好假期
2023“海口杯”帆船赛(精英赛)活力开赛
海口天空之山驿站:晚照醉人
千年福地寻玉兔 共庆海口最中秋
 
|
|
 
     www.hkwb.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海口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21001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898—66822333  举报邮箱:jb66822333@163.com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

琼公网安备 46010602000160号

  琼ICP备2023008284号-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