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边、水边、林里、村口,垃圾步步侵蚀。扫除农村垃圾,恢复“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的乡村风光,已成为海南社会经济发展必须破解的难题。
“琼中、白沙等市县,已经开始探索破解之道,但由于政府投入和农民参与度等问题,长效机制并未形成。”省人大代表邓运周是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什运乡党委书记,对农村垃圾问题深有感触。他认为,农村垃圾问题需要“软硬兼施”,加大硬件设施投入的同时要帮助农民养成卫生习惯。
缺少资金是农村垃圾处理的一道难题。邓运周说,首先垃圾箱、垃圾池、污水排水沟、垃圾车等就是一笔不小的投入,仅仅依靠县、乡镇的投入颇为捉襟见肘,特别是后期的垃圾收集转运,也需要成本。“以什运乡为例,30多个村庄,3辆垃圾车,每年需要20多万元的成本。”
此外,农村垃圾回收利用也是一道难题。邓运周就坦言,像玻璃瓶、酒瓶等,基本上没能实现回收利用,并且现在政府购置的垃圾车只有一个车厢,没有分类的功能。
省政协委员王川芳建议,由省里统筹考虑,全面推进全省农村垃圾的收集、转运、处理等工作,在县、乡、村三级都完善农村垃圾整治工作的机构设置,配备专职人员,加大政府资金的投入。编制全省生活垃圾收运处理设施建设专项规划,进一步统筹城乡生活垃圾的无害化处理工作。
代表委员还建议,政府加大投入,建设乡镇转运站,在每个乡镇建设1-2座压缩式中转站;配套符合实际的垃圾运输车辆;此外还应该划区域,几个乡镇就建1个垃圾处理场,避免垃圾长途运输。前期的基础设施投入,应该争取中央、省、市县的财政资金,运行后,可以实行政府补贴、收取垃圾处理费的模式,保障运行经费。
农民卫生习惯也是农村垃圾治理的一道难题。王川芳说,部分村庄群众经济收入偏低,整日为生活奔波,无暇顾及环境卫生,不少农村随手丢垃圾、人畜共居现象普遍。
邓运周也表示,在农村环境卫生整治过程中,农民的参与度并不高,很多是通过行政强制性来做,往往会出现反弹现象。他认为,应该加强农民的素质教育,让其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当然,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也许需要经历一代两代人,但是需要去做,只有这样才能治本。”
“其实,琼中这几年整治农村环境卫生,我们发现农民的观念、习惯也在发生改变。过去乱倒垃圾,现在开始把垃圾倒到垃圾池里。”邓运周说。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