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人物
夏海波
1982年生于湖北天门市农村,1998年以优异成绩考上湖北四大重点高中之一的天门中学,被老师誉为“北大清华准学子”。1999年不幸患上类风湿性关节炎。家里倾家荡产负债累累。2006年,不想再拖累家人的他悄悄来到武汉街头行乞,乞讨途中他坚持写博客,学英文,于2007年被网络媒体称为“史上最牛乞丐”。2008年在成都完成第一本自传体小说《乞讨日记》并出版发行。2011年,和妻子回到老家抚养儿子,不再乞讨。
两难
一方面,他想摆脱乞丐的标签,不愿“一日行乞,终生为丐”,更愿意当“老师”、“作家”。
另一方面,他知道,伴随媒体的报道,“乞丐”的烙印已刻在他身上。如果没了这个标签,他的生活还能否继续。
他的现实
摆个小书摊养家
“最牛乞丐”夏海波最终没能顶住生活的压力,他带着家人,从老家出来,辗转到深圳,卖书已两个月了。
在深圳最繁华的市民中心附近,夏海波坐在椅子上,将自己写的书《乞讨日记》摆在地上售卖,还有几份报纸,上面登载的都是媒体报道他的内容。他3岁的儿子流着鼻涕在附近乱跑,其妻在后面紧追。
从2008年开始,夏海波因用英语乞讨、写书等,被媒体称为“史上最牛乞丐”。他因长期患有类风湿关节炎,生活无法自理,需要妻子在身边照顾,平时都是一家人出门卖书。
和妻儿坐地铁半个多小时,从租住的郊区来到市中心,可他的小摊摆了不到10分钟,城管的车来了。城管的态度很好,但夏海波的摊还是不得不换地方。
说,自己身体不好,出来卖书的时间短,尽管很多地方的城管对他都比较照顾,但人多的地方还是不让摆摊。他每天的收入不过百元,需要支付一家的费用,以及他的药费。
很怀念2007年、2008年的“黄金时期”。
媒体集中报道后,夏海波从一个乞丐变成了“史上最牛乞丐”。他也觉得,很多人不认识夏海波,但知道“最牛乞丐”。
被媒体报道后,以前少有人问津的夏海波,每天的收入突然增加到500多元。现在回想起来,夏海波说:“当时太不珍惜那个机会了,媒体报道后没有抓紧时间赚点钱。”
最后悔的是,没有趁最火的时机赚点钱,没有经营好自己的生活。他认为,媒体报道后自己就是名人了,怕一直乞讨会影响自己“名人”的名声,决定去一个别人不认识的地方。
出书后,夏海波在长春的书店签售,几百名读者等着。夏海波说,当时感觉飘飘然。
可签售的“光环”结束后,夏海波连离开长春的路费都没有了。签售期间的吃饭、住宿都要自己出钱,他不得不又从出版社回购一些书,在路边摆摊卖书赚路费。
2007年年底,夏海波在凤凰卫视录节目时,甚至说出:“以后不乞讨了。”主持人提醒他,“你这样说,全国都看得到”。夏海波想了想,仍点点头。
以为,他从此就成了作家,可最后没钱吃饭,还是要去乞讨。“生活的压力让我明白,名誉都是虚的,生活还是要靠自己站在街上去乞讨。”
他的自尊
不愿接下5块钱
媒体报道后,夏海波就被贴上了“乞丐”的标签。他认为,这是把双刃剑,媒体宣传后书好卖了,可他似乎也摆脱不了“乞丐”的标签。夏海波经常想,“不管以后走到什么程度,别人是否一直会说,这不是那个乞丐吗”。
当上“最牛乞丐”,也改变了他以前设想的生活轨迹。他本想攒点钱开个小店,可媒体报道他出书后,他称只好放弃之前的想法,一心写书。
“乞丐”的身份让夏海波出了名,也帮他卖出一些书,但夏海波内心却并不喜欢“乞丐”的身份。
的老家在湖北农村,有时会有乞丐上门讨饭,当地人很反感,夏海波从小就认为乞丐是没有能力,不劳而获的人。可等到17岁,夏海波患病后,他不得不面对不仅上不了学,甚至连干农活都干不了的现实。
说,他感觉到家人对他的态度发生变化。于是买了很便宜的止疼药,拄着拐杖出了家门,离家出走。
2006年,夏海波出门后发过传单、帮人打过字,但都因身体原因被辞退。他在武汉中山公园看到一个老人拉二胡,有人给钱。夏海波回去考虑了一个月,“我们在农村看到乞讨的人都很反感,从小受到的教育就是不喜欢乞丐,心里很放不下这个面子”。可房租、药费的压力,让他不得不挂上了“要饭,泣血求助”的牌子。夏海波说,他从那时就担心,“这块牌子会不会摘不下来了”。
一个卖西瓜的看到夏海波,停下说,“你想吃西瓜,自己去劳动啊”。说完丢给夏海波5块钱。夏海波把钱扔在地上,他感觉自尊受到伤害。
认为,别人给钱是出于爱心,“我感觉他的话语伤害了我”。
“这个要饭的”、“骗子”,夏海波乞讨时时常会听到这样的话语,但时间长了他也无所谓,毕竟生活还要继续。
他的狂妄
“拿诺贝尔文学奖”
2011年到2014年,夏海波和妻子回到老家抚养儿子,不再乞讨。可在老家的三年,夏海波却异常压抑。他不能下地干活。村里人对他的“乞丐”身份有看法,很少交流。夏海波也感觉“和他们是两个世界的人”,没有共同语言。他说,自己喜欢和文艺界的交流,比如“记者、编辑、大学生”。
结婚时,他没有邀请同学。“我是同学中最出名的一个,也是混得最差的一个”,他说,自己处在社会最底层,感觉和同学们不是一个境界的人。
看到有的媒体列出了历年的网络红人,芙蓉姐姐、凤姐等人都在列,却没有“最牛乞丐”,夏海波颇为不满和遗憾。
成名之初,为了保持媒体关注度,2008年,在一个电视节目上,夏海波说,他是“中国唯一有资格拿诺贝尔文学奖”的人。
回忆起当年的做法,直呼“想法太浮躁了,当时太天真了,自以为是”。现在,他觉得顺其自然最好。
也不明白,人们为什么喜欢看他的狂妄和炒作。2010年,他又去另一家电视台录节目,编导为了节目效果,让夏海波在节目上继续称“我要获诺贝尔文学奖”。夏海波说,他再也说不出口。
他的规划
又写了两本书
喜欢别人称他为“老师”、“作家”,他感觉这样的称呼很高尚。但他心里也认为,“我算不了什么老师,更不是作家”。他常常问自己:“我算作家吗”。他对自己的定位是:“乞丐中唯一的作家,作家中唯一的乞丐。”
说,他对作家的概念也不是很了解,“可能要有一定的社会责任感,一定的成就吧”。他认为,莫言和贾平凹那样的人才是作家。夏海波一直把自己当成作家,他想多出几本书,巩固地位。
现在,夏海波渴望被关注,多卖点书,又似乎看透了媒体的报道。“很多媒体报道过,又感觉从来没报道过,因为生活还是要靠自己。”
他的《乞讨日记》已经印刷1万7千本,通过书店卖了5000本,他和老婆摆地摊卖了近4000本,他的父母也帮他卖了3000多本。但一家人的负担和买药的费用,让他根本攒不下钱。
现在,他又写了两本书,一本20万字,一本18万字。他说,不能急于出版,他希望认真修改,多沉淀一下。
相关链接:
记者曝光街头乞丐“变装交班” 称就想提个醒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