阉公鸡、填肥鸭、做年糕 海南传统年俗你还记得多少?
春节,是中国人永不改变的期待,当成串的大红灯笼和喜庆的中国结被张挂起来,琳琅满目的年货被摆起来,人们会心一笑:又要过年了。海南俗语里有“年怕中秋,月怕十五”,一过八月十五,海南人就开始为春节忙活了:阉公鸡、填肥鸭、做年糕、置年货、贴对联……诸多元素的年货组合在一起,烘托出海南吉庆祥瑞的过年气氛。海南各地过大年各有什么样的不同?小编带读者提前领略各地不一样的年俗。
准备期:
【祭灶“过小年”,祈好运】
海南人过年是从腊月就开始了,一进入了腊月,新年的气氛就来了。农历腊月二十三,是春节前的一个重要民间节日,人们称它为“祭灶节”。祭灶是男人的事,家里灶上的神像要请下来烧掉,送灶王爷上天,给灶王爷上供的目的是让他“上天言好事,下地保平安”,把灶王爷伺候好了以后,上天向玉帝报告就不会说人间坏话了,祭灶的时候还要预备清水、草粮,这是给灶王的马吃的,直到了正月初一才迎接灶王爷回家。
【“采屋”“送穷”送走晦气】
把灶王爷送走了以后,就要开始打扫房子了,这就是“采屋”(海南话)了。采屋,简单说就是在家里进行大扫除。一般要用青竹枝叶捆成的大扫帚,把屋顶、屋檐及墙壁上堆积的灰尘、蜘蛛网等脏物清扫干净,除大清扫屋宅的灰尘脏物外,还包括清洗家具、衣被等。农历腊月初一到二十二或二十三,家家户户就忙着打扫室内室外的卫生,清洗蚊帐被褥,连箩筐家具也洗刷一遍,把内内外外都收拾干干净净。然后把几件破旧的东西拿到村口放火烧掉,称为“送穷”。
【贴春联:除旧迎新】
在海南普通百姓家,他们贴的春联都无不饱含着对来年的祈祷与企求:穷人希望来年能发财;当官的人希望来年能升迁;富人希望能平安健康;而更多的人都希望年年有福,有喜……因此,海南人在春联的挑选上,一般都比较传统,仍保持有中华民族的千年传统文化。
春联是一个家庭的一面镜子,它反映了人们对生活的追求与态度,因此,在挑选春联时,海南人都很注重勤劳、节俭之类内容,特别是正堂室大门的春联,最能反映一个家庭对未来生活的企求。在海南,贴春联一般都在除夕之夜降临之前完成,并且一般由小孩子或年轻人来完成。
最独特的是贴春联的同时还贴“利是钱”,一种红纸制成的、满是小圆洞的纸。只要到乡下走一走,便可看到,家家户户的大门框上都贴着四张随风飘扬的“利是钱”,而在其他小门上也贴着,甚至连家里的与“柴米油盐酱醋”之类的物品及水缸、炉、灶和犁、耙等农具等,都贴上了“利是钱”,这不仅是一种美好的祝愿,还是一种企盼。
海南人还喜欢在每个门口挂上一串红绳子绑着的桔子,桔子要挂偶数,表示出门“大吉大利”。
【年货备足迎新春】
在文昌过年,各家各户总少不了一样东西———糖贡。文昌的糖贡是过年待客佳品,又是拜年常带的礼品。
在陵水过年,陵水人爱吃槟榔,槟榔在他们心中含义特殊,为此,陵水人家家户户都会准备许多槟榔。将其切成四瓣,然后再配蒌叶。
而疍家人过年,除了杀鸡喝酒,还少不了马鲛鱼,按疍家习俗,吃马鲛鱼,年年有余;做马鲛鱼丸,圆圆满满。
【做年糕:一年比一年高】
除夕赶制红糖年糕。说到过年,在海南许多市县都有做年糕的风俗,三亚也不例外,但是三亚的红糖年糕则是众多年糕中的一绝。
三亚红糖年糕的主要材料是糯米粉,先把糯米粉放入盆中用水调匀,然后掺入些椰子粉末、花生等再调匀,然后将细碎的红糖拌入水中融化,加入盆中,用力搅拌,直到混合物成为均匀的糊状物。之后将其放入锅中蒸几个小时。蒸好后的年糕非常有弹性,颜色是酱红色的,吃起来口感像软糖一样,味道极好。
红糖年糕在过去只有过年才能吃得到,家家户户到了除夕都会在门前架起锅蒸煮。现在生活好了,市场上也能买得到过去过年才能吃得到的红糖年糕,但是每逢过年大伙还是会亲手做一份感受年的气氛。
舌尖上的春节:
【文昌鸡】
不要问海南人过年必吃什么?过年过节有鸡吃,是所有海南人的根深蒂固的情结。鸡与 “吉”同音,吃鸡,代表着一种隆重,一种祝愿。和北方人不同,海南人过年不一定要吃饺子,但一定要吃鸡。无论多穷的人家,也要养几只鸡过年。在过去的那些年月里,鸡是海南人生活幸福的一项重要指标,也是海南人待人诚意的一块试金石。过春节时,海南人见面问候的话语是“鸡肥否?”谁家养的鸡肥,就意味着这家过的年很富足。在农村,年过得好不好往往是以鸡杀得多少来评价的。前些年人们的生活水平普遍较低,但逢过年,一般村人还是舍得杀鸡吃的。乡亲们同情那些贫寒人家,又怕直接上门打听让对方没面子,只好悄声问这家的子女,你家过年杀几只鸡?回答说没有,就有人交头接耳了,消息不胫而走,人们心目中就多了一个无用的家长和一群不幸的孩子。如果哪家的儿子双手抓着一个大鸡腿弄得满脸是油,是一件叫人舒服的事,全村人都会对这个吃鸡的孩子的家庭刮目相看。
在农村,普通人家过年,从大年三十到正月初六,要接连杀6、7只鸡。过年再有大人问孩子“你家杀几只鸡?”已经不是有意打听别家人的鸡情了,只是一直流传下来的问候话而已。
【香煎马鲛鱼】
作为“年年有余”的预兆与吉祥物,鱼,不仅是除夕晚宴(年夜饭)的首道菜,也是亲朋好友之间馈赠的吉祥礼品,且大大增添了传统节日的喜庆气氛。马鲛鱼是我国南部沿海地区最贵的鱼类品种之一,其肉质结实,味道鲜美,营养价值极高。在海南,马鲛鱼俗称黑鱼,在民众生活中有着悠久的历史,有“山上鹧鸪獐,海里马鲛鱼”的赞誉。
【斋菜煲】
每逢农历大年初一、初九,海口人家家户户必吃斋菜。初一吃“斋”,意思来年不杀生,干干净净;初九吃“斋”,图日子平安吉利。斋菜煲所用食材的寓意:
发菜:寓意发财,财源滚滚日进斗金。
甜菜:甜甜蜜蜜,生活美满。
水芹:勤劳肯干,力塞人困不死(勤快人饿不死)。
青蒜:能说会算,不会吃亏。
荞头:荞与海南方言的较谐音,寓意较别人强,比别人厉害。
茨菇:海南方言除旧的谐音,辞旧迎新之意。
刺粉:粉丝的一种。寓意细水常流,会持家兴业。
金针:黄花菜海南叫金针,寓意有财,家底殷实。
木耳:海南话称猫耳。俚语云:耳猫猫(耳皱皱),听母话。教人尽孝。
甜竹:腐竹的一种,寓意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黄豆干:条状、染成黄色那种。寓意金条,手里有货才是硬道理。
花生:又叫长生果,祝福家人健康长寿。
【菜包饭】
在一些乡村,吃“菜包饭”也是重要的习俗之一。东山镇紫罗村村民陈海说,他们家乡除夕都要吃“菜包饭”,这个习俗传承已久。所谓菜包饭,就是把肉、菜、饭混在一起,用菜叶包着用手捧着吃。据陈海介绍,菜包饭的制作还是很麻烦的,首先是要煮好干饭;其次把包饭用的油菜洗干净晾干;再备些蒜、韭菜、瘦肉、鸡肉、虾米或者腊肠。这些原料备好后,先把菜、肉炒好,再用蒜头、虾仁等起锅炒饭,把菜、肉倒进饭里拌匀。最后,趁热把饭打进菜叶里,用手拢成团捧着吃。吃菜包饭,寓意团团圆圆。
【红糖年糕】
按海南风俗,每逢农历腊月,许多农户都为欢度新春佳节而赶制年糕,一般家庭都是一次制作十几斤年糕。在海南很多地区,红糖年糕是过年必备的节日甜品。在海南,从大年初二至正月十五,陆陆续续走访拜年的亲戚朋友都会送上一个个香甜的红糖年糕作为拜年礼。
【糖贡】
海南文昌市的著名特产。古时作为贡品进献朝廷,故名糖贡,商品名为糯米花。每逢春节,文昌民间各家每户必备糖贡,用来招待亲友和贡年,在文昌民间更传有“无鸡不成宴,无糖贡不像过年”的谚语。
【文昌饺子酥】
饺子酥形似饺子。饺子酥的原料分为皮料和馅料。皮料由面粉、适量鸡蛋、熟猪油、白糖制成;馅料主要有炒花生仁、炒芝麻、白糖等。有包装品,一般在海南市场、超市都可以买到,甚至可以网购。
【领带酥】
因造型似领带而得名。制作时,先将面粉、适量鸡蛋、熟猪油、白糖、清水拌一起和好,再用擀面杖擀成薄片,然后用刀切成约5cm长、2cm大的条块状,用刀从条块中间切一道口,用手一块一块地从两端朝相反方向扭串过去,就成为领带扣扎的形状,放在花生油里文火炸成。市井小吃,一般在街头巷尾偶尔能遇到。
【煎堆】
煎堆是海南的风味小吃之一,流行于著名侨乡文昌市一带,尤其是以锦山地区最为出名,故当地方言又称“锦山空心珍袋”。它是一种油炸米制品,无馅,大如排球。文昌一带,市井小吃,没见有包装品出售。
【椰汁板兰糕】
以板兰叶为主要配料,板兰是一种热带草本植物,有特殊的板兰香味。归侨的人喜欢用板兰叶配制食品,而又以椰汁板兰糕最负盛名。主要原料是以处理过的粘米浆分别加入绿色的板兰叶汁和椰汁,在平底蒸盘中层层相隔蒸成。市井小吃,一般出现最多在海南老爸茶店内。
【萝卜糕】
将由五花腩肉粒、萝卜丝、粘米浆制成的萝卜糕浆倒入方盘,再均匀地洒上虾米粒和叉烧粒后,以旺火蒸熟,待稍微放凉后再切块,滴上香油加上熟芝麻和葱粒,色味俱佳的海南萝卜糕就诞生了。
【椰子糕】
海南特色小吃中的一种,听名字就能猜到其味道与椰子有关。椰子糕呈扁圆型有碗底般大小,外面用椰叶或香蕉芭蕉叶裹成。除了具有年糕的绵软特点外,其馅是最大的特色。有包装品,海口、三亚大超市可以买到。
【海南各地域过年习俗集锦】
压岁钱忌“四、六、七”
过年长辈都得给家里的小孩分红包做利是,俗称“压岁钱”。文昌民间给小孩压岁钱忌讳“四、六、七”三个数字。“四”本来不查,但是文昌话“四”与“死”谐音,认为不吉利。“六”本来是吉祥数字,人们常说“六六大顺”,但因棺材板是六块,故忌讳“六”;“七”,因民间人去世后要吊祭七个七,叫“做七”,因而认为“七”不吉利。
琼北地区大年初一不扫地
大年初一,琼北一带百姓是不扫地的,认为大年初一扫地,会把家里的财扫出去,全年就无财可发。在农村,大年初一上香奉公,家家户户燃放鞭炮,炮纸遍地铺红,非常壮观。如果认为屋太脏,要扫必须从门口往里扫,俗称“捞财”。
海口乡村——采屋·围炉·吃斋菜
海口农村的春节风俗很热闹,说起过年,首先要提到“采屋”(海南话)了。采屋,简单说就是在家里进行大扫除。一般要用青竹枝叶捆成的大扫帚,把屋顶、屋檐及墙壁上堆积的灰尘、蜘蛛网等脏物清扫干净,除大清扫屋宅的灰尘脏物外,还包括清洗家具、衣被等。这种习俗在海口乡下很讲究,代代相传。
年夜饭总是过年中的“重头戏”,海口的乡村当然也不例外。传统上,海口人把除夕的年夜饭称为“吃围炉”。全家人围着一个火炉,火炉上架着一个锅,家人就围在旁边吃饭。鸡肉是必不可少的,还有我们本地的名吃——乳羊。锅汤滚开,用筷子夹着切好的肉和菜往汤里氽,滚熟了就可以吃,蘸上佐料,味道鲜美。
吃“菜包饭”。在一些乡村,吃“菜包饭”也是重要的习俗之一。东山镇紫罗村村民陈海说,他们家乡除夕都要吃“菜包饭”,这个习俗传承已久。所谓菜包饭,就是把肉、菜、饭混在一起,用菜叶包着用手捧着吃。据陈海介绍,菜包饭的制作还是很麻烦的,首先是要煮好干饭;其次把包饭用的油菜洗干净晾干;再备些蒜、韭菜、瘦肉、鸡肉、虾米或者腊肠。这些原料备好后,先把菜、肉炒好,再用蒜头、虾仁等起锅炒饭,把菜、肉倒进饭里拌匀。最后,趁热把饭打进菜叶里,用手拢成团捧着吃。吃菜包饭,寓意团团圆圆。
吃斋菜。每逢大年初一,吃“斋”也是流传于海口民间的传统习俗。斋菜煲是海口民间的传统菜,它的最大特点是不使用动物性原料。海口斋菜煲的制作方法非常讲究,先将腐竹、粉丝、黄花菜、冬菇、黑木耳等干菜分别浸发漂洗干净,在开水中过一下,滤干,再分别用热油炒匀,入味煨熟待用;把黑豆芽、甜菜、水芹等分别洗净切好,煸炒入半味;黄豆腐干切成长条状,热油略炸成黄色,再加味料至入半味。接着净锅烧热,油热后将全部菜料放入,下清水,调入适量生抽、味精、麻油,慢火煮透。然后将煮好的斋菜分别按其原料的颜色间隔摆放入砂锅中,用中火煮开即可上席了。
初一吃斋,意思是来年不杀生。如今,这种习俗在很大程度上被保留了下来,在不少人看来,初一吃斋,调整了过年的饮食结构,有利于身体健康。
大年初一过后,剩下的流程就是走亲访友了。大年初二一般是出嫁的女儿和女婿回娘家探亲的日子。回娘家探亲,一般都要带上两种礼物,年糕和桔子。年糕,海口一些乡村也称甜粑或粑筐。它用糯米碾成的粉末和着黑砂糖搅成糖浆,倒入竹筐中搁在锅里蒸熟。传统上,村民习惯用一张红纸将年糕包起来,寓意大红大吉;桔子的“桔”和吉祥的“吉”谐音,所以送桔子也有送吉祥之意。
随着社会的发展,海口乡村在传承这些年俗的同时,春节习俗也被赋予一些新内容。如很多地方春节期间除了一些传统习俗,有些老人相约一起下棋,年轻人则在一起举行拔河、打排球、舞狮等文娱活动。
琼海——送穷·备年·做新娘酒
琼海人过年不叫过年叫“做年”,是把过年当作一件大事情来做,充满浓浓的期待。琼海人过年有很多风俗。
“送穷”。农历一到廿二廿三,家家户户就忙着打扫室里室外卫生清洁,清洗蚊帐被褥,连箩筐家具也洗刷一遍,把内内外外都收拾得干干净净。然后把几件破旧的东西拿到村口放火烧掉,称为“送穷”,意思是说把那些诲气全部送葬掉,以换来新一年的好运气。
“备年”。把“穷”送掉,就上市赶集采办年货了。给全家老少都买套新衣服、鞋袜,添置家具农具,油盐酱醋、春联年画、纸钱香烛等等。北部地区,磨米做年糕,称为“甜粑”,寄意明年能种得一块大田,日子过得甜甜蜜蜜。南部地区制作花生爆米花糖,意为明年日子火爆甜蜜。除夕之前,贴好门联年画,门楣上还贴有一种叫“篱屺钱”的纸符。
“围炉”,也叫“守岁”。除夕这天,宰好鸡鸭鹅,备好各种菜肴,祭拜祖先之后,入夜,全家大小围坐一堂,父母给儿孙送“压岁钱”,儿女给父母送“孝敬钱”。一家人过去是饮茶叙话,父母给儿孙说些关于来年生产生活、做人处事的话,儿女给父母祝福拜年。现在是围着看春节联欢晚会节目。一直得到午夜时分,家长把香炉里的旧炉灰换掉,换上新的用一种草烧出来的灰,沙土,米粒等等。然后摆三茶五酒,饼干糖果,斋菜斋饭,祭拜祖先。
这祭品有很多讲究。“三茶五酒”是三杯茶或五杯酒。斋菜一般是水芹、茄子、碗豆、京粉丝、鱼等。“围炉”之后,大家入睡,躺进暖暖的被窝里“孵年”。意为期望明年是个温饱之年。
大年初一至初三,也有忌讳,初一不能杀生,初二才能杀鸡杀鹅。初一初二不能把除夕之夜燃放的爆竹纸灰扫掉,那是会把钱财扫掉的。
南部福田、上埇、潭门等地,还流行一种“做新娘酒”的习惯。年内有女儿出嫁新婚,初一回娘家来拜年,得把叔伯兄弟各户拜遍。每户都摆上酒席,等着女儿女婿上门拜年。只怕是动一动筷子,吃一二口菜也行。家主还得给女儿女婿送红包。女儿女婿只送上爆竹,一般是个“炮车”,一进门就放,告诉大家,儿女回门拜年来了。当然,凡拜年的人都要带去鞭炮礼品。因此,村子里,大年这几天都炮声不断,笑声不断。
“炒谷口”,是在初三上午举行。这顿午餐的饭菜全是炒熟的。北部地区的年糕这天才切成小块煎软来吃。“炒谷口”,取意为盼望今年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人们丰衣足食。
澄迈、临高——拜公祖·睡福·吃墨鱼
在澄迈一些地方,在大年二十九下午就开始宰猪,往往是几户人家合杀一头。三十那天,就开始用猪肉、内脏、饭团等祭拜“公祖”,求“公祖”保佑全家身体健康,出入平安,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如果是在年头已许愿的,要在那天还愿。而这个过程就称为“围炉”。“围炉”结束后才能动手杀鸡鸭等。一到半夜凌晨12点,家家都在摆祖先香炉灵位的正厅里,摆上两小堆刮去表皮的小块甘蔗,一个柚子,三个桔子,及猪内脏等,然后点上香烛,燃放鞭炮迎接新年。这个过程叫“上香”。上香后,大人开始做新年和第一顿饭,叫上全家人吃。第一碗饭必须要吃完,另外必须要盛第二次饭,多少不论,能吃多少就盛多少。
而与澄迈相邻的临高,把除夕晚上全家人吃饭称为“围炉”(这其实就是通常所说的团圆饭、年夜饭)。“围炉”后,大人就叫小孩子穿上新衣服袜子睡觉,这叫“睡福”。睡时间越长就越幸福。到了上香时间,全家人醒来,儿女给父母、晚辈给长辈拜年,后者则给前者红包。上香结束后,全家人吃饭,只能吃素菜不能吃荤菜,如芹菜、青菜、大蒜、扁豆、豆腐等,做菜时只能用花生油炒,要过大年初一中午12点后才能吃鸡肉。吃完饭就睡觉,一直睡到大年初一上午9点多或更长时间。反正初一不能去串门和拜年。
在拜年时间的选择上,各个地方不一样。比如说临高,从大年初二就开始拜年。一般首先先去是最重要的人家,如女儿女婿回娘家、下级去上级家、晚辈去长辈家等。去的时候要买柑桔、鞭炮,寓意大吉大利。见面高喊“恭喜”,然后燃放鞭炮,寓意岁岁平安。从初二到十五,只要听到鞭炮响,就知道是谁家又有人来拜年了。在拜年的酒桌上,经济宽裕的人家有一道菜必不可少,那就是墨鱼。临高话叫墨鱼为“hong”,发音有点像“通”。新年吃了“通”,一年到头做什么事都通,都顺利。因此在正月,临高的墨鱼很贵,也很好卖。
三亚——除夕做年糕·姑爷拜年买鞭炮
三亚地处少数民族地区,其年俗在继承了传统习俗外,又融汇了不少特色元素。
除夕赶制红糖年糕。说到过年,在海南许多市县都有做年糕的风俗,三亚也不例外,但是三亚的红糖年糕则是众多年糕中的一绝。
三亚红糖年糕的主要材料是糯米粉,先把糯米粉放入盆中用水调匀,然后掺入些椰子粉末、花生等再调匀,然后将细碎的红糖拌入水中融化,加入盆中,用力搅拌,直到混合物成为均匀的糊状物。之后将其放入锅中蒸几个小时。蒸好后的年糕非常有弹性,颜色是酱红色的,吃起来口感像软糖一样,味道极好。
红糖年糕在过去只有过年才能吃得到,家家户户到了除夕都会在门前架起锅蒸煮。现在生活好了,市场上也能买得到过去过年才能吃得到的红糖年糕,但是每逢过年大伙还是会亲手做一份感受年的气氛。
姑爷拜年须买鞭炮。大年初二是外嫁女回娘家拜年的日子,这一天丈夫必须陪同女方带着礼品一同回娘家拜年,无论是带补品也好、带小吃也好,所带的礼物中必须有一件非有不可—鞭炮。
据了解,在三亚,姑爷大年初二随同妻子回娘家拜年必须购买一挂鞭炮。这是多年来的风俗。每年陪妻子回外家拜年都必须准备鞭炮,来到岳父母家门口后,将鞭炮交给其他亲属,鞭炮放完以后才能进门向老人和其他亲属拜年。带鞭炮到岳父、岳母家拜年,不仅是一种礼节性的需要,同样也是对长辈和其他亲属的祝福。
陵水——接香·搬年货·拿槟榔拜年
大年三十晚上,新年钟声敲过,家中最重要的男丁就要恭恭敬敬地点上几柱香。当地的老人们说,相传,从大年三十的12点到大年初一天亮,这段时间代表着吉祥的各路神仙会陆续降临人间,把吉祥和财气带给人们。这些香就是用来迎接神仙的。负责点香的男丁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就是“接香”。从大年三十的12点到大年初五,家里的香火一定要延续不灭。因为在陵水人的观念里,香火的延续,也代表着这户人家子孙兴旺。
“搬年货”。海南很多地方大年初一早上都会吃一顿斋菜,陵水也有同样的风俗。但是与别处不同的是陵水人给斋菜赋予了新的涵义。在陵水,人们管吃斋菜叫“搬年货”。大年初一一大早,勤劳的主妇们便开始为“搬年货”而忙碌。金针菇、粉丝、茄子、腐竹等各种素食材料经过主妇们的巧手烹制,为清晨平添了一份温馨的香气。等全家人起床,团团围坐,一人一碗米饭,一起吃着香喷喷的斋菜。大人们总会招呼孩子“多吃一点”,把各种丰富的“年货”全“搬”进肚子里面,这一年都会财源广进、生活富足。
拿槟榔拜年。陵水人爱吃槟榔,槟榔在陵水人心中有着特殊的含义,像春节这样重要的日子更是少不了槟榔。在过年之前,陵水人家家户户都会准备好许多槟榔。把槟榔切成四瓣,然后再把一种吃槟榔时专配的叶子(俗称蒌叶)涂上一些特制的酱料后叠成小三角。大年初一,到了该向长辈们拜年的时候,带上一大把槟榔才好“行动”。每见到一位长辈,晚辈就会拿出两小瓣槟榔配上一个“小三角”放在手心,然后双手捧着,一边说“新年好”一边恭恭敬敬的递过去。长辈笑着接过槟榔,就等于接受了晚辈最诚心诚意的祝福。
五指山的黎族——封米缸·新水洗脸·灌牛酒
提起海南中部,很自然想到五指山和五指山下的黎族同胞。黎族的节俗是五指山年俗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它具体包括哪些内容和特色?日前,本报记者专访了省民族博物馆原副馆长黄学魁。
封米缸。封米缸仪式是过春节的序曲。农历十二月中旬,村里家家户户的女主人即举行封米缸仪式,其方法是选择数目为单数的吉日晚上,夜半鸡鸣三遍之后,将上好大米倒满自家专用的米缸,然后用一片红纸封住缸口系紧。至正月十五那天举行揭缸仪式,并用缸内的大米煮饭,供全家食用。
制做春节糯米糍饼。农历十二月二十九日那天,家家户户都要制做春节糯米糍饼。即用蒸锅将浸泡过的山兰糯米蒸熟,放在木臼内舂烂,再捏制成糍饼。制做的春节糯米糍饼有两种:一种是普通圆糍饼,碗口大小,主要供春节期间食用。
新水洗脸。正月初一凌晨,家家户户要将自家缸内的水倒掉,然后从井里挑来水倒满缸里,叫“换新水”。再用这些水烧热供全家洗脸,叫“新水洗脸”,祈求新年里眼睛明亮,办事顺利。
给牛灌酒。这是黎族的传统特色年俗。大年初一上午,家家户户要将特制的牛酒灌给自家的牛喝。一般每头牛要喝一小桶酒。黎族人认为,耕牛也是主要的劳动力,每逢春节,耕牛也应停工休息,喝酒补身,以增精力,来年更有力劳作。故凡负犁拉过年的牛,这个时候均有机会大醉一场,牛酒中掺有数种跌打损伤祛风等功效的草药汁。牛喝过后,要醉卧二三天方醒。以前大户人家拥有牛只几十上百头,每年春节往往要用掉几十缸酒。
拜年。拜年是过年中最热闹、有趣的一部分。正月初二至正月十五这十几天内任何一天都可以拜年。拜年的形式多种多样,拜年的礼节亦十分讲究。有同族间拜年的、有亲戚、朋友间拜年的,有女婿向岳父家族拜年的。其中女婿向岳父家族拜年最为隆重,届时女婿要领着妻子、本家族的兄弟数十人,逐一地向包括岳父家在内的所有家族进行拜年。春节拜年时要鸣放鞭炮、互敬槟榔、香烟、喝山兰甜酒和酒席上对唱山歌等。正月十五前亲朋间的互相拜访,若造访者鸣放鞭炮,主人则视之为拜年,即以拜年礼节款待客人。
东方年俗——拎鞭炮拜年 扛“神明”报平安
东方的人们在大年初一这天,先是自家人和乐融融的坐在一起吃早饭。早饭过后,家人很少去别的地方娱乐,也不去邻居或朋友家拜年。他们就只是全家人聚一起在自己家里玩。东方人把春节的第一天看成是一次家庭成员的聚会,和家人聚在一起闲话家常比去串门拜年重要得多。
拜年要拎鞭炮。春节拜年时,人们都不会两手空空的去拜年。那东方市的人们会拿什么作为礼节去拜年呢?当地居民李先生介绍说,他们都是拎着鞭炮去拜年。春节里,东方市人来人往的街道上,就会有很多人在摆卖着鞭炮,每个路过的人都会买上一串作为礼节去拜年。刚到对方家里时,就在主人家门口把鞭炮点燃,这是给别人送吉利的意思。东方人很讲究这个礼节,如果客人来自家拜年的时候不带上一串鞭炮,这样对主人家来说是很不礼貌,不受欢迎的。
送“神明”。大年初二,东方市八所镇斯文村的人们就会扛着一个用木雕做的“神明”到每户人家送平安。在快过年的时候,每家每户就会交钱给一个人包办,这个人是由每家每户自己推选出来的代表,每年都轮流负责,今年轮流到的人家就负责包办这次“神明”报平安活动。先在庙里给神明祭奉些鸡蛋、饼干、橘子之类的东西。祭奉完后,负责人就找几个人扛着“神明”去每家每户去串门。“神明”来到那户人家,那户人家就要上香拜祭,这就意味着“神明”来自家送过平安了。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