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媒体报道称,春节期间有多达45万中国游客赴日消费,购物消费近60亿人民币。除了电饭煲等传统热门商品依然畅销,温水洗净马桶盖成为今年的一大购物热门。日本当地媒体称,“马桶盖几乎处于断货状态”。
日本马桶盖有特定消费群体
春节前,著名财经作家吴晓波的一篇文章《去日本买只马桶盖》在网上热传。这篇文章描述了他所观察到的“中国人在日本免税商场的购物盛况”。
电子化、智能化、带热水冲洗,烘干功能的马桶盖,从其本身价格与功能的对比来讲,其效用的边际提升并不高。所谓边际提升,简单地说,就是花了多少钱,带来多少好处之间的一个比较。显然,比起从公共卫生间,到独立卫生间,再到蹲式便器,到抽水马桶,最后到智能马桶盖,相对而言,最后一个环节是最可有可无的。也正因为如此,并不是每一个有购买能力的人都会去买智能马桶盖。反过来说,同等的钱带来的提升效用最小。这就意味着,智能马桶盖是一个典型的消费升级产品。
那么,能够购买这个产品的消费者,都属于中产阶级,甚至上中产阶级。这个阶级有余钱,也有闲暇。加之网络的发展,微博、朋友圈的炫耀作用,都会极大地刺激这个群体的购买欲望。更何况,根据日本企业的说法,虽然马桶盖是中国出口到日本,但其生产标准完全依据日本的相关标准,加之更低的消费税收,在日本购买可谓物美价廉。所以,出现日本游时抢购智能马桶的现象,也就并不奇怪了。
正视产业链差距即可
不过,归根结底,中国人在日本疯抢电饭煲、马桶盖,还是因为这些产品的性能优势。虽然有媒体发现,受到去日本旅游的中国游客欢迎的一款智能马桶盖,是中国宁波生产的,不过,马桶盖虽然在宁波生产,但仍然是出于日本技术。
在《去日本买只马桶盖》一文中,这种技术差距表露得更加明白。吴晓波援引了生产电饭煲的美的公司的工程师的话:“日本电饭煲的内胆在材料上有很大的创新,煮出来的米饭粒粒晶莹,不会黏糊,真的不错,有时候我们去日本,领导也会悄悄地让我们拎一两只回来。”而其原因则在于材质上的问题,而美的“现在还没有找到办法。”
这些看似简单的产品其实并不简单。塑料件的紧密,背后是注塑技术;判断水温与气压,机器的智能要依靠传感器与软件;而耐用性则与材料、热处理等相关;这些环节都搞好了,最后还要依靠装配线上工人的技能与责任心。而且,既然是商品化生产,从研发到生产到装配,还得在一定成本之下,所以,一个电饭煲,一个马桶盖背后,是国家产业链的整体实力。
以前读大学的时候,爱华、索尼的随身听非常流行,便宜的300多,贵的一千多。中国自己的品牌则明显要粗笨一些。日本产品的优势之一在于机械部分,后来,正是因为MP3不需要精密的机械部分,才为中国制造的MP3取代随身听提供了一个有利的优势。
那么,当年的中国能否制造出那么小巧的随身听呢?也许可以,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基于产业链的差距,良品率、加工方式、返修率等可以预见的问题,必然造成价格远远高于日本人生产的。
有人说,中国的目光,不应在这些小东西上,而在于军舰、航母、登月等等,但是,这些东西都是不计成本生产出来的。如果乐观地说,各有各的优势,如果更加保守一些,某种程度上看,随身听、电饭煲反映了更大的技术基础与底蕴。所以,说日本电饭煲好,并不奇怪,应该正视,无需愤怒。
应该看到,中国正在飞速发展,生产技术也不断追赶,30年改革开放,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打造出来的世界工厂,声名在外,也名副其实。比如,松下把马桶盖放在宁波生产,除了中国低廉的成本,成熟的产业聚集,也是重要因素。但是,与此同时,迅速与国外缩小的差距,也意味着依靠国外转移技术提升生产效率与竞争力的方式不再可行,唯有技术创新,才是中国制造业的唯一生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