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出所料,李克强总理在今年“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里,再次强调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受到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好评。关心市场化改革的人士还注意到,有小国务院之称的国家发改委也一改往日重发展、少改革的面貌,在2015年新年伊始放开24项商品和服务价格。就在全国“两会”即将召开的前两天,国家发改委又发布了天然气价改方案,给出一个改革大礼包。与此同时,国资委也透露出混合所有制改革总体方案即将成形的风声。正如李克强总理所说,本届政府减少1/3行政审批事项的目标已经提前实现,这份成绩单的确来之不易。
在我看来,总理所说的“来之不易”应该是有感而发。“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的关键在于减少政府干预市场的行为,这句话说起来容易,真要做起来很难。难就难在我们是在计划经济体制的基础上推进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这比没有经历过计划经济体制直接过渡到市场经济体制难得多。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形成了无所不管的行政干预顽疾以及与此相适应的意识形态和利益格局。此外,我们的改革是渐进式的,渐进式改革有很多优点,但也容易出现把改革的难点往后拖的问题。所有这些,都大大增加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转变政府职能的难度。
实事求是地说,改革进行了三十多年,今天仍然存在大量政府职能错位、越位的现象。例如,政府机构臃肿,人浮于事;热衷于上项目,圈地卖地,不计后果地招商引资;动辄干预价格,频繁调控,直接干预微观主体的市场活动,等等。所有这些错位或越位现象,使得我们的市场经济体制多少有点不伦不类。
谁都不否认,市场有失灵的时候,因此需要一定限度的政府干预。问题不在于政府要不要对市场干预,而在于政府干预这只“看得见的手”伸多长,伸到哪里为止。要命的是,我们的体制设计中缺少对政府的限制和制约,这使得政府干预这只“看得见的手”实际上想伸多长就能伸多长,政府之外几乎没有任何力量奈何得了它。不少人坚信,如果任凭市场的力量自由发挥,后果一定是“国将不国”,我们很少去想,政府也有可能失灵,更很少去想,一定要管住政府那只“闲不住的手”。
我们高兴地看到,在今年的政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提出了一系列市场化改革措施,涉及到简政放权、投融资体系、价格体制、财税体制、金融市场、国资国企、外贸转型、对外开放、区域合作等许多领域。由此看来,新一届政府对2015年深化改革的路线图充满了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