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绿色环保理念深入人心还任重道远 制图/胡钢桥
与往年相比,今年的植树节更值得关注。就在全国两会召开的时候,雾霾绕京,生态环保成为代表委员关注的焦点。
随着环保理念的深入人心,各地纷纷借植树节之机,创新活动形式。然而,因为形式主义作怪,尽管呼吁之声响亮,现实中仍不乏植树变植“数”、造林变造“零”的遗憾。
其实,植树节应有的时代本质正在于环保,杜绝形式主义,让环保理念深入人心,融入日常生活,在每个人心中种一棵务实的环保之树,而不仅是种一棵树。
3月12日是一年一度的植树节,全国各地都开展各种形式的义务植树活动。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带着浩浩荡荡的队伍去种树已经渐成历史,一些新的植树方式正在出现。
今天的植树节,除了种树,还能干什么?今天的植树节,又有什么新的符号象征意义?
新现象:植树节不再只是种树
当环境污染已经成为一个任何人都无法回避的话题之时,今年的植树节显得更加活跃。
种下一棵树,可终身免费游张家界大峡谷。“3·12”植树节即将到来,“张家界有我一棵树”百万游客万亩优质果林助农活动开始启动,在尽情享受峡谷风情的同时亲手种下一棵“永远属于自己”的树,为春季张家界增添扶农助农的乐趣,同时也为环保献一分力。
在海南,民众网上“购买”碳汇,实现“足不出户、低碳植树”,将履行义务植树与减少碳足迹结合起来,既丰富了义务植树的内涵,又做到了专业化、规模化造林,可以增强造林绿化效果。
新浪网江苏频道联合江宁区委宣传部和江宁团区委(@江宁青年)共同发起@爱南京@green大型绿色公益活动,网友在线种下一棵绿色宣言“树”,新浪江苏频道就会在线下为他种下一棵绿色心愿树。前天,发起单位和部分网友就一起把绿意盎然的微博森林搬到赤山上。
近年来,人们植树的形式不断创新。不管是通过街头绿地认建认养、保护古树名木等方式尽公民的责任,还是网络发起低碳环保行动,植树节已经不再限于植树。在网友“@xh渔父之歌”看来,这种变化恰恰说明了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以往单纯地把植树理解为就是环保,现在人们认识到环保不是植树那么简单,而是要让环保理念深入人心。
新趋势:从种树到“种”环保
有分析指出,过去几十年,植树节种树成为了一种思维定势和作秀。而近年来,如何真正实现植树节的意义,避免形式主义,更避免资源浪费,成为植树节热闹后的冷思考。
可曾记得,那些年我们一起栽下的树苗?历经风雨,它们能够存活的又能有多少呢?
当植树活动沦为了作秀,植树节成为了环保的秀场。在一些地方甚至流传着这样的顺口溜:“年年植树不见树,岁岁插柳不见荫”,“春天种,夏天黄,秋天死,冬天进灶膛,来年植树节再忙”。 “ 如此植树,植下的不是绿色,而是形式主义的作秀。”有评论如此写道。
就此,植树节就应该种树的传统观念开始改变,越来越多的网友和民众呼吁,种树不应流于形式,需加强爱绿护绿的意识,日常生活中的护绿行为,也是对植树护绿的一种支持,参与环保的热情也越来越高。
除了种树,人们开始在室内培育小植物,把绿色带到每个角落;节约纸张、节约电、少使用一次性筷子、少开车出行;参与造林绿化宣传,与破坏生态的行为做斗争……
“植树只是环保的一种形式,只要是倡导和践行环保,形式可以多种多样。而且不在一时一日,而在每个人的日常言行举止。”网友“@九斤老太太”说。
新呼吁:在心中种一棵务实树
也许,我们更该反思:植树节,我们到底该种下什么?
有人说,植树节更应该植下的是民众的环保意识。除了参与植树造林,栽花种草外,保护身边的每一棵树木,拒绝使用一次性筷子,节约纸张,珍惜用水,都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再就是植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年年植树不见树”有天灾原因,人为的冷漠甚至故意破坏更是不容忽视。
其实,植树节最应该植下的是务实精神。一些地方每年都轰轰烈烈组织和投入大批的人力、物力、财力大搞植树造林,但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只造声势不求质量,只做表面文章的形式主义作风无疑是罪魁祸首。杜绝形式主义,亟须务实精神。不管是政府部门还是普通民众,都应该以务求实效来参与绿色环保。
如在日本有一项特殊的规定,凡是私人增添一辆汽车,必须植一棵树。汽车每年要排出大量有毒的碳氢化合物,而树木则是天然的“消毒员”,所以必须种树。甚至还开办了“树木银行”。施工单位必须把清理场地挖出来的带根树木及时存入“树木银行”,在工程结束后,及时把树木取出来栽上,以保持原有的绿化面积。
这些看似普通但却务实的做法,是不是更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呢?
结语
植树节,其实我们可以做得更多、更好。每个人都应该行动起来,爱护身边的绿色,努力尽到一个公民的责任。真正落实环保,爱绿护绿,种树不是唯一选择,更需要在心中种一棵务实的环保之树。
相关链接:
种树也要呵护树木:植树节,节后还需再多走一步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