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聚焦海口>文体>

海口东寨港见证地质巨变:七十二村庄惨烈沉陷

海口网 http://www.hkwb.net 时间:2015-03-16 08:15

  东寨港见证地质巨变:

  山化海溪成洋七十二村庄惨烈沉陷

  文海南日报记者单憬岗实习生张凡

  2015年3月6日,我省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独立跨海桥梁工程——铺前大桥正式开工。这座连接海口与文昌两市的大桥横跨东寨港海湾,让两岸演丰镇和铺前镇的民众将可以实现驱车直线往来。这座还未落成的大桥,不仅牵动两岸万千百姓的心,也牵出一段山崩地裂的历史——

  1605年7月13日晚9时至11时,一场后来被认为是迄今这是华南地区毁坏性最严重的地震,也是中国地震史上惟一的一次导致陆地陷没成海的大地震——“琼北大地震”。

  因为这场地震,以及这场地震之后的陆地不断下沉,让琼东北的最大河流及其几条支流消失,河湾成为海湾,让“桑田”变成了“沧海”,成全了那个千古成语的确切表达。

  站在海口市曲口港向东方瞭望,只见海天一色,渔民们驾着小舟来往穿梭,捕捞海里的鱼蟹。而400多年前的琼北,这片海洋还是小桥流水、炊烟袅袅的美丽田园。

  据海南省建设科技委员会专家库专家王家道介绍,1605年震级为7.5级的琼北大地震,震中位于琼山区演丰塔市(北纬20度,东经110.5度),震源深度15公里。这次地震波及的范围很大,北部跨越南岭直至湖南临武县、广西桂林,东北至粤东惠东县、潮州市均有震感。

  惨烈地震

  自1605年7月13日地震发生后到次年的元月,有记录的较强余震17次,其中10次属破坏性地震,3次地震级估计为6级。

  如今,当地村民世代相传,地震之前演丰和铺前是陆路相连,中间只隔着一个河道,人们来往非常方便。410年过去了,当年的灾难已变为残破的记忆。这场大地震过后,72座村庄和千顷田野颓然陷落,山化海、人为鱼,伤者十之八九,小溪般的东寨河变成了一片汪洋大海。

  据王家道考证,此次地震陆陷成海遗迹的部分达百余平方公里,包括72个村庄,其间的房屋、坟场、碑记、桥、良田耕地、盐田、树林,甚至东寨港——铺前港的一条较大河流以及它的支流等,沉入大海,形成世界罕见的“海底村庄”。唯一“幸存”的是,距文昌铺前镇1.5公里的琼山区北港岛、浮水墩沉而不灭,孤浮海面。

  对于这次大地震,多个史料包括《琼州府志》、《琼山县志》和《文昌县志》等均有记载:“万历33年5月28日亥时大地震,公署民房崩倒殆尽,郡城中压死者几千。”“官房、民舍、祠堂、城廓、坊表等倒塌殆尽,田地陷没者不可胜记。”这次巨变,天翻地覆,琼北地区多家族谱也记载了此事,轰轰烈烈,惨烈至极。

  《饶氏族谱》:“……明万历年间地震,沉陷七十余村,今北乡湾等处即其湮。”

  《林氏族谱》:“……明万历三十三年,东西桑田变海,茔域尽归荒渺……”

  《郑氏族谱》:“……明万历三十三年间,天祸演顺二图。其地震支,忽沉有七十二村。聚居者,悉被所陷;外出者,方免其殃。惨哉,山化海,为演顺无殊泽国,人变为鱼,田窝俱属波巨……”这些族谱深刻而又如实的记录了历史往事。

  山川巨变

  说起琼北大地震很多人都不陌生,但是说起东寨河,这条曾经琼东北最大的河流,很多人却一无所知。正是因为地震及其后的地质陷落,让这条河流大为缩短,最终被更名;它的一些支流则分别升级,从东寨河的支流上升为独流入海的河流。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广东省地震局退休研究员、地震地质专家徐起浩曾考证大量有关史料并几次考察东寨港地区。他为读者详细描述了这次大地震带来的山川巨变。

  他考据史料后认为,我省的志书反映了当时东寨河支流三江水(今珠溪河)的变迁情况。明正德(1506一1521)《琼台志》记载:“三江在县(文昌)西北一百三十里南溪都,水源有三,一自抱虎山,一自水北都,自焚艛岭,各流至韩家村合人铺前港”。

  而地震过后的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文昌县志》则记述:“三江水在城北壹百贰拾里,其源一出冯银坡,一出水北都,一出高墩,会流陆拾余里,由铺前港入海。”

  仅从志书文字的记述就可以发现,三江水少了一条支流。史料和地图说明,源自水北都(今锦山镇附近),冯银坡市(今冯坡镇或抱虎山)的两支流,大震前后基本相同。另一支流大震前源自焚艛岭,按历史地图位置和文字记载,在今东寨港东北,珠溪河以北的铺前镇附近。这条支流在大震后清朝以来的史料再未提及,地形图上也无明确显示。史料记述,大震后的三江水与文昌县城的距离较大震前南移约5公里,其位置正好是现今珠溪河西南的部分东寨港。由此可见,这条支流要么因大震而堙没,要么因大震陷入如今的东寨港大海里。

  而由于东寨河主干道不断下沉,最终形成东寨港,原本汇入东寨河的珠溪河、演丰东河、演丰西河等支流,都变成了直接流入大海的河流。而东寨河则大为缩短成为如今的南洋河。

  琼北大地震带给人类巨大变化,海南岛人民生活方式的改变,风土人情的塑造,都是琼北地震后的新生希望。而沧海桑田的地质巨变,则是塑造东寨港地区生活百态的真正源头。山化海,溪成洋,这也许就是自然的震撼。


  震后地陷

  徐起浩认为,虽然地震时的破坏特别大,但造成上述地质巨变并非仅仅地震当时就形成的,而是前后上百年地质沉陷的结果。

  据何氏家谱记述:“(朝昭)公自艛祖以前原住罗亭(即今东寨港内罗亭坡小岛)南,因万历三年(1575)四月初三午时水溺土陷,艛祖溺死时母彭氏孕公在腹,援茅屋流过东岸得生,公遂居墩头寻迁上园”。据现东寨港北部塔市村老人反映,祖辈传说1605年大地震前,海边沿岸已发生了缓慢下沉,海水逐渐浸淹北部海岸和东寨河沿岸的土地和房屋,人们逐渐把海边和河边的祖坟和住房往内陆迁移,这种下沉持续一段时间后,爆发了1605年琼州大地震。

  徐起浩实地考察表明,琼北大地震后东寨港继续以较大的幅度下沉,主要表现在:海岸不断后退,海堤隔数年就必须整修加高;明、清以来和近期的很多房屋、坟墓、耕地、桥梁、水井等被正常湖水或高潮水淹没;红树林向陆地方向延伸。

  大震后,由于东寨港继续下沉,沿岸陆地经历着陆地-半草地-草地-红树林沼泽区-浅滩的演变过程,港湾中出现一些新的河流,沿岸一些高地逐渐成为港湾内小岛,由于海水冲刷,使小岛快速缩小,最后终于演变成浅滩沉到海面以下或被冲刷殆尽。东寨港逐年扩大,由琼州大地震加宽了的东寨河终于演变成今天壮观的港湾。

  历史资料和近期地形图资料也反映了东寨港的这一演变过程。在清康熙、道光年间文昌县地图上东寨港是用河流表示的,清康熙时的北港和琼山县陆地基本相连,北港以北还有大片陆地,清咸丰《琼山县志》载北港已经“四面环水”,成为海岛了。

  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广东海图》记述铺前港:“港口有大沙滩二处,居港中近口外者,阔约五里,在内者阔约二里,滩上有村名北港”。现今北港岛长、宽不到1公里,可见从光绪十五年以来,北港岛面积缩小一半以上,并且另一个“在内者阔约二里”的大沙滩现已不复存在。

  光绪二十三年《广东舆地全图》中北港岛西南尚有数块总面积达1平方公里的陆地小岛,南部是河流。据1930年《海南岛志》载的东寨港地图和1935年的地形图,南部已成港湾形态,北港西南的小岛在图中也仅能用草地表示。道学村北部原来标示的大片草地、半草地,在1962年的地形图中已经成为沼泽区,1975年的地形图中则明显反映了东寨港面积扩大,北港等小岛面积进一步缩小的情况,北港西南用草地表示的小岛,图中已无明显反映了。

  “野外调查和琼州大地震后的历史地图,都清楚地反映了大震后东寨港的下沉及由河流形成港湾和由窄变宽的演变过程。”徐起浩认为,总而言之,琼州大地震主要是造成铺前港及附近海边沿岸较大面积沉陷,大震后东寨港地区继续缓慢下沉,东寨港的形成就是琼州大地震后长达几百年由河流变港湾长期、缓慢的演化过程造成的。


  断裂层交错、地质运动、海峡底质不稳定

  琼北大地震成因揭秘

  文海南日报记者单憬岗实习生张凡

  当时光退回到410年前,1605年,明万历皇帝朱翊钧已经在位33年,一场突如其来的灾祸,一场触目惊心的巨变在琼北书写。琼北大地震起因究竟如何,我们至今都在探索。经过数十年的研究,专家们观点逐渐趋于一致。

  琼北地区断裂密集

  “地震的发生是地壳变化运动的表现,是地球物质发生形体改变,地壳岩层破裂错动(位移)产生一种能量释放的结果。”海南省建设科技委员会专家库专家王家道说。

  王家道认为,从区域地质构造条件来看,海口琼山地区位于琼北断陷盆地,其基底主要受近东西向展布的澄迈马袅—文昌铺前活动断裂构造所控制,均为新生代以后形成的新构造。东寨港位于海南岛的东北部,总体呈(西北偏北,东南偏南)走向,曲口半岛由西向东将东寨港分割成外湾和内湾,外湾称铺前港,内湾为东寨港。铺前港湾北部与琼州海峡水域相通,口门附近有北港岛。从地质方面看,铺前港位于断裂层边缘,地形平缓,地质较软,是泥沙堆积出的港湾。

  “这样的地质构造原本就较为脆弱,且地震带位于断裂层,加大了地质结构的压力,强烈的冲击断层碰撞会造成大面积范围的塌陷。”王家道说,琼州海峡主要有三组断裂系,其中两条断裂是东寨港区域的主要断裂,就是这两条断裂带构成了东寨港的断裂构造格架。

  他介绍说,据近期技术勘探报告称,铺前跨海大桥桥址附近还有近东西向的富昌—群善村断裂。这一断裂是一条规模大、切割深的断裂。该断裂的分段差异和活动强度差异,在走向上显示了东强西弱的特点。在这条断裂上,历史上发生了1605年琼山7.5级、1618年老城5.5级、1913年海口5级以上等破坏性地震,是琼北地区最重要的一条控震构造。

  “琼北地区断裂密集,是琼北地区的首要地质背景。”王家道说。

  2007年7月,中科院南海所边缘海地质重点实验室张振克教授带着学生在东寨港野菠萝岛附近的红树林岸滩上,利用重力采样器钻取了258厘米的岩芯,运到南京大学分析中心对其进行了沉积物元素的地球化学分析。由此发现,海中沉积物以粉砂猫土为主,质地细腻,偶尔可以见到碳屑和贝壳残片。上部有红树林根系层,但没有见到明显的红树林根系层发育。根据专业技术勘探,铺前港外湾沉陷幅度小,沉陷的幅度约为2米。岩心下部均出现红色的风化壳,类似埋藏的砖红壤土层,出现的深度在2米上下,应该属于地震陷落前的表土。

  “这样看来,质软的内地层结构及以含有多气孔的玄武岩为主的岩石,是琼北地震区的基础地质条件。”张振克说。

  三因素促成地震

  1985年4月,国家地震局在海口召开了“1605年琼山地震讨论会”。来自全国各地的教授、学者和专家共54人参加了会议。海南行政区政府负责人雷宇和陈英豪分别与会议代表会晤和参加了会议。

  中国地震局震害防御司原司长、研究员卢寿德当时参加了这次讨论会。据他回忆,在这次讨论会上,先后有20位专家报告了他们的研究成果。他们深入讨论了琼北大地震的有关问题,并进行了野外考察,广泛地交换了各自的研究成果和心得。通过讨论,专家们对有关这次地震的几个基本问题取得了比较一致的意见,为正确地评价海南岛的地震危险和总结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强震构造的特征提供了宝贵资料。

  “首先,关于震中位置,多方面的研究工作表明,此次地震的震中在海口东部。”卢寿德介绍说,当时有专家主张位于东寨港西南侧的陆地上,也有专家认为震中可能位于东寨港以北的海域中。

  震级是讨论的另一个热点,经过深入探讨,通过对历史资料的详细分析,对地震影响场衰减距离的反演,对余震分布范围的计算,对地震地质条件的调查,以及与国内其他震例的对比,大家基本一致认为这次地震的震级为里氏7.5级,震中烈度为10级。

  而对于地震的发震构造,多数专家认为,北北西走向的东寨港—清澜港断裂带是琼北地震的主要发震构造。地震地质调查和地球物理探测均已证实东寨港的东、西两侧均有断层分布,使该区形成地堑构造。另有专家认为,与上述断裂带斜交的北东东向断裂也对地震的发生起了重要作用。

  琼北地区的地震活动一般较浅,多为10km-15km。强震大多分布在琼州海峡南部地区,其中最大的地震就是1605年的地震。根据研究,这次发震的机制是在西北方向的压力作用下,海峡南缘断裂和铺前—曲口断裂易于发生错动,导致琼山一带地面发生差异升降运动。而琼北地震则是这次构造演变的结果。

  除地质活动外,海峡底质的不稳定也是诱发地震的导火索,琼州海峡中的断层所构成的沉积块,常常会造成重力位移,或在风暴、海流作用下而发生崩塌。断裂层作为首要背景,质软的内地层结构作为基础条件,不稳定的区域成为诱发线,1605年的琼北大地震就是因此而形成。每一件事都有自己的前因后果,这三者恰恰构成了起因的交集。

  卢寿德认为,对琼北地震的研究还表明,由于琼北地区的特殊地质、地貌条件,同一地区的地震效应存在显著差别。为此建议今后应对大型建设工程和重要城市开展地震危险性分析和小区划工作,以保证工程建设的安全和提高经济效益。

  地震可能激发海啸

  2004年印度洋大地震所引发的海啸,令人印象深刻。因此,很多人都好奇,琼北大地震是否引发了海啸。

  对此,广东省地震局退休研究员、地震地质专家徐起浩曾做过专门研究后认为,琼北地震可能激发了海啸。

  1976年他首次对琼北大地震极震区陆陷成海进行了实地调查,收集了民间多本记载这次地震陆陷成海的家谱、族谱,并首次在海南岛东寨港退潮后的海底发现了大量陆陷成海的房屋、坟墓等各种废墟。1984年他再赴东寨港等地考察多处陆陷成海废墟及其有关断裂构造,收集了大量历史资料,研究了这次大震陆陷成海的构造成因和东寨港在这次地震中和地震后的形成和变迁。他对东南沿海海岸带历史地震和古地震调查较多,认为我国东南沿海由历史地震和古地震导致的海岸快速下沉曾发生过多次,它们都可能伴随海啸,其中就包括琼北地震。

  “地震引发海啸要具备3种条件。”徐起浩介绍说,一是震级足够大;二是海底迅速发生构造位移,而且有比较显著的竖直位移;三是有足够的水深。这些是近海和远洋地震造成的地震海啸的重要条件,其中足够的水深才能形成波长特别长的大浪,传递到海岸地带形成巨浪,产生巨大的破坏力。

  他分析称,1605年琼州大地震震级大,达到里氏7.5级;近岸海底及与海底相连的部分海岸陆地发生迅速的构造位移且竖直位移显著,造成大面积陆陷,海水突然涌向低洼的海底和陆地,淹没大量的耕地、房屋。虽然海岸带不具有近海和远洋中那样达百米、千米或数千米的水深,但根据调查地方志记载及当地村民世代传说,现今东寨港当时除中部有一条北西走向通往琼州海峡的河流(即东寨河)外,大部为海拔高于0米的陆地或海拔数米的相对高地,北侧与东寨港相连的琼州海峡同震下沉处部分水深可能达数米至数十米,地震突然发生时陆地同时下沉,深达数米数十米的海水急剧地涌入凹陷地区,对原来极限风暴潮都不能到达的东寨港地区和琼州海峡沿岸的村庄、耕地进行强烈的冲涮,这本身就是海啸破坏的特征;大量的海水突然快速涌入凹陷地区,必然造成凹陷外的海岸边的大量海水快速后退,而后浅海的海水又大量涌入补充退却的海水,造成对沿岸的强烈冲涮,这也是海啸灾害的特征;涌入凹陷内的海水碰到凹陷内及边缘的障碍物时必然又使原来的势能转化为强大的动能,海水上涌,冲涮未沉没于海的沿岸陆地。

  “这个过程就像把暖壶里的水快速地倒入桌上的空碗内,水不仅对碗底冲涮,而且会飞溅出碗外冲涮桌面一样。”他认为,这样的过程与远洋及近海海啸的生成具有相同的或相似的机理和灾害效应。琼北地震生源地就在与海相连的海岸地区,生成的海啸虽然不具有类似印度洋大海啸一样的长波,但直接作用于海岸,对海岸的破坏也会比较大,只是海啸作用的范围小些,往往只涉及极震区及其附近的地带,地震海啸过后海水不会大部自行退去,而可能是长久地或永远地占有原来的陆地,“就像琼北大地震陆陷成海地区过后410年至今海水未退出。”

  他认为,史料没有详细记载1605年琼州大地震的海啸灾害,其原因可能是当时人们把大部分注意力集中在陆陷成海的沉溺灾害上。由于现今东寨港内淤泥较厚,地震后410年来东寨港长期缓慢下沉导致面积扩大和演变,寻找钻孔位置和布设钻孔困难较大,至今未能靠钻孔获得这次地震的海啸沉积样品。

[来源:海南日报] [作者:] [编辑:覃业伟]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图解海口一周热闻:海口日报海口网入驻“新京号”
图解海口一周热闻|多彩节目,点亮缤纷假期!
图解海口一周热闻:海口新年音乐会将于2024年1月1日举办
图解海口一周热闻:海口招才引智专场诚意揽才受热捧
图解海口一周热闻:海口获评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
勇立潮头踏浪行
“发现海口之美”摄影大赛
主流媒体海南采风活动
海口“两会”前瞻
     
     
     
排行
 
旅客注意!海口美兰机场T2值机柜台17日起调整
寻旧日时光 海口部分年轻人热衷“淘”老物件
海口:云洞衬晚霞 美景入眼中
嗨游活力海口 乐享多彩假日
海口:城市升腾烟火气 夜间消费活力足
海口:长假不停歇 工地建设忙
市民游客在海口度过美好假期
2023“海口杯”帆船赛(精英赛)活力开赛
海口天空之山驿站:晚照醉人
千年福地寻玉兔 共庆海口最中秋
 
|
|
|
 
     www.hkwb.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海口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21001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898—66822333  举报邮箱:jb66822333@163.com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

琼公网安备 46010602000160号

  琼ICP备2023008284号-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