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条横跨赣粤两省的小河,因为污染严重,被当地人称为“死河”。《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崔晓林摄
河中鱼虾越来越少,且外表发黑。《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崔晓林摄
河水被污染,广东和平县和一村村民只能用管子把山水引到山下使用。《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崔晓林摄
一河跨两省,上游江西小企业排污,下游广东居民叫苦
【特别报道】广东东江源头污染调查
一条在山间涓涓流淌的河流,本该因其“藏在深山无人知”而清澈纯净,但在广东与江西交界处,这条本该干净的河流,却因“人祸”而变成了一条“死河”。
今年2月,《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在广东省河源市和平县、江西省赣州市定南县等地走访发现,由于定南地区非法经营小化工企业现象猖獗,导致广东主要水系之一的东江源头污染严重,两岸百姓叫苦不迭。
村民:河水有“毒”,吃水困难
这条小河不算宽,似乎也没有一个正式的名字。小河横跨赣粤两省,上游是江西的定南县,下游是广东的和平县。上游的人们叫它“定南水”,下游的百姓干脆就叫它“河”。小河延绵十几里,缓缓汇入东江,东江水经河源市直奔惠州、东莞、深圳……
2月7日下午,《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一行来到和平县下车镇和一村,村子的老支书、62岁的黄志文向记者回忆道,他小的时候经常在河里玩耍、抓鱼,渴了就直接喝河水,村里人家洗菜洗衣、饲养牲畜、浇水灌溉也全靠这条河,可以说,这条河是当地百姓的母亲河。“可大约五六年前,上游流下来的水开始变得浑浊,而且还带着一股怪味,村里有人下水洗澡,身上就会起红点,并且非常刺痒,大家都说,这河水被污染了,有毒。”黄老汉告诉记者,后来大家谁都不敢再下河了,也没人敢洗菜了,就连灌溉都不敢用河里的水了。
站在河岸边,记者隐隐闻到河水有一种难闻的气味,仔细观察,发现岸边的淤泥呈黑褐色,河水也微微有些泛黑。现任村支书黄美华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自从上游建起了小化工厂,河里的鱼虾就越来越少了。为了向记者证明河里没有了鱼虾,黄美华找来几个村民,下河捕鱼。几个壮劳力在河里忙乎了一个多小时,捕上来几条小鱼小虾,村民把鱼虾倒在村委会的水泥地上,记者发现,鱼虾外表发黑,其中一条小白鱼的头部完全变成了黑色,肚子还鼓鼓地歪向一侧。“我小的时候,河里鱼很多,成群结队的,而且还有荷花和水草,如今,再难见到鱼的影子。”老支书黄志文气愤地说。
黄美华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河水被污染了,和一村和沿河的几个村子,只好上山取水,各家各户或者几户联合在山坡上建个小蓄水池,存住山上淌下来的山水,然后用水管引到家里。“这山水也不是随时都有,要存储,也谈不上卫生不卫生,改革开放30多年了,村里的生活也越来越好,可是没想到,吃水反倒成了一个难题。”黄美华说。
看完变黑的鱼虾,记者又在村民的引领下,来到村子后面的山坡。山很陡峭,荒草丛中,随处可见水泥砌成的蓄水池,一条条塑料管一头连接水池,一头直通山下的人家。
面对这条没人敢碰的“死河”,黄美华用“欲哭无泪”形容自己的心情。他告诉记者,今年和平县两会期间,他作为县人大代表,联合县里其他8位人大代表一起向大会提议案,希望上级部门重视并尽早解决东江源头污染问题,“(河水)之所以污染严重,主要原因,是上游定南县有一些小化工厂、塑料厂直接往河里排放生产污水,我们曾多次找到定南县环保部门希望他们整改,但情况没有丝毫改善。”黄美华说。
2月10日,记者就东江源头污染情况,采访了和平县环保局,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县环保局多次同上游的兄弟单位江西省定南县环保部门交涉,但是“效果很不理想,我们也定期对河水进行监测,发现多种重金属严重超标”,相关具体情况,该工作人员并未透露。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