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陵人27年如一日虔诚守护英雄
解放海南岛战役烈士陵园始建于1957年,是海南行政公署、海口市人民委员会和海南军区司令部、政治部为纪念长期坚持琼岛革命斗争和英勇渡海作战中牺牲的烈士而修建的,原建在白沙门战斗遗址,1983年迁至海口金牛岭公园。
4月的海南,骄阳似火,已然盛夏。解放海南岛战役烈士陵园内,松柏常青,庄严肃穆。广场上如同乘风破浪的帆船形状的纪念碑上刻着“解放海南的英烈永垂不朽”几个遒劲的大字,在炙热的阳光下显得更为有力。纪念碑后方是一座大型圆锥体的烈士墓,墓前竖立一座石碑,正面镌刻朱德题词“渡海英雄永垂不朽”,墓碑两侧刻满了渡海英雄的名字。
陵园内目所能及之处,草木葱茏,整整齐齐,一看就是时常有人修剪。这不,陵园左边,一个个头不高的中年男子正拿着割草机在修剪花圃,此次,太阳正当头高挂,晶莹的汗珠顺着他的脸颊流下。这样的不分严寒酷暑,只为了能把陵园守护得更好,无怨无悔的付出,他已经历了27载,他就是守陵人之一——吴奇。
“比起年纪轻轻就为国家、为人民付出了生命的英雄,我这点付出算什么!”吴奇说。
这就是守陵人守陵27载的精神支柱——用实际行动,向伟大的英烈致敬。
27年没给自己亲人扫墓 只为当好烈士的亲人
1988年,当时才20来岁的吴奇、冯业新、林先仁从农村通过考试成为解放海南岛战役烈士陵园的守陵人。100多亩的陵园,从此不仅是守陵人工作的地方,也是他们生活的地方。
“当时报考的时候,就觉得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都是英雄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守陵就是把陵园这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管理好,让人们有更好的地方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这不就是对英雄最好的感谢吗,所以就报考了。”吴奇说。
三个年轻的守陵人一来到陵园,工作、吃饭、睡觉都在陵园里,可以说从此扎根陵园。
海南雨水多,杂草长得快,一场雨过后,草就冒高一节。白天,三个守陵人分工合作,拔杂草、清杂枝、扫陵园;晚上,三个守陵人互相壮胆,巡逻、检查、确保陵园安好。住就住在陵园内,平房住过,铁皮房住过,中午晚上经常热得睡不着,为的就是住在陵园里能时刻守护英雄。
也许你还会觉得守陵是一个轻松的工作,其实不然。“可以说,园林的活儿是干不完的,只要想保持陵园园林的美观,不管刮风下雨每天都要修枝剪叶。”吴奇说。而这,仅仅是他们工作的一部分。
逢年过节,大多数人都放假休息,而这时,却是守陵人最忙的时候。因为,每逢节假日就有亲人、学生、领导或者部队的人前来扫墓,守陵人就得值班,负责接待。
尤其是清明节,当守陵人27年以来的清明节,他们没有回过一次家为自己的亲人扫墓。不仅是因为清明来扫墓的人多,更是因为,有些烈士年纪轻轻就走了,没有留下后人,而战火频仍的年代,烈士的亲人也走散了,从来就没有亲人来为这些烈士扫墓。
而守陵人,就成了烈士的亲人。每逢春节和清明,吴奇他们总要自己掏钱买上香烛纸钱,给坟墓培培土、拔拔草,过来拜祭一番。
因劳累过度去世 用生命向英雄致敬
做着枯燥的工作,拿着有限的薪水,住着简陋的房子,可是他们谁都没有想过要离开现在的工作岗位。
他们当中的林先仁还因为过度劳累,2013年倒在了工作岗位上,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世界,把自己短暂的生命全部奉献给了这份可敬的工作,穷尽自己一生的虔诚与汗水,为那些牺牲在海南的中国勇士们守灵,无怨无悔。
也是因为甘于清贫,吴奇直到前两年才结婚成家,自己年近50岁了,孩子才1岁大,带出去别人都以为是孙子。如今,吴奇和冯业新依然坚守在岗位上,政府部门为了能够更好地管理陵园,于2014年新增了4个人手,如今,一共有6个守陵人了。
对于吴奇来说,27年过去了,他依然保持着27年前那份初心——用自己微不足道的付出,表达对烈士的敬仰,用自己勤劳的双手,把陵园修整得干干净净、郁郁葱葱,让每一个来瞻仰英雄的人,都能从肃穆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感受到英雄的力量,从而更加爱国,更加珍惜英雄用生命换来的今天的美好生活。
“既然选择了,就要把工作做好,才对得起逝去的英烈。只要还干得动一天,我就会一直干下去!”吴奇坚定地说。
相关链接:
追寻逝去的风云——写在海南解放六十五周年来临之际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