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英炮台四年修筑
借铁路运土 红毛泥砌墙
“明台暗室”的海口秀英炮台。 刘孙谋 摄
作为与天津大沽口炮台、上海吴淞炮台、广东虎门炮台并称“古代四大海防炮台”的秀英炮台,如今外城墙早已不复原来的模样。
1887年11月,张之洞再一次亲临海南岛,实地考察海口的地势地貌,并到海口的西场、金牛岭、秀英等处详细勘察地形,命令在海口10余里的沿海地段全部加筑坚实长堤,修筑炮路和堤墙,以便炮车通行。
“炮台所在的秀英小山,本就高出周围地面‘四丈五尺’,在建台开始时,又‘迤东而北至正中,台已填高丈余,再东再北至漥田填高四丈八尺,总计马道、操场、引道、子房、药库、兵房、水池、水沟运土在五万方以外’。其工程之浩大,可以想见。”海南大学社科研究中心研究员阎根齐考证。
面对如此浩繁和任务艰巨的工程,“土工极大,非勇力所胜”。“必须靠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爱国精神,甚至连港商都伸出援助之手。”阎根齐说,《琼山县志》记载,“向港商借得铁路三百余丈,铸轮制车,每车可载土一百二十余担,以六人拖之。曲折奥阻之处,以牛车人车帮运”。
而整个秀英炮台范围约五万五千平方米,仅在五座炮台的膛壁和膛底用红毛泥(即水泥),就需填高“坐底红毛泥厚八尺”。
什么叫“红毛泥”?秀英炮台管理处主任陈明忠解释,就是现在的水泥。因为来自洋人的产品,洋人又被称作“红毛”,于是便叫成了“红毛泥”。
即便如此,秀英炮台的建造仍用了四年时间,于光绪十七年﹙1891年﹚才竣工。至此,“所安炮台,有机运动,费银一十余万﹙两﹚,为海南第一大炮台”。
不过阎根齐认为,有人记载张之洞委派雷琼兵备道水路统领二品衔朱采及海口营参将陈良杰筹集白银20万两,这可能包括了向德国购买大炮的费用。
炮台的设计也十分讲究。主体由五座炮台、兵营、弹药库、指挥所、操练场等组成,是一座清代晚期非常完备的海防设施。“炮台的各个功能集中一处,合理布局;炮台周围植有竹子、榕树等,远远望去,宛若树林,郁郁葱葱,起到了很好的隐蔽作用。”阎根齐认为。
但秀英炮台最为突出特征是“明台暗室”的构造思想。所谓“明台”,即安装大炮的台口,台膛都是露天的,台膛略呈椭圆形,宽处6.65米。台膛周围设有高1.82米,宽0.5米的隐身洞四个,分别位于台膛的东北、东,西北、西各一个。在台膛的周围还有子弹洞20个,每个高1.16,宽0.39米,是用来放置发射前的子弹的。台膛的底部中间高,四周略低,中间有用于安装大炮的圆锥形座及用于炮轮旋转的铁轨。台膛的四周壁上还有“铃铛大铁圈十台(中炮台为八个),铁圈台正面呈椭圆形,中心一铁环,用铁链固定铁炮。
炮巷深长,两侧暗室为弹药库和兵房。炮位系水泥、砂石、混凝土筑成;暗巷暗室用石砖叠砌。
阎根齐研究发现,除东边的振武台和西边的振威台膛还保存原貌外,其余的炮位已在民国时期进行了改造,如台膛的东西壁上各加固了四根钢筋水泥立柱,顶上也加高成墙壁垒砌了平顶。
这样做的结果有利有弊:有利之处是台膛隐蔽起来,更加安全;弊端是破坏了清末的设计理念。原来的炮可向四周转动,即四面射击,改造后只能向前方射击,两侧翼和后方就成了死角。
海南现存明清铁炮(铳)统计
现存处 出土地点 数量(门) 年代
临高县博厚镇龙富村旁 红牌港炮台遗址 1 清
海口市五公祠 滨海大道眼科医院门前 3 清
三亚市崖城学官 两门出土在崖城镇港门龙港村;
两门出土在崖城学宫文明门旁 4 明、清
文昌市孔庙 清澜西炮台遗址 2 清
万宁市博物馆 三更镇加润什兰村 3 清
陵水县博物馆 不详 4 清
海南省博物馆 四门出土在长堤路岸边绿化带 7 明、清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