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言
1950年5月1日,海南岛全境解放,从此海南的历史掀开了崭新的一页。60年以来,海南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以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团结一致,同心同德,艰苦奋斗,锐意进取,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着力推进改革开放。特别是1988年建省办经济特区以来,海南立足实际,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实施了“一省两地”产业发展战略,大力发展热带特色现代农业;坚持不破坏资源、不污染环境、不搞低水平重复建设,坚持大企业进入、大项目带动、高科技支撑,坚持集中布局、集约发展,不断发展壮大园区新型工业;加快发展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现代服务业发展,具有海南特色的优势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坚持“生态立省、开放强省、产业富省、实干兴省”的发展方针,着力推进改革开放,努力构建具有海南特色的经济结构和更具活力的体制机制,走出了一条符合海南实际的加快发展、科学发展的道路,使海南经济特区沿着正确方向破浪前进。
当今海南已经实现了从计划经济体制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实现了从封闭、半封闭经济到全方位开放的转折,实现了人民生活从贫困、温饱到总体小康的转变,实现了从一个贫穷落后的边陲岛屿到初步繁荣昌盛的经济特区的转变,经济体制、政治体制、社会体制、文化体制等方面的改革取得重要进展,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使海南一穷二白的落后面貌得到了彻底改变,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历史性巨变。60年,在数千年的民族发展史上,只不过是长河的短暂瞬间,然而海南人民却用智慧和汗水谱写了光彩夺目的新篇章。
二、经济实现大发展,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由于历史上海南经济发展落后,加之日本侵略者的掠夺和破坏,海南岛解放前夕已陷于百业萧条、民不聊生的境地。从1950年5月海南岛解放,到1978年改革开放之前,因特殊政治军事形势和特定历史条件,加上体制上的条块分割和地理上的僻远、闭塞,国家对海南投入的资金和人力很少,实际上形成了“闭关锁岛”的状态,经济发展缓慢,经济基础极其薄弱,只有橡胶、铁矿、制糖、原木和盐业等少数产业。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1988年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后,海南迎来了大开发、大建设、大发展的历史性机遇,经济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新时期,经济总量急剧增长。全省生产总值从1978年的25.17亿元增长达到2009年1646.6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25.2倍,年均增长11.1%。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地方财政收入迅猛增长,财政实力大大增强,政府提供公共服务、改善民生的能力明显提高。全省地方财政收入从1952年的0.13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376.4亿元,增长2894.4倍,年均增长15.0%。全省地方财政支出从1952年的0.21亿元增加到484.47亿元,增长2306倍,年均增长14.6%。
三、优势特色产业快速发展,经济结构优化升级
解放初期,海南产业结构是以农业为主体的传统经济格局,产业层次较低。海南建省办经济以后,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产业结构出现了新的变化,第三产业跃居成为最大的产业,经济结构明显优化。三次产业的比例结构已由1982年的59.8:14.0:26.2转变为2009年的28.1:26.9:45.0。
热带特色现代农业快速发展。从1950年解放到1978年改革开放以前,海南农业生产主要以粮食、橡胶为主,农业多种经营发展不够。改革开放以来,海南农村通过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动了农业的持续快速发展。特别是建省办经济特区以来,充分发挥特有的热带资源优势,大力推广先进生产技术,大力发展绿色农业、定单农业,大力推进无规定动物疫病示范区建设,积极推进规模化、产业化发展,促进了农业生产快速发展,走出了一条特色农业、创汇农业、高效农业的现代农业发展的新路子。渔业、畜牧业、瓜菜、水果、花卉、热带作物、种子种苗等产业已成为主导海南农业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生猪、瓜菜、水果等农产品实现了由净调入到大量调出省外的重大转变,其中生猪从建省初期年调入120多万头发展到2009年调出152万头;瓜菜、水果出岛量达到493万吨,冬季瓜菜、热带水果遍布全国南北各大市场;文昌鸡、东山羊等传统名品牌农产品效应凸显,产品销往港澳地区和新加坡等东南亚国家。2009年农业增加值461.9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1978年增长12.5倍,年均增长8.8%。粮食总产量从1952年的56.92万吨增加到2009年187.6万吨,增长2.3倍;水产品产量从3.01万吨增加到145.5万吨,增长48.2倍。水果产量从建省前1987年的14.72万吨增加到267.95万吨,增长17.2倍;肉类总产量从10.74万吨增加到66.05万吨,增长5.1倍。瓜菜产量从1980年16.08万吨增加到492.46万吨,增长29.6倍。橡胶产量从1952年的0.04万吨增加到30.71万吨,增长766.8倍。
工业发展突飞猛进。解放初期,海南省工业基础极其薄弱,产业结构畸形。1952年只有35家小型企业和一些手工作坊,工业总产值0.42亿元。从1950年至1987年间,海南工业在近代工业有所发展的基础上建立了一些拥有现代技术设备的新企业,但由于规模小、基础差。海南工业得到迅速发展是建省办经济特区后,通过充分利用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大力引进项目和吸引国内外资金、技术,培育、发展和壮大了一批现代工业。进入新世纪以来,汽车、化肥、炼油、浆纸等大型工业项目相继建成投产,大项目日益增多,工业发展势头日趋强劲。国内规模最大的炼油厂和化肥生产基地建成投产,国内最大“林浆纸”一体化产业链基地正在建设。化纤纺织、医药、天然饮料、罐头食品、油气化工、汽车、医药等一批拳头产品纷纷走向国内外市场。2009年全省完成工业增加值300.6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1978年增长36.7倍,年均增长12.4%。
服务业快速发展。交通运输、批发零售、住宿餐饮等传统服务业取得长足发展,旅游、房地产、金融、教育、文化等现代服务业迅速崛起,服务业整体水平明显提升。2009年,全省服务业增加值达741.24亿元,比1978年增长40.4倍,年均增长12.8%。
旅游业迅速崛起成为海南具有深远发展潜力和前景的优势产业。1988年建省办经济特区以来,海南省比以往更为重视发展旅游业对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把海岛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的“龙头”来大力发展,旅游基础配套设施不断完善,一大批新的景区、景点相继建成,服务质量明显提高,来琼旅游观光度假休闲的人数显著增加。2009年全省接待旅游人数达2250.33万人次,其中旅游饭店接待人数从建省前1987年75.08万人次增加到1706.64万人次,增长21.7倍;国际旅游收从0.12亿美元增长到2.77亿美元,增长22.1倍。
四、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迅速扩大,基础设施日新月异
海南大规模投资是建省办经济特区以后,随着投资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单一的投资体制被打破,全社会投资积极性得到空前的释放,投资规模呈加速扩张的态势,新增一大批生产能力,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明显上升。1952年至2009年累计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投资额为59219亿元,其中建省以来的1988年至2009年累计投资额为5804.38亿元,是建省前35年投资总额的49.4倍。不断增强经济发展的后劲。
大规模的固定资产投资,大大加强了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支撑经济增长能力大大增强。先后建设了大广坝、大隆、毛拉洞等多个大型水库,为海南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水资源保障。电力建设超常规发展,基本适应了经济社会发展对电力的需求。港口建设成效显著,万吨级泊位从1987年的3个增加到2009年的33个,港口货物吞吐量达8345万吨,港口吞吐能力大大增强。按国际4E级建成了三亚凤凰和海口美兰两个国际机场。民航运输事业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逐步从民航运输事业落后的省份成长为国内民航运输强省。海南省通往外地民用航空航线由1987年的5条增加至638条。公路建设有新的突破,“三纵四横”的公路网络贯穿全岛,高速公路从无到有,建设了环岛高速公路。全省各市县、乡(镇)政府所在地公路通达率为100%,建制村公路通达率为99.7%。铁路建设通过改造和延伸西环铁路,实现了海口与三亚两个主要城市的铁路连接;建设开通了粤海铁路通道,“天堑变通途”;正在建设的东环城际快速铁路,将大大改善海南岛内的铁路交通。邮政业快速发展,尤其是邮务、金融、快递物流三大业务发展齐头并进,大大方便人民群众生活。电信业迅速发展,已形成了以光缆通信为主、数字微波和卫星通信为辅、覆盖全省的大容量、高速率、安全可靠的立体通信传输网络和相应的业务网、支持网,国内外通话、视频会议和数据传输便利。建成了全省统一的电子政务网络平台和省政府数据中心,“数字海南”框架基本建立。全省固定电话及移动电话普及率达到79部/百人,所有行政村已通电话。全省固定电话用户从1987年的2.56万户增加到2009年的183万户,增长70.5倍,移动电话用户从无到有发展到496万户。
五、消费品市场繁荣兴旺,消费结构升级加快
改革开放之前,海南省城乡市场处于高度计划经济阶段,实行的是由国营商业独家经营的封闭式、多环节、低效益的流通体制,消费品市场货源紧缺、缺乏生机。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建省以来,海南商业在改革开放中搞活,商品流通体制基本实现了由计划管理模式向市场调节机制转变,商业发展格局由单一性向多元化方向转变,物资从匮乏逐渐走向丰富、繁荣。新型商业网点迅速发展,苏宁、国美电器、家乐福、大润发等一批著名的流通、零售大型企业相继落户我省。仓储式商店、连锁经营店、物流配送等新的经营方式和经营业态不断涌现,城市大商场、乡镇集贸市场建设得到快速发展,逐步构成了多渠道、少环节和城乡一体化的流通网络,一个充满活力的市场流通体系逐步形成。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1952年的1.23亿元增长到2009年的534.51亿元,增长433.6倍。
消费需求在总量快速扩张的同时,消费结构也明显升级。汽车、家用电脑进入居民家庭的步伐明显加快,住房、通讯器材、家用电器等高档消费品快速增长,新潮、时尚和品牌成为居民追求的目标,居民用在旅游、教育、文化、卫生等方面的支出也明显增加。
六、城市建设成就巨大,城市面貌焕然一新
从海南解放到建省办经济特区之前,海南城市建设有所发展,但仍十分落后,城镇化水平低,城镇人口不到20%。1988年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后,随着经济快速发展,海南的城市发展揭开了新篇章,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城市面貌大大改善。城镇总人口占全省总人口比重从1987年的16.6%上升到2008年的49.1%,城镇化水平提高了32.5个百分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建成区面积迅速扩大,园林绿化和环境整治迈上新台阶,实施了一批生态建设重点工程,建成了一批公园和景观带,绿地率大幅度提高,绿化、美化了城镇环境。2009年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为38.6%、绿地率32.7%。海口市已从一个小城市发展成为一个初步现代化外向型中等省会城市,先后获得全国投资硬环境40优、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卫生城市和园林城市等荣誉称号;三亚已由一个贫穷落后的小渔村变成了初具规模的国际化热带滨海旅游城市,先后荣获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最佳中国魅力城市等荣誉称号,荣膺“中国人居环境奖”;加积、那大、文城等一批城镇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建成区面积迅速扩大,市区环境越来越优美,是岛内外人民向往的理想居住地;涌现出田独镇、凤凰镇、博鳌镇、灵山镇、老城镇等一批环境优美、生机勃勃的小城镇。
七、改革开放取得重大突破,走上最前沿
实现了从封闭半封闭经济到开放型经济的重大转变。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建省办经济特区以后,海南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着力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基本形成了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实现了从封闭半封闭经济到开放型经济的重大转变。尤其是近几年来,顺应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发展潮流,对外开放步伐明显加快。率先实行游客落地签证政策,对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韩国、德国、英国等26个国家免办入境签证。从开放第三、四、五航权到实现“南面开口,北面开放”的航路调整目标,海南航权开放取得重大突破。融入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步伐加快,积极参与“珠洽会”和举办“海洽会”等一系列招商活动。摩根士丹利、中信泰富、华润集团、香港新世界等一批境外大财团、大企业纷纷来海南投资,大企业数量日益增多。与台湾、香港、澳门在农业、旅游及商贸等方面合作取得可喜进展,与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贸易、科技、教育、文化等领域的交流日益加强。2007年海南洋浦保税港区获准设立,成为全国第四个、华南地区唯一的保税港区。海口保税区升级为海口综合保税港区。2009年国际旅游岛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标志着海南建设开放型经济进入新阶段。随着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利用外资规模不断扩大。1980年至2009年累计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达182.47亿美元,其中,1980年至建省前1987年累计2.38亿美元,1988年建省至2009年累计180.09亿美元。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从以传统的香港转口贸易为主,逐步拓展到与中东、东盟、欧盟、美国及大洋洲、非洲等国家和地区开展远洋贸易,化工产品、水海产品、轻纺服装、家具、机电产品等产品出口不断增多,对外贸易保持了较快增长势头,经济外向度进一步提高。海南对外贸易伙伴从1987年21个国家和地区,发展到2009年遍布六大洲143个国家和地区。全省进出口总额从1987年的2.92亿美元增加到2009年的82.54亿美元,增长26.9倍。其中,出口从1.15亿美元增加到16.37亿美元,增长13.2倍;进口从1.77亿美元增加到66.17亿美元,增长36.4倍。
改革取得重大成果。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建省后,海南率先在全国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比党的十四大提出这一改革目标整整早了五年。通过确立市场经济改革取向,出台了多项重大改革举措,已初步建立起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率先在洋浦试行土地成片承包开发模式。率先在全国进行“小政府、大社会”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实行省直管市县体制。通过实施“小政府、大社会”新体制,转变了政府职能,强化了政府的服务功能。率先在全国实行由省直接管辖市、县的行政体制。在全国第一个明确提出要在一切经济成份的企业中实现平等竞争,非公有制经济已占海南的“半壁江山”。率先实行粮食购销同价改革。率先推行全民所有制企业股份制试点,全面推进企业股份制改革。率先在全国实行“四费合一”、取消一切收费站的燃油附加费改革,实现“一脚油门踩到底”。率先实行省级统筹的社会养老、失业、工伤、医疗保险制度,初步建立起多层次的新型社会保障体系。农村综合改革不断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全面推进,农业税、特产税全部取消,支农惠农政策不断加强。海南农垦下放海南省统一管理。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国有企业和财政、金融等领域改革取得重大进展,推动了一批国企改制、关闭、破产、重组。
八、城乡居民收入快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一切生产的目的,一切财富的创造,都是为了让人民过上更美好的生活。从海南岛解放到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之前,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缓慢,生活水平较低。在城镇,自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以来,特别1988年建省办经济特区后,随着改革的深入和经济快速发展,城镇居民就业多元化,收入渠道不断拓宽,建立和实施了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立,居民收入较快增加,生活水平迅速提高。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987年的986元增加到2009年的13751元,增长12.9倍。在农村,随着党的各项农村经济政策的落实,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热带高效农业的快速发展,以及乡镇企业的迅速发展,有力地促进了农民收入持续增加。进入新世纪以来,政府对农民扶持力度明显加大,农村“五保户”全部实现地方财政供养,农民收入较大增加,家庭财产普遍增多。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从502元增加到4744元,增长8.5倍。
随着收入的不断增加,居民的生活消费支出大幅度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改善。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从1987年的922元增加到2009年的10087元,增长9.9倍;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从279元增加到3089元,增长10.1倍。在消费水平大幅度提高的同时,消费结构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向着享受型和发展型的小康生活转变。老百姓在吃的方面追求的是营养、保健、高蛋白、低脂肪和无公害绿色食品。穿着方面追求个性化、呈现多样化,新潮、时尚和品牌成为消费者追求目标。电话、手机、彩电、冰箱、洗衣机、空调器、影碟机、热水器等耐用消费品已较多进入农民家庭,在城市百姓家庭已比较普及;家用电脑、轿车等高档消费品进入城乡居民家庭也不断增加。城乡居民居住条件显著改善。全省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从1987年的17.87平方米增加到2009年的28.87平方米,增加了11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从1987年的19.51平方米增加到2009年的24.0平方米,增加了4.49平方米。农民住房质量明显提高,钢筋结构房屋面积从1987年的1.3%提高到30%以上,居住楼房的农户占的比重提高到10%以上。
九、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和谐社会迈出扎实步伐
60年以来,特别是建省办经济特区以来,海南在大力推进经济发展的同时,越来越重视社会建设,不断增加社会事业的投入,切实把“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作为改善民生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教育、卫生、文化、科技、社会保障等各项社会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
教育事业取得长足发展。海南岛解放后,海南的各级各类教育事业在经济落后、文化教育很不发达的基础上得到逐步发展。特别是建省后,大力实施优先发展教育战略,不断加大教育资金投入,努力扩大高等学校办学规模,改善中小学办学条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各级各类教育事业得到迅速全面发展。全面完成了农村中小学D级危房改造,在全国率先对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实行“两免一补”;完善家庭经济贫困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加大职业教育投入,着力发展职业教育;创建桂林洋大学城,进一步扩大高校办学规模;顺利完成华南热带农业大学和海南大学的两校合并,并获国家教育部批准成为“211工程”建设大学。普通高等学校在校学生从1950年的219人增加到2009年的17.09万人,增长779.4倍;普通中等专业技术学校在校学生从760人增加到9.56万人,增长124.8倍;普通中学在校学生从1.22万人增加到74.29万人,增长59.9倍;小学在校学生从16.35万人增加到83.4万人,增长4.1倍。2009年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9.8%。
科技研究开发取得丰硕成果。海南解放初期,海南的生产力水平很低,科学技术事业落后,科技成果少,1952年整个海南只有农业实验站一个机构,工业和医疗卫生研究机构处于空白状态。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建省办经济特区以来,全面贯彻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琼战略,大力推进科技创新与进步,全省科技事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科技创新综合实力不断提高。建立了“国家重要热带作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非织造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重点实验室22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1个。农业科技110成为全国农业科技推广的创新模式。全省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27家,其中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13家。一汽海马、金海浆纸、欣龙无纺等一批高新技术企业成为海南新型工业发展的龙头企业;全星医药等一批高新技术企业被认定为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国家创新型试点企业等。生物技术与新医药、新材料、油气化工、电子信息、现代农业等具有海南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迅速发展。高新科技硕果累累,研发了枫蓼肠胃康冲剂、注射用胸腺五肽、紫杉醇注射液等药品;无纺布生产新技术、PVC合金毛细管式超滤膜技术等产品出口发达国家。
文化建设开创新局面。60年以来,特别是建省办经济特区以来,海南着力创建和提升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培育和加强文化产业创新发展能力,不断加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在文学、音乐、舞蹈、戏曲、电视电影、美术等领域都取得了较大成就与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海南提供了有力的文化支撑。黎族歌舞诗《达达瑟》、琼剧《苏东坡在海南》、新编人偶剧《鹿回头》、大型民族舞剧《黄道婆》、电视剧《玫瑰绽放的年代》、文学作品《山南水北》等作品获得国家奖项。黎族传统防染织绣技艺列入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自2000年开始每年举办海南岛欢乐节。兼具传统和数字化功能的省图书馆、省博物馆建成投入使用,建设了一大批健身中心、体育训练馆、体育场、网球场、娱乐中心等大中型文体设施,县有文化馆、图书馆,乡镇有文化站。博鳌亚洲论坛、亚龙湾国家旅游度假区、南山文化旅游区等著名文化景区相继建成运营。全国首个省域全数字全覆盖广播电视网,全省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稳步推进。2009年末全省共有艺术表演团体21个,文化艺术馆21个,图书馆20个,报社18家,出版报纸2.76亿份;杂志社43家,出版杂志1200万册。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分别达到95.4%。
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取得明显成效。60年以来,特别是建省办经济特区以来,大力推动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初步建立了疾病预防控制、卫生监督、医疗救治体系,人民健康水平不断提高;“120”医疗紧急救援中心系统全省联网,农村乡镇卫生院改造项目全部完成,防病救治能力进一步提高。卫生机构(含门诊部、所)从1950年的15间增加到2009年的2234间,增长147.9倍;病床位从680张增加到2.32万张,增长35.1倍;各类卫生技术人员从0.15万人增加到4.46万人,增长28.7倍。
社会保障事业取得长足发展。海南的社会保障事业从新中国成立以后建立的传统型的社会保险制度发展到今天,已由养老、工伤、失业、医疗等多种保险构成的现代社会保障体系所取代。2009年末全省共有城镇基本养老保险人数166.36万人,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282万人,工伤保险参保人数89.5万人,生育保险人数83万人。城镇从业人员基本养老保险实现省级统筹,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比全国提前两年实现全覆盖,新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6.4%。
劳动就业规模不断扩大。60年以来,随着海南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创造了大量的就业岗位,就业规模不断扩大。进入新世纪以来,积极扶持就业,多渠道增加就业岗位,加强就业培训,全面启动零就业家庭就业援助,大力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全省就业人员人数从1962年的149.59万人增加到2009年的415.11万人,增长1.8倍。其中,城镇就业人数从31.81万人增加到132.8万人,增长3.2倍。
人口与计划生育事业取得巨大成绩。海南人口再生产从无政府的生育状态到有计划地控制人口增长,从“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的人口再生产类型到“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类型转变。海南全面实行出生实名登记制度,被国家计生委在全国推广。据人口抽样调查,2009年全省人口自然增长率为8.96%。。
十、生态省建设取得明显成效,生态环境质量保持优良态势
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地位,加大节能减排工作力度,加强城市垃圾、污水治理设施建设和环境污染防治工作,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淘汰落后生产工艺,积极发展清洁能源,推广使用节能材料。着力推进文明生态村建设。全面实施退耕退塘还林,加大植树造林力度,加强海防林建设、天然林保护,环岛海防林基本合拢。2009年森林覆盖率达59.2%。尖峰岭、蓝洋、吊罗山、七仙岭、火山口、黎母山、霸王岭被列为国家级森林公园。全省现有自然保护区43个,自然保护区面积25.20万公顷。全省所有城市(镇)环境空气质量优于居住区空气质量要求的国家二级标准,有96.7%的监测日环境空气质量符合国家一级标准。环境空气中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二氧化氮浓度符合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一级标准。全省82.8%的监测河段、88.9%的监测湖库达到或优于可作为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源地的国家地表水Ⅲ类标准。全省绝大部分监测海域水质处于清洁状态,海南岛近岸海域一、二类海水占86.7%,84.4%的监测海域符合水环境管理目标要求。
一个山川秀美、天蓝水碧的新海南,一个健康、文明、环保、舒适的人居环境和生态家园,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想图景正在逐渐显露在世人面前。
沧海横流,豪情激荡。历史的巨轮,镌刻着过去的辉煌,60年的发展历程只是一个序曲。放眼未来,海南正在向全面建设小康的道路上高歌猛进,正以崭新的面貌和更大的步伐走向全国、走向世界,海南———南中国海上的一颗璀璨明珠必将焕发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