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1950年10月1日下午,海口大雨,海口地区2万市民冒雨集会庆祝国庆节。次日晚,万人提灯大游行。”
这是当年中国共产党广东省琼崖区委员会的机关报,《新海南报》上记载的内容。小心翼翼翻开一张张泛黄、脆薄的报纸,竖排阅读的繁体铅字新闻中,解放初期的海南浮现眼前。
“歌声、口号声响彻云霄”
上世纪50年代,海口人口10万余人,尽管不是人人参加国庆集会,但“全市10万人热烈庆祝国庆”是一定要体现在大标题上的。而1950年10月1日海口国庆集会的“有工人、驻军、学生、商人及市郊农民机关团体,共2万余人”。
场面很是热烈,秧歌队提前进场,千百幅红旗在雨中招展,人群中高高举起了国家领导人及世界人民领袖的头像。兴奋愉快的情绪,通过报道中的寥寥几笔勾勒。
海口的集会从下午2点至下午3点便结束了,人们从会场里有秩序地走出来,开始大游行。数千工人行列走在最前头,卡车、舞狮队、秧歌队在各队伍“扭跳轮进”,游行队伍所经之处,“歌声、口号声响彻云霄”,街道上“拥塞着万千群众”。
1950年10月2日举行球类比赛,“入晚举行万人提灯火游行”,“国庆日海口市民沉醉在热烈狂欢之中”。
到1951年10月1日,集会的人数达到6万人,地点由私立海南大学广场改到了人民体育场。国庆前夕全市人们整夜狂欢,1日6万人开完庆祝大会接着游行,2日、3日游园和水上狂欢。
报纸详细描述了整晚狂欢的场景。“全市各单位的文娱队伍都在大英山脚下集中,入晚就出现在市区的各处街头。数十队腰鼓在几条主要街道上表演,腰鼓的响声,有节奏地震荡着全市”;“狂欢的人民,手拉着手,肩靠着肩,放开喉咙从这条街唱到那条街,工人、学生、机关干部都在街上尽情的歌唱和舞蹈,数不清的声音在高呼着‘共产党万岁’!‘毛主席万岁’!‘伟大的祖国万岁’!”;“狂欢体现解放了的海南人民以无限愉快的心情来迎接盛大的国庆,直到午夜始散”。
1952年10月1日,海口的国庆集会点设在红坎坡。
接收清理和复工复学
1950年10月1日海口的大集会,海南岛区委员会书记、海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冯白驹没有参加,因为当天海南岛代表出席了广东省第一届各界人民代表大会,冯白驹作为海南代表团团长参加该会并在会上发言,报告海南解放后各项工作的成就。
此前9月15日的《新海南报》刊载了9月1日海南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会议上,冯白驹关于《三个多月的工作和今后的任务》的报告。而这份报告可以
窥见,第一个国庆前暨海南解放后百天的繁忙与从国民党手中接管海南,“海口方面敌人破坏很少,除主要官员逃跑外,大部或全部中下层职员都在原处……海口接收了87个单位,其中完整的41个,人员6197人……”
冯白驹认为,海口检疫所、中央医院、市立医院、纺织厂、汽车修理厂、公路局、电讯局、电力局、邮政局、运输公司、中国银行、交通银行等单位,应该尽可能恢复或照常工作,“学校除取消公民课,政治训导制外,继续照常上课”。
短短三个多月,海南军政委员会破获特务份子的组织和活动80余件,仅海府地区就破获了256起偷窃、私藏枪支、伪造印信、冒充军人宿馆、贪污、私运鸦片等五花八门的治安案件,收送散兵游勇16000余人,各种制度尚未建立财政收少支多,制止物价波动,取缔投机倒把奸商……生产建设,冯白驹首先提到恢复田独与石碌两个铁矿,但石碌破坏严重;先尽可能恢复公营的轻工业,包括棉织、纺织和汽车修理厂。
“铁矿是我们的,把国民党抛弃的物资器材搬运回来,减少矿局复工的困难……”当月《新海南报》报道海南铁矿局初步清理物资价值近百亿元(注:一百亿元等于1953年人民币换面值后的一百万元。)
重重困难中复苏上轨道
百废待兴,却又遭天灾。海南第一个国庆不到半个月,1950年10月14日,海南岛遭受百年未遇的强台风袭击。《新海南纪事(1950)》记载,不完全统计,定安县城有200间房屋被台风夷为平地,澄迈县金江市几乎没有一间商店、民房没有受损坏,琼山县旧的房屋全部倒塌,文教市仅8间房屋比较完整,新桥、东路全部毁成平地。农村的损失更为严重。10月25日,万宁连日暴雨成灾。
当时的中国,对外有抗美援朝战事,海南岛既要警惕敌人破坏,还需要大量救灾、救济。海口市商界、中南军政委员会、广东省人民政府纷纷伸出了援助之手。
从1951年起,海南各公司、合作社、工厂、商店开始在报纸上亮相,刊登保证质量声明、公告产量目标、折扣利润捐款等等。至1952年、1953年,这些企业单位成了社会经济生产的中坚力量,国庆祝贺广告除了上述企业、单位,还有药品、电池、烟酒、肥皂等品牌同贺。
第三个国庆日的1952年10月1日,冯白驹在《新海南报》上回顾海南区解放两年来的工作。海南区为抗美援朝共捐款263.8亿元(注:约等于1953年人民币换面值后的260多万元。),644个乡进行了土改,剿匪1.29万人,恢复工业36家,生产总值达240亿元。1952年虽然受到干旱影响,但作物生产仍突增2倍以上。两年来,大小水利工程建设近3万处,交通、税收、文教取得成绩,市场逐步稳定。各行各业复苏走上轨道。。
亲历:郑浩:“第一个国庆不像后几年那般热闹”
海南解放后的第一个国庆,郑浩当时还在文昌。年底,郑浩从文昌二区区委书记之职调往海南区党委联络处。没有汽车乘,文昌骑自行车到海口需要7个小时。
“第一个国庆不像后几年国庆那般热闹。”郑浩的记忆里,到1950年10月1日,海南岛解放仅5个月,各方面工作还没走上正轨,人民群众要做的事情很多。
虽然91岁高龄,革命老兵郑浩依然脑子活络,腿脚也灵便,与76岁的老伴一起回忆过往,你一句我一句,相互补充。
“海口有庆祝大会,有国庆游行,但地方却很不稳定,土匪捣乱,不敢开大会。”郑浩说,不过各乡、区还是有跳舞等欢庆形式。第一个国庆来临时,地方尚没有“节”的概念。
解放是欢天喜地的,解放后则面临繁忙的接收和清理工作。文昌从国民党手里接过来,人员、单位、物资都要清理。海南没有钱,接收后,需要抓紧恢复生产。
“海口的路破破烂烂的,没有汽油加进卡车里。启动卡车要用煤炭来烧热,风机使劲吹。”郑浩说起当时的情形,让人觉得匪夷所思。
郑浩到海口就被安排住在老街,现在新华南《海南日报》老报社附近,而上世纪五十年代许多集会庆典活动都在红坎坡召开,郑浩记得后来在此参加了几次国庆大会。红坎坡的位置在今天海府路省机关幼儿园到东湖一带,面积不小。海南解放后,大量需要人才。1950年5月下旬,广东省人民政府为加强海南的经济建设工作,由广东抽调了100余名干部来海南岛。这些从岛外来的人才,在红坎坡搭简易的棚子住下。
郑浩那一年28岁,从文昌调来后,去海口的照相馆里照了几张像。头发整整齐齐梳往脑后,扣子严严地扣到最上一颗,傍着风华正茂的年纪走进了新中国的海口。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