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亚救援队队员们救治受伤儿童 救援队员林理源供图
三亚救援队队员们向受灾儿童发放食物 救援队员林理源供图
4月29日,三亚红十字灾害应急救援队启程离开三亚,4月30日,经由拉萨进入尼泊尔,开始了为期6天的救援行动。5月6日撤离尼泊尔,计划8日回到三亚。在尼泊尔的6天时间里,救援队累计救治了157名当地受伤群众,发放了数以吨计的食物和救灾用品,遭遇车辆爆胎、公路塌方、无数次余震,也遇到了免费提供住宿的中国酒店老板,收到了滞留的中国游客捐赠的救灾物品。
6天之后,这次跨越国境的救援结束,救援队员们带回一身疲惫,也留下对尼泊尔的牵挂。“回到三亚我要好好睡一觉,这次救援难以忘记。”队长陈锐说,灾害造成当地群众流离失所,让他难过,大灾中,当地华人和中国游客为救灾付出的大爱让他铭记,更让他自豪。
三亚救援队首次出国救灾
6天前,当飞机降落在拉萨机场时,三亚红十字灾害应急救援队的6名队员早已做好准备,期待着接下来的尼泊尔救援之行。“我们是第一次踏出国门参与救援,我们会尽自己的一份力,发挥自己的作用。”队长陈锐介绍,此前三亚红十字灾害应急救援队参与过国内许多灾害救援,出国救灾,还是第一次。
三亚红十字灾害应急救援队,也称三亚救援队,参加过多次救援行动:2005年9月“达维”台风救援;2010年10月文昌、万宁水灾救援;2013年4月四川省雅安芦山地震救援;2013年12月万宁水灾救援;2014年7月文昌“威马逊”台风救援;2014年8月云南省鲁甸地震救援……专业的救援行动,让三亚救援队在救援团体和灾区群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此次尼泊尔救援,国内多支民间救援队陆续抵达灾区,三亚救援队接班早先撤离的武汉救援队,与深圳山地救援队并肩作战,配合“国家队”中国国家救援展开救援。另外,还有许多中国力量在尼泊尔灾区闪耀。
4月30日上午10点抵达加德满都,匆匆吃过干粮,三亚救援队随即展开行动,在猴庙附近进行搜救,曾经美丽的斯瓦扬布纳寺,如今化为残桓断壁。站在废墟之上,队员们寻找生的可能。结束当天搜救之后,广东人江先生开的凤凰酒店成了救援队的落脚点,免费提供食宿。除此之外,江先生还免费接纳了滞留在尼泊尔当地的中国游客。
搜救阶段的工作在5月2日结束,之后三亚救援队转为赈济,向灾区群众提供食物和救灾用品。5日,救援队向灾区运送了两吨大米,这批大米是滞留在尼泊尔的中国游客捐赠的。“很感动,虽然自身滞留尼泊尔,却仍然想着帮助灾区群众。”陈锐说,6日离开前,一位队员同样用自己的钱购买了两吨大米,交由非政府慈善机构运送,点点滴滴让他难忘。
余震不断车开着路塌了
灾区时常发生余震,频频的晃动,吓不倒救援队员们。“有些余震还是存在危险,不过已经习惯了。”3日下午,救援队员们驱车运送救灾物资的途中,路面开始出现晃动,余震突然发生,造成道路塌方。“车开着,路塌了,幸好没有危及生命安全。恢复通行后,我们继续向前。”陈锐说,灾区充满危险,困难重重,要努力克服。
由于最初计划搜救为主,三亚救援队只携带了轻量化工具,没有重装备。“利用现有工具,通过与其他救援队配合,完成任务。”陈锐说,交通也是救援遇到的问题之一,物价上涨令租车越来越贵。“最初到加德满都时,租一辆车是800元,离开时,已经涨到2000元。没有车辆无法开展物资运送工作,再贵也得租。”
2日下午,救援队遭遇惊魂一刻,从震中附近的Dhading返回时,由于轮胎老旧,车子突然爆胎,随后在陡坡上失控,侧滑10多米,幸好车辆最终被控制,不然后果不堪设想。
并肩救援6天救治157人
地震发生后,很多尼泊尔当地群众受伤,有的失去了生命,原本美满的家庭,如今只剩下孤儿。队员林理源在加德满都的一间房子里发现了5个骨灰盒,这个家庭的两个孩子成为了孤儿,他在微信上留下一句话:“今天再次看望他们,心里头有很多牵挂,不知道你们的未来在哪里?让人心痛。”
短短6天时间,救援队救治了157名群众,最小的仅1岁多。“是个男孩,口鼻被砸伤,我们帮忙处理了伤口。”陈锐说,每一次救治受伤群众,心里一阵酸楚,一开始百感交集,到后来“哭都没有眼泪”。
“很多走在路上的瘦弱小孩,看起来只有两三岁。一问才知道已经六七岁,这样的条件下,又遭受这样的灾害,每一个目睹的人,心里都不好受。”结束搜救任务后,三亚救援队根据联合国协调中心的安排,与来自马来西亚、俄罗斯和菲律宾等国家的救援队一起,以及兄弟队伍深圳山地救援队,共同协助中国国家救援队展开救援工作。
运送帐篷、大米,还协助瑞士救援队展开救援,三亚救援队给灾区和同行带来了热带的温暖季风。
6天的救援行程结束,最让三亚救援队感到自豪的,是灾区华人所展现的大爱。免费接纳滞留游客的中国老板,虽然被困却心系灾民的滞留游客,都让队员们心头一暖,倍感骄傲。“非常感动,这是国人的大爱,是我们中国人乐于奉献的优秀品质。”队长陈瑞说道。(贺立樊)
相关链接:
尼泊尔网民利用社交媒体赈灾 数天筹集百万美元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