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阳工学院的“证霸”孙梦涛在大学四年,为自己未来挣了不少筹码:综合成绩连续两年专业第一名、65个证书、组建志愿者服务团队、大企业的董事长助理、自创传媒工作室...然而这样一个考神级人物,却在毕业季受挫:投了50份简历,却未接到一家公司的面试通知。
新闻一出,网友评论众说纷纭,有人猜测是因为孙梦涛心气高,也有人不满社会上部分单位招聘歧视,也有人对证书的含金量表示怀疑...其实,自从日趋严峻的就业形势被媒体报道强化后便成了重大的民生话题,而话题的主要部分往往不离“学历”、“能力”、“证书”三样,但笔者觉得问题总是因果相成,找到根源,解决办法就不远了。
认清能力,端正心态。“高不成、低不就”是社会对大学生最多的议论。面对亲友期望的压力,几乎为零的社会经验,却又对自己“估价”颇高,从而生出了现实与理想的巨大落差,在海投与挑拣的徘徊寻找中错失了不少较好的岗位。物质越来越发达的社会,人们对成功的评判标准难免也会物质化,但不能成为选择人生第一份工作的决定因素。孙梦涛这样一个人才,虽说是本科学历,但既然能做到董事长助理,自然不差,却遇到投了50份简历久无回音的事,也难怪网友们质疑他本人的主观因素了。如果大学生在毕业季,都能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把积累经验和工作能力作为找工作的首要考虑,才能踏实进步,守得明月。
对症下药,做好准备。所谓对症下药,实则找准自己和社会的需要。为了提升将来在社会上的竞争优势,有人选择增加学历的深度或者广度,于是选择考研或者双修;有人选择增加技能,于是拼命考了一堆证书。虽然为充实大学生活做出一些学业选择精神可嘉,但有时往往容易物极必反。不仔细考虑实际情况便盲目跟风考研,为五花八门的证书而不断报班考试,浪费了不少本该用来扎实、稳固专业技能和理论的时间和精力,本末倒置往往容易得不偿失。根据社会职业的需要与自身的情况,理性地做好职业规划,一步一步靠近心中的职业定位,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
话说回来,就业供需失衡也并非全在大学生,一些单位青睐名校或者高学历也带来就业不公平,招聘要求往往被HR们灵活运用,比如教育局规定本科毕业的师范生可以应聘高中教学,但现实是研究生的入职门槛,有的单位甚至堂而皇之打出非“985”“211”不用的招聘启事...
我们的社会就业机制有待完善,大学生们也应该提升就业观念,才能成为就业季最后的赢家!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