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在近两天的节目里,中国之声记者亲身体验了如何成为滴滴专车和人民优步司机。在体验过程中,记者发现,滴滴所推出的专车、快车有大量私家车接入的情况发生,而人民优步,更是只接受私家车进入。
滴滴通过快车招募私家车主,在接满一定额度的订单之后,就可以挂靠到汽车租赁公司,成为专车司机。而人民优步,虽称自己为拼车业务,但记者在接单中发现,有时订单并不显示目的地,与“拼车”概念相距甚远。
目前,各地交管部门纷纷对专车业务进行表态,大多都将其归入到了“黑车”范畴,而各大专车软件平台的订单数却一路攀升。造成如此局面,正是因为乘客与监管部门对专车理解的巨大差异。那么,对于现状,专车软件公司又怎么看?近日,中央台记者采访了滴滴快的和优步公司的负责人。
4月30号,广州市多部门联合查处广州优步办事处,5月18号,上海市交通委宣布将与滴滴快的等企业联合建设出租车服务平台,并研究制定将约租车服务、也就是专车接入的具体操作办法。6月2号,北京市交通委约谈滴滴快的,称其专车、快车业务非法。
近1个月的时间里,各地释放的信号不尽相同,但“监管”二字始终高悬,面对地方监管部门的表态,专车公司作何回应?优步中国战略负责人柳甄在接受中央台记者采访时表示,优步正在尽全力配合政府工作:
柳甄:我觉得政府担心的本质问题,是车能不能有很好的监管。对于优步来讲,最关键的是监管问题,要它合规范。怎么样能合规范?我们就怎么和政府、和各方来配合。来加强管理。
北京市交通委在6月2号约谈滴滴快的时,明确指出用私家车和租赁车辆配备驾驶员,从事按照乘客意愿提供运输服务并按里程和时间收费的客运服务,违反了现行法律法规的规定。
多地交管部门将专车直接定义为黑车,对此,滴滴快的市场负责人叶耕告诉记者,他们对黑车,有着不同的定义:
叶耕:这个要看你怎么去定义黑车了,一个东西是黑还是白,在于它到底好不好?如果是既有平台的管理,又有平台的监控,有相应比较完善的保险和保障机制,实际上对于消费者来说是个好事。
当被问到,有不少私家车先通过快车上路,拉够一定单数后再挂靠至租赁公司进而成为专车时,叶耕拒绝就此进行评论。他强调,快车业务是非盈利的:
叶耕:快车是一个非营利性的搭车平台,平台在服务里是不允许任何费用的,这是一个主要的区别。专车现在还是要有严格的审核的,快车也会有后续的审核,只不过是它多了一个线上报名的渠道。
同样,面对记者对优步疏于审核的质疑,优步中国战略负责人柳甄说,人民优步对司机进行过背景审查,但并非强制条件:
柳甄:对于人民优步的审核,我们要求司机满足一定驾龄的要求。如果在对方同意的情况下,我们要求把他们进行一定的背景调查,来看他们的犯罪记录和安全驾驶记录。这些,我们是要在司机同意的情况下。
但根据记者的亲身经历,在加入人民优步后,没有收到任何关于背景调查的要求,填写信息后可直接上路拉活。面对安全问题,柳甄告诉记者,出租车也不是100%安全的,优步已经投入了很多努力来改进乘客的安全保障。
柳甄:出租车和别的车也有很多不安全,你有什么问题去投诉,能否得到解决?一旦发生不安全,你有什么系统或记录能够保障?一旦发生问题,能否快速协助警方调查?还是看哪个路段有问题?我们还是不断地在改进,因为它还是个新生的事物。
柳甄说,目前所有优步的订单都会有GPS轨迹并上传到后台,乘客可随时将自己的情况告知他人:
柳甄:你打开优步就可以看到自己的行程是一个点,在不断地运动,你可以随时把你的情况分享。
当被问到,如果能够得到各级政府的全面认可,软件能给城市交通带来怎样的改变?优步中国战略负责人柳甄向记者举出了波士顿的案例:
柳甄:我们和波士顿是一个试点,叫智慧城市,我们向波士顿市政府开放了我们的基础数据,可以告诉政府哪个时段是高峰期,高峰期在城市有几个点打不到车或者人们密集出行?政府就会看到公共交通可能在哪个地方还不够或者需要加强。可以细致到这个地方可以放一个红绿灯?或是一个暂停的标志?大量的通过人们出行而收集的数据,能够帮助城市更加的智慧和高效。
据新华社报道,交通运输部服务司副司长王水平5月21日表示,目前,交通运输部深化出租车行业改革工作小组已经拿出出租车行业改革初稿,正征求各方意见,抓紧修改。
这条新闻被不少媒体与“专车管理方案”出台联系在一起,然而经记者搜索,只能找到“相关人士透露、或将出台”这样的只言片语。只有中国新闻网的一篇报道写出,有相关人士向中新网记者透露,全国性的约租车管理方案正在研究制定中,有望于近期出台。
对于未来的专车市场,滴滴快的市场负责人叶耕表示,专车作为互联网时代的新产物,不能简单地用现存法规来看待:
叶耕:过去在没有互联网的情况下,所定义的一套出行的规范政策,在互联网的机制下,应该是与时俱进的。专车出现以后,它实际上挤压的是传统线下黑车的生存空间,这些黑车,才是真正出行的隐患。
相关链接:
北京市交通委约谈“滴滴”:快车、专车违法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