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高考被曝光替考,7日下午江西省教育厅发布消息称,接到有人组织替考的举报后,江西省教育厅、江西省教育考试院立即部署南昌市教育考试院,联合南昌市警方开展调查核实,有关考生已被警方控制。
   
 您当前的位置 : 国内新闻>

江西高考替考考生被控制 专家称记者卧底不违法

海口网 http://www.hkwb.net 时间:2015-06-08 07:44

  发生替考事件的南昌十中。新华社发

  江西高考被曝光替考,7日下午江西省教育厅发布消息称,接到有人组织替考的举报后,江西省教育厅、江西省教育考试院立即部署南昌市教育考试院,联合南昌市警方开展调查核实,有关考生已被警方控制。

  权威发布

  教育部

  在校大学生替考将开除学籍

  昨天,针对媒体记者卧底替考组织参加高考曝光跨省团伙一事,教育部回应称,教育部对此高度重视,已责成江西省教育厅和省教育考试院迅速调查核实情况,并请公安部指导有关地方公安机关立案侦查。

  教育部表示,高考公平公正关系广大考生切身利益和社会和谐稳定,对于破坏考试秩序、组织替考作弊等违法犯罪行为,一经查实,有关部门将坚决依法严厉打击。对伪造、变造身份证、准考证及其他证明材料,由他人代替或者代替考生参加考试的,一律取消本次考试所有科目成绩,并视情节轻重同时给予暂停参加高考、各种国家教育考试1至3年的处理,相关处理记入考生诚信档案。对参与作弊的在校大学生,还将按照《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给予开除学籍处分。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教育部强调,对于考试管理不力以及违规违纪等行为,将一律严肃问责,绝不姑息。

  昨天,教育部继续公布全国31个省(区、市)教育行政部门和招生考试机构的2015年高考举报电话,并表示教育部及各省(区、市)将根据举报线索第一时间核实处理。昨天下午,京华时报记者拨打江西省高考举报电话,工作人员介绍,上午已接到包括替考在内的多个举报电话,正在进行处理。

  江西省教育厅

  南昌十中考场替考生被控制

  昨天替考事件发生后,江西省教育厅于当日下午临时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会时间仅3分钟,通报南昌十中考场一名替考生李某某已被警方控制。

  通报称,昨天上午11时,网上出现替考组织在南昌参加高考的消息后,江西省迅速做出部署,要求南昌市教育考试院联合警方立即展开调查核实。此时距考试结束已不到20分钟,南昌市教育考试院迅速与警方采取行动,在语文考试结束前将南昌十中考点的涉事考生李某某进行了控制,经初步调查,李某某承认了替考行为。目前,警方正在进一步调查。

  通报称,教育部、公安部对此事高度重视,指示要全面展开调查,将案情尽快调查清楚,消除隐患。省教育厅、教育考试院已经紧急通知各地教育行政部门、教育考试机构以及各考点,进一步做好考试安全排查工作,确保考试安全、平稳、有序。省教育厅、省教育考试院将及时向社会通报所掌握调查进展情况。

  昨天下午,京华时报记者联系江西省教育厅询问进展情况。教育厅办公室工作人员称,具体事务由该省考试院负责。京华时报记者随后多次拨打办公室工作人员提供的两个电话号码,电话始终无人接听。

  事件回放

  记者曝光替考团伙操作全过程

  昨天上午,南方都市报发布报道,该报社记者卧底高考替考组织,曝光了替考团伙操作的全过程。报道称,湖北个别高校多名大学生加入了这个组织,包括记者在内的多名“枪手”都于昨天上午在江西南昌一些高考点参加考试。同时,记者已向当地警方报案。

  据报道,2014年11月,记者与一名高考“枪手”组织成员通过网络、电话等方式保持联系,并被发展为该成员(以下简称“上线”)的“下线”,参加2015年高考替考。记者提供了一张本人真实照片和虚假身份信息,并选择替考理科。2015年4月,“上线”将出发时间通知了记者。高考前几天,记者在武汉与“上线”接头。

  6月5日晚上,记者随同“上线”等十余人,从武汉坐火车抵达江西南昌。记者证实,这些人多为湖北武汉几所知名高校的大学生。6月6日下午6点,一名男子来到宾馆,向记者等6人发放高考使用的“身份证”和“准考证”,考点均为南昌十中。记者拿到的“身份证”和“准考证”,照片均为本人此前提供,但户籍地被设定为山东。6日下午,替考组织的头目告知替考者们,发放给替考者的“准考证”均为学生的真实信息,他们提前出钱买分、找人替考,只是将身份证、准考证的相片换成了替考者的相片。

  此外,一名“枪手”告诉记者,若考上河南一本院校可收入2.5万元、二本2万元,山东一本院校2万元、二本1.2万元。考上一本的分数也分为三个档次,最高档是985高校,其次是非985的211高校,再次则是非211一本高校。“985顶级院校,我听他们说最高卖过几百万(元),能买的家长也不缺钱。”这名“枪手”告诉记者,他所在的替考组织,目前最佳战绩是北京一所理工类高校,卖了一个天文数字。像武汉一些985+211高校,考上的话,最低层级的“枪手”也能拿到七八万元到十几万元报酬。

  追问

  成功替考,要经过什么手续?

  这种替考能够成功,到底需要过哪几个部门的关卡?考生信息的审核登记要经过哪些程序?著名教育学者、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称,高考在报考时,考生的信息及档案材料全部需要当地教育部门进行审核与登记,按照正规程序,高考信息一旦录入报考系统,任何人都不能进行信息更改。南昌市高考替考一事,报考人的身份未进行认真核实,或者核实后进行了任意修改,从而出现了替考者能够进入考场参加考试的情况。这都说明当地教育部门存在管理的漏洞,并且有教育系统内部人员进行违规操作,教育部门负责人也有失监管的责任。

  熊丙奇表示,社会中频繁出现高考替考舞弊等行为,也是因为教育系统内部缺乏有力的监管。高考信息录入和管理处于封闭状态,南昌替考事件中,组织者只需将当地负责信息录入管理的人员进行攻关,将替考者的信息录入考试系统,替考者就可以进入考场参加考试。而当考试结束后,高校进行招生时,信息管理人员再次将系统录入信息更改,部分学生就可以更改自己的信息参加高校招生。所以,应加强教育系统权力的监管,使权力无法滥用。

  记者卧底替考组织违法吗?

  记者卧底替考一事一经报道便引来了多方质疑,认为“记者干了警察的事情,与卧底嫖娼一样都是违法行为”。

  对此,中国政法大学刑事司法研究所所长阮齐林教授认为,从目前来看,记者卧底替考的行为是对社会有促进作用的有益行为,并且刑法中并没有规定替考属于犯罪行为,因此记者替考一事并不属于犯罪。

  阮齐林解释,在相关法律规定中,卧底记者确实做了教育部门相关法律法规中禁止的事情,属于违法违规行为,但是从客观上讲,记者卧底行为属于履职行为,是为了监督、揭发报道替考这一现象的,因此从本质上分析,其替考属于合法。

  各地做法

  内蒙古使用指静脉验证

  记者梳理发现,31个省(区、市)在高考前就相继出台文件,为防止作弊替考现象的发生,均明确表态今年将加大力度严对高考舞弊。

  例如,海南规定如考生携带违禁物进入考场,监考员也将被追究责任。河南考点今年规定,对教育、招生部门发现的替考枪手、现代通信工具作弊分子及其他扰乱考试秩序人员当即采取治安管制措施。

  根据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的公开资料显示,为防替考行为发生,今年内蒙古高考考生须全部通过指静脉验证才能入场参加考试。指静脉验证是利用手指内的静脉分布图像来进行身份识别。据了解,运用指静脉验证,需要考生先用右手刷身份证,然后将左手的食指放入指静脉验证器以便核证是否为同一人。与指纹识别在程序上大致相同,但指纹容易被人复制,指静脉目前被人复制的可能性基本为零。

  吉林、新疆也已在考场外投入监测车辆和设备,对所有考场进行全覆盖,对作弊无线电信号全时侦测、压制。四川则表示,作弊防控系统还将会把电子对抗技术应用于考试中,使用“侦测引导阻断”的技术手段,在全时段、全频段精确捕捉并干扰、阻断无线电作弊信号,不让一处可疑信号成为漏网之鱼。湖北、江苏等地则使用身份证识别仪鉴别考生身份。

 

 

 

相关链接:

高考作文题材料作文成主流 安徽卷再获评最奇葩
聚焦高考作文:38年高考作文题见证时代变迁
高考首日海口考生感言:语文简单易答数学题型新活

 

相关链接:
高考首日海口考生感言:语文简单易答数学题型新活
聚焦高考作文:38年高考作文题见证时代变迁
高考作文题材料作文成主流 安徽卷再获评最奇葩
[来源:京华时报] [作者:聂辉 郭莹 王晓飞] [编辑:林婧]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图解海口一周热闻:海口日报海口网入驻“新京号”
图解海口一周热闻|多彩节目,点亮缤纷假期!
图解海口一周热闻:海口新年音乐会将于2024年1月1日举办
图解海口一周热闻:海口招才引智专场诚意揽才受热捧
图解海口一周热闻:海口获评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
灾后重建看变化·复工复产
圆满中秋
勇立潮头踏浪行
“发现海口之美”摄影大赛
     
     
     
排行
 
旅客注意!海口美兰机场T2值机柜台17日起调整
寻旧日时光 海口部分年轻人热衷“淘”老物件
海口:云洞衬晚霞 美景入眼中
嗨游活力海口 乐享多彩假日
海口:城市升腾烟火气 夜间消费活力足
海口:长假不停歇 工地建设忙
市民游客在海口度过美好假期
2023“海口杯”帆船赛(精英赛)活力开赛
海口天空之山驿站:晚照醉人
千年福地寻玉兔 共庆海口最中秋
 
|
|
 
     www.hkwb.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海口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21001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898—66822333  举报邮箱:jb66822333@163.com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

琼公网安备 46010602000160号

  琼ICP备2023008284号-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