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答案】B
【解析】A选项在第3段中有体现,且第2段整段写国外技术的改革,由此对比可看出中国的研究进程落后;C选项在第5段中有体现汉字的自身特点造成的不便;D选项在文中第4段最后一句有说明;而B选项在第6段中说的是向汉字提出了挑战,并非印刷业。
评析:题目难度不大,文中都可直观对应信息,难度不大,题目简单。
2.【答案】C
【解析】文中正确选项均可在第6段中找到相应信息,只有选项C在文中并未提及。
难度偏低,找到题目切入点,即“汉字在信息时代遇到‘严峻的挑战’”,就可以对应段落找到答案,几乎为送分题,不需要学生的深度分析。
3.【答案】B
【解析】材料二通篇都在讲汉字激光照排系统的难关以及研发和突破,所以A选项过于片面;C选项过于片面,只是提到的一点,但不是文章中心;D选项也是文中并未提及;而B选项在最后一段文中也有说明。
正确答案很明显,在文中可找到对应信息。难度不大。
4.【答案】D
【解析】首先要审清题目,找到切入点,即“汉字激光照排系统研制过程中”,我们就可以直接切入到第3段开始找对应信息,A,B,C选项在该段中都有体现,D选项在第2段中有说明,但不属于“汉字激光照排系统研制过程中”的难关。
5.【答案】D
【解析】A选项笔顺为“凹”:竖折竖折横,“凸”竖横竖折横;D选项中“另辟蹊径”的“辟”是“开发、建设”“开辟”的意思,而“僻”做动词讲时,是“退避”“回避”的意思。题目简单,难度不大。
6.【答案】A
【解析】该题目在材料二中第三段就可对应信息,是指印刷术,其他选项并不是对应王选。
7.【答案】
1)给汉字照排系统开辟了新的途径;
2)使得高速、廉价的先进汉字照排机的研制成为可能
3)弘扬了中国的科技与文化;
4)标志着中国计算机编辑排版系统和汉字信息处理技术达到了新的水平,跨入了新时代。
【解析】此题综合考察了对文本信息的提取、概括及整合。由于今年《考试说明》在阅读中增加了要求考察学生对文本信息的整合,在此题中有明显体现。值得一提的是,在我们学而思北京一模考试解析讲座时,王乃中老师曾提到此点,说对“整合”能力的考察在今年考试中很有可能是通过链接的文章和原文联系,需要学生对同一问题进行信息的整合,在进行概括解答,与今年该题的考查方式不谋而合,可见我们学而思东学堂语文对政策和题型研究的前瞻性和准确性。
8.【答案】D
【解析】数典忘祖,数:数着说;典:指历来的制度、事迹,比喻忘本。也比喻对于本国历史的无知。后来就用数典忘祖比喻忘掉自己本来的情况或事物的本源,出自先秦·左丘明《左传·昭公十五年》:“籍父其无后乎?数典而忘其祖。”
学生对于该词会根据自己的解释从而误译,将“典”作为“经典”讲,通过此题,同学们要学会在积累知识时,要讲究细节,不要望文生义,这也是我们学而思一直鼓励和要求学生做的,学习要细心全面,追本溯源,知其所以然。
9.
(1)【答案】B
【解析】此句是对舜不让位给自己的儿子而让位给禹这一行为的评价,因此“至公也”是评价尧舜大公无私,应当是“极其公正”的意思,故选B。几个选项都是“至”的常用义,可能会混淆,需要注意。
(2)【答案】D
【解析】此句是评价腹(黄享)不徇私枉法而杀其子的行为,“忍“应该是压抑、抑制的意思。结合D项,句子可以解释为“抑制自己的私心来成全大义”,A、B项“忍耐私心”、“容忍私心”都不恰当,C项“对自己偏爱的东西狠心”虽然语句通顺,但程度不当,不如D项切合句意。
10.【答案】A
【解析】考查常用虚词的用法和意义,比较简单。
A项“其”分别解释为“那么”和“它的”,意思显然不同,选A。B项“之”均为“的”之意。C项“遂”解释为“就”,表示承接。D项都是“……的人”之意。
11.【答案】B
【解析】考查句子翻译,B项解释有误,“君问可”联系上下文可知,是在说南阳令的人选,因此是“您问我谁可以胜任这个职位”的意思,“可”指的是“胜任”,并不是在评价晋平公的发问,因此选B。
12.【答案】日月没有为自己偏爱的而发光发热,四季没有为自己偏爱的而变化运转。一切都发扬公平的道德,万物才能够得以正常发展。
【解析】考查考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翻译时要注意联系文意,注意词类活用的现象。
“烛”是名词活用为动词,可以解释为“照亮”;“行”和“四时”联系在一起理解,解释为“运转”;“长”解释为“发展、生长”,在翻译时注意语序,使得句子通顺。
13.【答案】(1)从善如流(纳谏如流)、选贤任能
(2)大公无私、秉公任直
(3)守正不阿、不徇私情
【解析】考查考生的成语、俗语运用能力,需要有一定的知识积累,也需要考生对文言文中的人物性格有清晰的了解,相比起俗语,此题使用成语来答题比较简单。
文中晋平公在祁黄羊进谏之后任用官员,得到了很好的效果,是个明君,因此需要用善于纳谏这方面的词语来形容他。祁黄羊和腹(黄享)两人都是正直无私的形象,可以用近似的成语来解释。其中的腹(黄享)更偏向于不徇私枉法,祁黄羊更偏向于公正不阿,可分别用形容不偏私、公正的词语来展现这两个人物形象。
14.【答案】
(1)此指平公同意祁黄羊的推荐,“善”指向的是祁黄羊的建议,即推举午担任“国之尉”。
(2)百姓对南阳令的人选很满意,“善”指向的是任用南阳令解狐。
(3)此处孔子赞许祁黄羊的公正,因此“善”指向“祁黄羊之论”,指其行为不偏私、不避仇。
【解析】“善”字在三句话中都是赞许之意,必须联系上下文来确定评价的对象。第一句出现在祁黄羊的建议之后,因此是赞许建议。第二句前有“遂用之”,“之”指的是祁黄羊推荐的解狐,因此这一句应该是百姓对县令人选的评价。第三局是孔子评价祁黄羊,后有议论“祁黄羊之论也,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因此“善”的对象是祁黄羊公正的做法。
15.
(1)【答案】(曾皙)(孔子)(曾皙)(孔子)
【解析】考查说话的主语,比较简单。
注意审题,这里只有孔子和曾皙在对话,区分发问者和回答者即可
(2)【答案】示例:第一种解读是孔子个人对三个弟子所言自问自答,做出评价;第二种解读则由曾皙向孔子发问,引出孔子对弟子的评价,是一段对话。我赞成第二种划分,它加强了师徒二人的对话性,符合当时对话的情景,展现了孔子对三个弟子的不同评价,使得语句明晰、便于理解。这种划分通过师徒之间的一问一答来突出冉有、公西华的谦逊,与子路的傲慢形成对比,使人物性格更加鲜明。
(示例2:……我赞成第一种划分,因为它由孔子本人自问自答来对弟子进行评价,比起第二种划分的问答形式,显得更为连贯。都是孔子本人的思路,突显了孔子对子路傲慢言论的不满和对公西华、冉有谦逊行为的赞许。)
【解析】《论语》此段较为知名,此题利用不同的断句来考查考生对于文本效果的认识,是一道很新颖的题目,也比较看重学生的分析功底,做题时要把握出题人的意思。
题设比较偏向于第二种解读,这也是两者中比较容易的一种,建议选择第二种解读进行分析,注意选定一者为立场,不要模棱两可。考生应首先分析两者的不同,阐述一人自问自答和两人对话的差别,具体分析上,可以从语句表达和人物性格两方面入手,一方面回答语句清晰、有对话性,一方面回答突出人物性格。
16.【答案】C
【解析】“朝吟夜怨”的“吟”字并非是作者的“吟诵”,而是指泉水流动的声音,所以C项错误。在解答古诗词鉴赏题时,同学们一定要充分利用“注释”所给的信息,这对于我们把握整首词的主旨情感是非常有帮助的。
17.【答案】①B
②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解析】①本题的关键在于抓住“以声写声”。A项用“龙吟虎啸”同时爆发,以及百道飞泉和秋天的各种声响交织在一起来形容觱篥的声音变化多端、热闹非凡;C项分别用蜂与蝉的声音形容琴声的细长和铿锵;D项分别用敲击白玉和黄莺啼叫的声音形容胡琴的婉转与柔和;只有B项是直接点明声音的“寥亮”、哀苦,且“江天寂历江枫秋”是以景写声,故不符合题意。
②见18题。
18.【答案】①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
②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解析】17、18题都涉及到了文言文默写,这种题目延续了2014年与古诗文阅读融合的趋势,需要考生在理解这首词的基础上作答,这种出题方式有可能成为未来几年的趋势,此外,去年该题只有3分,今年增至6分,这些需要考生们给予足够的重视。其中,18题的第1题比较简单,容易出错的地方在于“舒”字,第2题中“醉翁啸咏,声和流泉”与“醉翁之意不在酒”这一句相呼应,所以考生需要找到与“惟翁醉中知其天”相对应的句子,“惟翁”两个字暗示了欧阳修的感悟力和修养是高于众人之上的,这与《醉翁亭记》中“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有异曲同工之妙。
19.【答案】(1)景色上,《醉翁亭记》是整体描写琅邪山的景色,表现出不同季节景色的变化,视觉听觉嗅觉均有所涉及;《醉翁操》重在写泉鸣空涧的声音,表现泉水的清越响亮,相比之下,前者描写的范围更广;《醉翁亭记》中的景色以“热闹”为主,表现出太守与民同游的其乐融融,《醉翁操》则重在写空山的寂静,突显出泉水的天籁之声,一动一静,所营造的氛围是截然不同的。
(2)情怀上,《醉翁操》既体现出了欧阳修以山水自适的雅趣,也抒发了作者苏轼对山水的体悟与向往、对欧阳修的怀念、对物是人非的感伤,而占主导地位的是一种伤时感事的情怀。
【解析】本题分值为6分,从设问上来看,应分为两点作答——(1)景色;(2)情怀。
在答题时,重点要放在对《醉翁操》的分析上,同时注意要有“对比”,不能将《醉翁亭记》完全抛开、孤立作答。
20.【答案】C
【解析】“说起梅花”的“说”是“谈论”的意思。而“游说”中的“说”读作“shuì”,意思是“劝说”;“说合”中的“说”有“介绍、商量”之意;“话说”中的“说”是“谈论”的意思,与题干要求最为接近;“学说”的“说”是“主张、理论”的意思。
这道题是二模以来的新题型,语言基础题与现代文阅读相结合。也可以看做是文言文“一词多义”的一种变体考法,值得考生注意。
21.【答案】D
【解析】A选项说法不对,原文并没有提到“‘梅’是不大动听的中文名”,而是说“虽知道这名字极美,但每当别人问起我的名字时,又觉得难以启齿,太俗了,取这个名字的人太多,声音听起来也闷声闷气的,对这个名字的尴尬,一直不能释怀”。B选项中“那位意大利人对梅花有很好的艺术感受力”的说法不对。C选项说法有误,实际上文章明线是表现外国人对中国文化的隔膜与误解表现中西方文化差异,而在明线之外暗含了对梅的热爱。
这是一道典型的原文信息筛选概括题,只要在原文中找到相应信息即可。
22.【答案】B
【解析】这是一道文化常识与现代文阅读相结合的新题型。学生在课内应该对林逋有一定了解,林逋即“和靖先生”,是北宋时期的人。如果学生对此没有积累的话,从原文中所引用的“七律”也能选出不正确的选项,在魏晋时期还没有“律诗”的概念,显然B选项有误。
23.【答案】①作者用自己的中文名“梅”作为三次与外国人谈论梅花的线索,以向外国人解说“梅”的形式,层层深入到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内核中梅花所代表的精神,由浅入深,构思精巧。②全篇紧紧围绕着“梅”这个主题,表现了中西文化的差异和外国人对中国文化的误解和隔膜,进而表达了作为中国人对梅花的热爱以及对梅花所代表的中国民族精神的热爱。由生活中的小故事上升到民族精神的高远立意,匠心独运。
【解析】题干中明确要求从“谋篇”与“立意”两方面进行赏析,答案中一定要体现这一点。谋篇布局要从文章处理材料的方式和线索方面谈,而“立意”则要从文章的内容与主旨入手。
24.【答案】文章倒数第三段分别描写了①萧瑟冬日赏梅 ②一夜风雪后赏老梅 ③为情所困时赏梅④闲适隐逸时赏梅的情景。借此写出了梅花不畏严寒、生命力强、超凡脱俗的品质与格调。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信息能力。文中的倒数第三段出现的排比句分别展现了三个场景,第四个场景出现在最后一句,而作者直接抒情的句子也直接展现了梅花的品质格调。
25.【答案】示例:梅花是中国诗歌与文人画中常见的意象,通常来说所代表的都是一种不畏严寒、不惧风雪的风骨和超凡脱俗的格调,如“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零落成泥碾作尘,唯有香如故”。几千年来文人们和诗人们已经将这种风骨和格调融入了文化的骨髓当中,代表了中国人内心最本质最深沉的精神。
26.【解析】
①书评题,首先要在给定名著中筛选情节,然后用一句话概括情节内容,最后陈述推荐该内容的理由。被推荐的内容,可以是写法精彩的,例如结构巧妙、情节曲折引人入胜等;也可以是内容精彩的,例如人物形象非常鲜明,彰显某种精神品质等。
②应用类题,题干中给出的“乱涂乱贴”、“违禁吸烟”、“赛场京骂”三种不文明现象,可任选其一,阐明自己的态度,说明不应这样做的原因。需要注意的是题目中“态度友善,语言幽默”的要求。
③抒情题,需要先揭示“圆”的象征意义,如“圆满”、“圆备”、“灵活处事”等,然后以此为基础进行抒发自己的情感。
27. 【解析】
对于命题“假如我与心中的英雄生活一天”,考生首先要明确写哪位英雄,例如题目既提示了岳飞、林则徐、邓世昌、黄继光等战场英雄,也提示了邓稼先等可被称作“英雄”的杰出人才;第二要选择适合展现英雄形象的“一天”,例如岳飞在朱仙镇大破金兵时,与在风波亭含冤而死时,显然对应着不同的风貌,这与考生的选择有关;第三要在这“一天”中,通过再现历史事件或虚构“我”与英雄的交流,塑造英雄人物的形象,其中生动形象的细节描写不可缺少。此外,还要体现“我”与英雄的关系,例如思想境界的相同与不同、英雄人物对“我”的感召,“我”对英雄人物的钦敬之情和效仿之志等。
“深入灵魂的热爱”,题目的最难点和解读关键在于“深入灵魂”:“深入灵魂”究竟是多深?为什么会这么深?事实上,如果用记叙事件来体现“深入灵魂”,对文章的要求是非常高的;因此,这篇作文写成议论文会比较容易。比较好写的一种思路是揭示所选物象征的某种精神、品格,通过这种精神、品格对“我”内心的感召和震撼,达到直指灵魂的目的。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