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抗战老兵”。1931年至1945年间,他们或被“抓壮丁”,或应征入伍参加国民党的部队,与日本侵略者浴血奋战,留下惨烈的血色记忆。
时值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在民政部发出“将原国民党抗战老兵纳入社会保障”的大背景下,记者走进我区仅存的7名抗战老兵家中,探寻他们曾经历过的艰苦岁月,了解他们今天或幸福或困苦的生活,呼吁社会各界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
家住龙岗街道累丰社区、现年93岁的廖治平本是一名小学教师,1944年8月,因怀抱“国不成,家何在”的救国志向投笔从戎,在成都通过国民党军政部教导二团,加入中国最后一批驻印远征军,10月被空运至印度汀江,飞过了被称为“死亡航线”的驼峰航线。
对于众多中国远征军来说,廖治平是最幸运的一个,这个幸运伴随了他的整个军旅生涯,让他得以活到现在。
第一次幸运,来自于参军初期。当时,他是抱着“视死如归”的心理主动参军。谁知,来到印度后,他便被调拨到了国民党新一军教导总队学生队。按照规定,学生兵3个月集训后,必须下连队参加战斗,但偏偏这个时候,战事好转,部队也为了保住知识分子,没让他下连队。
第二次幸运,来自于新兵分配。1944年底,参加学习一年多的廖治平被分配到新一军重炮兵营通讯排。廖治平说,全军就一个重炮营,非常珍贵,一般不直接参加战斗,即便战斗也只派一两门炮出去,最多一个连。何况自己还是通讯兵,主要负责排线布线,相对比较安全。
第三次幸运,来自于部队撤编。那是1945年初,廖治平随大部队回国,被分到国民党歩兵独立第一团第二营担任独立排(小炮排)排长。3个月后,歩独一团整体撤销,他又被分到沈阳沈长警备司令部干部训练班待命;3个月后分到陆军军官学校第三军官训练班兵器室当教员。
第四次幸运,来自于沈阳解放。1948年辽沈战役之后沈阳解放。解放后,廖治平经过学习转变,成为东北军区吉林军事部警卫营军事教员,主要教兵器,后升任参谋。1952年转业回乡继续教书,1957年结婚生子,1984年行政副处级离休。
现在,老人与女儿居住在一起,生活十分幸福。他很关心国家大事,每天都要看新闻、读报纸,曾写信纠正过原《县志》上的错误。另外,在他的家里,还保存着一块破了的墓碑。老人说,那是在大足剿匪过程中牺牲的一位解放军战士,他希望有关部门能重新为他修整坟墓。
采访中,廖治平一再表示,自己与所有战士一样,都不怕死,只是一次一次的幸运,让他错失了与敌人面对面厮杀的机会。现在,他正在写回忆录,目前已完成3万余字,目的是希望后人记住这段历史,记住他们也曾经是一群“抗日的兵”。记者 王廷志/文 黄舒/图
相关链接:
内蒙古抗日老兵讲述烽火岁月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